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日常生活"?

2006-10-27 7:31 pm
如題,我想知道什麼是"日常生活"(也就是對這四字的定義),原因是我要做的專題研習需要用到這資料...
p.s.答題者最好請付上資料來源...(網址or書本名稱)

回答 (2)

2006-10-28 4:07 am
✔ 最佳答案




日常生活社會心理學






一、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什麼?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想法、感覺與行為,因為他人真實存在或想向存在而受影響。其所影響的不只是外顯行為,亦包括想法和感覺。

他人指:整個社會文化環境,不單只是身邊,的人而已。
不是研究客觀環境,而是主觀上對社會環境之理解,其是如何來解釋和如何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
案一:西門町少年被殺事件
案二:陳水扁要當蕭萬長的豬八戒,他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朋友都說「扁」是政客,變來變去,您會怎麼想?)
案三:宋七力信徒為何堅信發光照片是真的?
案四:篤信佛教之父母為何鼓勵子女參加佛學研習營後,得知子女出家時,為何都又極力抗爭?
案五:當一個男生去約一個向他微笑的女生時,卻被
拒絕了,他會如何理解這位女生的行為呢?男生還會不會去約第二次呢?
二、社會心理學和其他學科之異同

社會科學均在探討社會因素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然而其間有些差異存在。
  社會學之焦點教以探討社會因素對個人行為之影響,如攻擊性行為在不同社會國家或社會階級(高低教育、經濟收入)之間的差異。如研究青少年自殺行為會重視不同國家、階級或不同時代(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之間的差異?

心理學研究焦點則放在攻擊性行為個體中的獨特行格上,如自殺者性格特徵為何?如挫折忍受力低、低自尊等等
社會心理學家則重視找出每個人(不論社會階級或文化背景)受到社會影響左右的通則。
(一)自尊需求:渴望對自己有好的感覺
  人都想看待自己是高尚、有能力、值得尊敬和獲得認可(所以人喜歡聽甜言蜜語)。亦即要維持自尊。因此,許多研究指出人們常為了維持自尊而扭曲事實,而拒絕真實的面對現實(故忠言逆耳、死不認錯)。
1.辯解過去行為:
  如夫妻之間相互責怪對方,一方責怪對方妻子對他不夠好,而不肯接受妻子認為他嫉妒心讓他受不了。衣衫不整的人認為自己不是別人言中的髒鬼,只是隨意而已。
2.受苦與自我辯解(越不容易得到的會覺得越好)
  為何入會程序越痛苦,他們越喜歡?因為要表示自己決定是沒錯的。
(二)社會認知取向

1.社會認知:
  人的腦中是具有思考、分析與推論之能力,此種認知能力使我們得以反應外界的刺激。稱為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不過,依認知之特質,人雖然儘力瞭解與預測所處之環境,但因為我們幾乎都不知道要做出正確判斷所需之全部事實,但人在決策判斷上有時會陷入困難或發生錯誤。

如:那個對象值得繼續交往和結婚;
買那一部車比較划算?
外貌好的人能力就比較佳?

由於事實總和表面有差距,要有正確認知並不容易。(如9.28的房地產是否該回春了,房市已經慘跌6、7年了,依過去經驗應該是春天到了)
2.對世界的期待:
  Rosenthal & Jacobson 提出自我預言(self-fufilling prophecy),及人們的預期心理會影響行為而導致結果和原先預期一樣。如考試那麼多人報名,今年恐怕不容易考上→果然沒考上,但忽略了自己是否全力投入,還是因此而比較沒有努力。
3.控制需求:
  人要覺得能控制環境才能有良好的適應。
  即攻擊性行為最常出現在何種社會情境中。例如青少年自殺行為發生當時的情境及其個人內在心裡之想法或感覺。
作業:

以飆車殺人事件來區別三個學科之間研究重點。「宋七力」事件。
三、社會影響力的不可忽視力量:人可以作自己嗎?人想要怎樣就可以怎樣嗎?

