✔ 最佳答案
你是說'黐納納','濕納納','納懦'這些字吧!!
(A)‘立'的正字當作'納',這可從以下著作中找到:
(一)濕潤叫濕納納,按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的說法是:絲濕納納也,蓋絲方繅起時,水氣未幹,內仍帶濕。故納從內,濕在內也。查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也是說「納」字就是「絲溼納納也」。
(二)這個納字解作很濕的容貌,可考自西漢時漢宗室劉向的《九歎‧逢紛》中,「裳襜襜而含風兮,衣納納而掩露」一句,句中正是說衣服中帶有露水,而濕濕的。
(三)近代孔仲南《廣東俗語考》:納: 粵謂濕者。必以納納二字形容之。按『說文』納。絲濕納納也。蓋絲方繅起時。水氣未乾。內仍帶濕。故納從內。濕在內也。
(四)黃氏的《粵語古趣談》中說:
「西漢劉向九歎『裳襜襜而含風兮,衣納納而掩露。」玉逸注:「納納,濡濕皃。」說文卷十三上‧「納:絲濕納納也。從糸,內聲。奴荅切。」
這些著作均指「納」字可解濡濕的模樣.
提到「納」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納」源於「內」字,甲骨文從「冂」,從「入」,是進入義;金文大同,但「冂」義更明顯,上部尖化,應表示房屋;篆文整齊化,近今天楷書的「內」。
如果按「納」字較早的用法,《尚書‧舜典》有「命女作納言」,納言是官名,「女」同「汝」;《詩經‧豳風‧七月》有「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春秋‧莊公二十二年》有「東,公如齊納幣」;《禮記‧曲禮》則有「跪而遷屨,俯而納屨」,都是入、受、獻出、穿上的意思,並未有「濕漉漉」之義。
那根據漢朝劉向的文句和《說文解字》的解釋,「內」要加上義符「糸」才有「濕漉漉」之義。即「濕納納」原指陳絲濕濡貌,後泛指「濕納納」的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這個「納」字後來亦化成一個從水旁的
圖片參考:
http://www.mocasting.com/main/album/2028/original/9712.jpg
字
其實中古「合韻」(「納」在合韻,奴荅切,及「緝韻」在上古同屬「緝部」,而「奴」(泥母)、「尼」(娘母)上古同屬「泥紐」(章太炎「娘、日歸泥說」)。可見中古「奴荅切」與「尼立切」同由上古「緝部、泥母一音分出。所以還原到漢代,「納」、「
圖片參考:
http://www.mocasting.com/main/album/2028/original/9712.jpg
這個字形 最早收錄這個字的是北宋的廣韻。
北宋《廣韻》:「入聲.二十六.緝韻.尼立切」。尼立切的音正好和「黐立立」的音便十分接近;再看解釋「
圖片參考:
http://www.mocasting.com/main/album/2028/original/9712.jpg
,濕也」,意思和「黐立立」也接近。
總之,「納」是本字,而「
圖片參考:
http://www.mocasting.com/main/album/2028/original/9712.jpg
都可以。(因電腦所限,尾句 nap 中的a 是倒轉。)
http://paganini.mocasting.com/p/13370
http://paganini.mocasting.com/p/13370
(B)另外的「黐納納」,「黐」字是正寫沒錯,有粘著之意;配以'納納'的濕狀貌,即又濕又粘的情況.
查「黐」字:
黐, 音癡, 樹膠。用細葉東青的莖部內皮搗碎製成。可以粘雀。(見《辭海》)
唐宋文人已用黐字。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 「譬彼鳥粘黐」。賈島《玩月》詩: 「立久病足圻, 兀然黐膠粘。」 《東坡集.與蔡景賢尺牘》: 「情愛著人, 如黐膠細膩, 急於解雪, 尚為沾染。」
黐, 廣州口語常用, 亦音癡。指膠著; 粘貼; 物質的粘性。如: 蒼耳, 野生草本, 果實有刺, 易於附在人、畜身上到處傳播, 故民間叫它做「黐頭婆」。慣依膝下、纏著娘親的「裙帶仔」則被形象地稱為「黐乸芋」。( 芋仔 [芋奶] 必附著芋頭而生。乸即母。 ) 還有俗語: 「糯米黐褲襠」 ( 笑人久坐不去 ); 「一時糖黐豆, 一時水溝油」 ( 喻人情反覆 )。
因此「黐納納」一詞是「黐立立」的正寫。
http://bbs.cantonese.org.cn/dispbbs.asp?boardID=114&ID=2374&page=10
(C)「納懦」中的「納」又從「黐納納」中引申了緩慢之意,懦不清楚是否正字,但以「懦」字解釋亦未嘗不可,因「懦」字正有軟弱之意。「納懦」就是指一個人性子慢而又懦弱,行事總是優柔寡斷。
2006-11-11 16:15:39 補充:
想補充的是納懦,應為米字部,左手邊再加口字,及口中間一個又字,而懦應為糯.這兩個字皆從米部,意思是像米那樣黏而不動,引申為一個人優柔寡斷,不善於行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