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夠做到克己?

2006-10-27 5:22 pm
現今的社會這麼多不同的誘惑,到底怎樣才能夠做到克己?

回答 (2)

2006-10-27 5:28 pm
(一) 引言

《二十一世紀》中發表了何炳棣、杜維明、劉述先與孫國棟四位教授對「克己復禮」的詮釋,總共有八篇文章之多。爭論的起端是由於何教授不滿杜教授將《論語》中「克己復禮為仁」的「克己」解成「克服自己」,進而將「克己」等同於「修身」,再從「修身」推至「自我完成」之後,於是仁和禮才取得統一,禮成為孔子仁說的外形化。這樣便將禮的消極約制意義轉為積極意義,違反了孔子的原意。為了引證「克己」一語的原義,何教授提出依據《左傳》作內證,《左傳》是最權威的史料,故是可靠的材料,亦提出了他對治學方法的觀點,從而批評當代新儒家任意用自己新義去詮釋古書,過多的語境跳躍而歪離文義。

何教授的文章發表後,引起了杜、劉、孫教授的反駁,何教授亦逐一回應,爭持激烈。幾篇文章最初主要是涉及對「克己」一詞是否不能作積極意義的引伸;至於內證法應以《論語》還是《左傳》為據,也關乎史料方法與哲學史方法的不同處理,以及新儒家對哲學觀念的詮釋是否可取這幾方面。後期的爭論則較多討論「仁」與「禮」的關係,而《論語》言及「禮後乎」的「後」字應作「從屬」或「時間上較後」解之意?何教授從原禮與禮的發展作出釋述,間接證明「克己」只具抑制之意。

本文主要就幾位教授對上述問題作出論述,以條理出他們的不同觀點。此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治學方法、論辯的態度都頗具啟發性,可開啟我們對同類問題的思考方向。



(二)〈「克己復禮」真詮〉的概要

由於其他三位教授的文章都是針對何炳棣教授的〈「克己復禮」真詮〉一文而作,因此,首先須要將何教授的文章作一概括的介紹,然後再就某些論點作探析。

據何教授所說,他讀了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教授介紹杜維明對孔子「禮」的理論的文章。文中杜教授認為通常把「克己」譯成或解釋成「克服自己」很不妥當。他尋索「克己」兩字在倫理上的相關脈絡,認為「克己」這個觀念與「修身」有密切關係。克制個人過多的慾望或過激的言行,是涵有修身的意義。修身或修養有消極抑制和積極發展的兩個方面。積極方面是人們透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和反思,培育良好品德,逐步達致自我完成的境界。何教授不滿杜氏一開始即不提及克制的消極方面,而將「克己」與「修身」等同起來,這樣便將原詞原意的重心轉移了。他覺得杜氏對「克己復禮為仁」的詮釋、推衍、闡發與古書原文意義不符,因此須要對「克己復禮為仁」作一真確的詮釋。

何氏先引匡亞明《孔子評傳》釋克己為:「『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慾望,恪守周禮,不能越軌。……克己復禮主要是對統治階級說的,即要求統治階級提高遵周禮、行仁政的道德自覺。」荀子有言:「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當顏淵問仁,孔子答「克己復禮為仁」後,顏淵隨即「請問其目」。孔子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概括了人類行為的全部,「禮」是踐履「仁」的具體內容,也對「仁」加以範圍限定,具有約制性的力量。

禮是孔子思想及教學的中心。何氏指出原始狹義的禮是宗教祭祀的儀式禮節,經過長久的發展,至西周時擴而為燦然大備的禮制。孔子處於禮崩樂壞,政治紊亂的春秋時代,亟欲恢復社會秩序和人倫道德,因此維護西周禮制便成為他一生中的重要使命。又孔子以禮制專家的身分入仕教學,逐步完成仁的學說,目的是透過仁說使禮合理化、意識形態化。但杜氏卻將孔子的思想說成是自仁出發,「仁」與「禮」以精神道德的動力,寓仁於禮的推論,禮便成為仁的外形化了。這便背離了孔子的宗旨。

何教授更引證《左傳》中一項資料:「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 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論語‧顏淵章》的「克己復禮為仁」是出自古代諺語,而不是孔子自創的觀點。《左傳》記述孔子借古語來指出楚靈王不擅克制而招致敗亡。可見孔子對「克己」一詞只能是一般的解義:即克服個人的私欲,以至克制種種僭越無禮的慾望言行,而不能引伸作「修身」義。

何氏有感於杜氏的治學方法,即以轉彎超越的論辯方式,在古書中尋找歧義作可突破點,就己意升級超越轉動,作語境跳躍不斷以自己新義來推衍古文,作出離譜的引伸,以至與古書原義完全相反。這是杜氏與第二代新儒家,如唐君毅等常用的技倆。何氏直斥新儒家的主觀詮釋或歪曲為欺世的野狐禪,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學術倫理問題,因此呼籲學術界與新儒家劃清界線。

何文最後有一補充:那就是陳榮捷提出清代劉寶楠也以「修身」解「克己」。何氏於是指出劉氏是以「克己」為「約身」,進而認為「約身猶言修身」,仍與約束之義相關,與傳統的解義並無不同。何教授再引毛奇齡從史籍中凡言及「克己」一詞,都是約束、抑制之意,如「克己引愆」,「卑身克己」等。因此他總結出「克己」只有「克制自己」義,不能作其他解釋。

杜氏認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是個人歷經修、齊、治、平以達致自我完成。但從歷史家的觀點看來,兩周的禮制由發展至崩壞是在宗法制度這一桎梏的阻力中進行,只有天子才有實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機會。新儒家以為人人皆可修身以達致自我完成,在歷史上是從未實現過的理想。何教授譏諷他們既不明國史,又受西方思潮影響,對儒家社會極盡美化和曲解的能事。