當你上公車時,司機以不耐煩的口氣說:「你腿了斷啊?不會快一點嗎?」
你會如何理解司機為何會這樣說話?
  許多人大概都會認為司機脾氣差沒受什麼教育。當你在台北市街頭看到大夥都一湧而上公車時,你是不是會認為中國人不守規矩?
  這種想法是傾向以性格來解釋人類行為,在評斷一個人行為時忽略了再複雜情境中的行為影響因素而直接歸為性格因素。Ross(1977)稱之為「基本歸因誤差」(found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亦即將行為歸因為個人性格因素傾向,而低估了社會影響力量。
  為何會傾向低估社會影響的原因很多(在第五章會作較為詳細的分析)。

功 能:忽視在社會影響因素會使人自
覺心裡舒服(控制錯覺與自尊
需求)易於適應。
  危險性:會使我們因此而受傷害。如殺人者是行格較為暴烈、控制性差;
      被強暴者是自己穿著太暴露,還要晚上那麼晚回家等等。
      常使我們忽視環境因素而責怪受害者。
Samuels 和 Ross(1993)

步驟一、依宿舍助理挑選被認為是較具合作性或競爭性學生
步驟二、向宿舍助理說明囚犯困境遊戲
步驟三、請宿舍助理預測那些學生採取競爭或合作策略
    結果:宿舍助理很快就把學生做分類
步驟四、請學生分別玩「華爾街遊戲」及「社區遊戲」
假設:以人格預測或是遊戲類型導致行為有差異
結果:如果故顯示遊戲名稱傳達了社會規範,認可在此情境中何種行為是適當的
   (第七章說明)
四、環境力量的理論分析
一、行為學派
  強調個人特定行為是與環境中正面或負面事件相連接。故要瞭解人的行為,看環境中的獎賞或處罰為何。未能幫助他人的話,是環境中有抑制助人意願的因素。

行為不同於認知、情感等概念,因太過實際,不能直接觀察,故被批評為過於簡化,因為忽視人如何理解環境。
如:

喜歡異性摸手→愛的感覺
不喜歡異性摸手→性騷擾的感覺
二、完形心理學
  強調應研究物體出現在我們心中的主觀方式,而非物體的客觀性與物質特性(請見圖)
在社會情境中,要去考慮人的知覺,瞭解他們如何去理解這個社會情境。(穿著鳳仙裝到教室中)
  例如某位朋友問我一女孩子在他生日的時候送了一本書給他是什麼意思?到底是當成可敬的學長或表示給他回請約她出去的機會,還是回送他去年送她生日禮物而已。如果只是看書的厚度或價格等客觀性,恐怕不?鶷z解。故應看朋友對此之反應。
  人如何來理解外在的世界呢?
  當人在詮釋世界時,他們想完成什麼?
  就人的無數動機與需求中,社會心理學者認為有二項很重要的需求

自尊需求,使自己有好感受,並為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辯解
  人想求取正確答案,是自己獲利(所以會在決策前猶豫不決)
  例如詹森總統面對二種相衝突之建議:
  一為撤退求和,但卻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敗戰的總統
  另一為選擇升高戰事,讓人會很快投降,並且過去戰爭決策沒錯

當事實需求使自己獲利的可能性降低,而升高戰事卻可以保有面子,過去決策沒有錯對,自然以符合自尊需求為主。
五、社會心理學與日常生活適應
  從上述可知,社會心理學是想探討人對如何去認知外在環境,受何種因素影響,並進而影響人們在表現行為。因此社會心理學對瞭解人類日常生活行為表現有很大興趣,其中將使人對社會生活問題之 有更多之認識和改善之策略。

如何讓年輕人更重視性安全
採取恐懼策略就能使人們不在酒後開車,重視性安全而戴保險套
以暴治暴可以抑制人們的攻擊性行為嗎?
強調「仁愛」精神,可以使社會大眾有更多互助之行為?
2006-10-27 8:02 pm
just simple daily life abt wht u will do, wht u will eat, where u will go, etc


收錄日期: 2021-05-03 12:36: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7000051KK009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