總括何文的大旨是:

1) 克己的「克」字僅指克制、約束的意義,並無積極修身意涵。

2) 孔子以復禮為其一生的使命,禮也是孔子的學說中心,以仁寓禮的觀點不符孔子的意旨。

3) 在治學方法上,對古書原義的理解應以古代的材料,對重要章句作排比和解釋的程序;且 須對古代歷史、制度、社會特殊狀況有所了解,即要配合字源學和史學方法。

4) 抨擊新儒家任意作主觀的詮釋和轉移原義。

其實,「克己復禮為仁」只是何教授借此論題來批評新儒家的治學方法。他以治史專家的身分提出上述的主張,自然引起新儒家的代表出來反駁。以下再就他們對上述問題作細部的論述。



(三) 對「克己復禮為仁」一語的解釋

「克己復禮為仁」一語的解釋最受爭議的是「克己」的「克」字是否僅指克制、約束的消極義?還是可包涵修身和道德自覺的積極義?而此句的解釋也是對傳統儒家思想中兩個中心觀念——「禮」和「仁」的掌握。

何教授認為「克己」只有「克制自己」義。杜維明教授並不反對何氏的解釋,但覺未盡克己之意。因為克己不僅是竭力克制私欲這一抑壓義,而是意味著人在倫理道德的脈絡內使慾望獲得滿足,所以,克己與修身在概念上密切相接,在實踐上是等同的。儒家並不主張禁慾主義,由克己推至修身並非跳躍,而是言之成理的主張。

劉述先教授指出根據〈顏淵〉章的語意脈絡,「克」解作克制、克服是無爭議性的。徐復觀先生亦解「克己」為戰勝自己的私慾。但孔子的思想可否容許積極正面的解釋,這就涉及對〈顏淵〉章的通貫瞭解,以及孔子怎樣理解仁與禮的關係。由原文看來,克己的目的是復禮。那麼,復禮的「禮」字究竟是指回復「古周的禮制」或「禮的內在精神」呢?依〈顏淵〉章的語境,不能作「恢復古周禮」解,而是孔子為周禮注入了新內容。

孔子是承先啟後的思想家,他要恢復周禮,決不是單純的復古,他要恢復的是人人內在有根源的禮。禮有內在根源,就不能只重外在禮儀。〈八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仁是禮樂的內在精神。孔子賦予禮以仁的新內容,使兩者緊密地關連在一起。禮既有內在的根源,便不可能只有消極負面的涵義。如「不學禮,無以立。」「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與孔子所說的:「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恰是通貫一致的思想。禮的修養工夫是要由克制做起,但此消則彼長,作克己工夫的同時也就是積極的修身工夫。

孫國棟教授也認為禮原是貴族階級的行為規範,而不下於庶民。到春秋時禮的涵義漸廣,不純是外在規範,而是根源於內在的仁心。此仁心可訴於人性,自反自覺,故《論語》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三位教授都不反對克己有克制的意思,不過他們共同認為「克己」可作積極正面的解釋。但何教授以為克字作克制、抑制是大多數經學家的同感。他再次提到《左傳》楚靈王「不能自克,以及於難」的事,孔子假借這個事例來解「克己復禮」,可說這是孔子自己對於「克己」所作的注解。又「克」有「勝」和「能」兩解,「能」似可以解為能逐步達成自我實現的潛在的可能性。馮友蘭先生認為如果「克」字作「能」字解,「能」字後面應是動詞。如果解作「能己」,不但於文法不合,也不符孔子的原意。因此「克己」應作「勝己」才合理。而「勝己」是戰勝自己的私慾,也就是節制自己之意。何教授在這裏提出了有力的證據,就是孔子本人的自注與及「能」字雖有積極意涵但不合文法。
2006-10-27 5:24 pm
ANS.: 對自己有基本人性及 互相專重的要求。

2006-10-27 09:27:54 補充:
引用 武士道精神的道德規範。如同歐洲中世紀出現的騎士道的規則,武士道是基於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 只有通過履行這些美德,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剖腹(腹切 はらきり-切腹 せっぷく)自殺。

2006-10-27 09:28:12 補充:
吸取了許多佛家思想以及朱舜水陽明學說,包括修養(安天命,盡忠孝,講仁義),本份,得主盡忠,忠於主君,不顧身家,報恩,克己,面對逆境而不動搖,以內在的修行,穩定武士階級的倫常,外在上也以沿革取締的方式約束對上不敬的行為,把社會帶向和平穩定的方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武士道&variant=zh-hk

2006-10-27 09:37:47 補充:
~~~~~~~~~~~~~~~~~~~~~~~~~~~~~~~~~~~~~~~~~~~~~~~~~~~~~~引用 :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世界中實在的現象卻是不完美的和暫時的反映。人其中較高的功能駕馭較低的功能,有聰明、勇敢、克己和正直四種德行。有理性的生活是至善的,物質是不完善的,靈魂要從這種障礙物中解脫出來。

2006-10-27 09:38:06 補充:
你便知道 克己和正直 之中, 要先做到 -克己-, 才可談得上有可能做到 -正直 - 的目標。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柏拉图主义&variant=zh-hk~~~~~~~~~~~~~~~~~~~~~~~~~~~~~~~~~~~~~~~~~~~~~~~~~~~~~~結論 :可以 借用 孔子最得意的學生 - 顏回 的方法

2006-10-27 09:38:20 補充:
《孔子家語》中有顏回一篇。據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應該嚴以待人。在孔教中顏回得到特別的尊重。有興趣 做一個 克己 的人, 可以一試。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孔子弟子列表&variant=zh-hk


收錄日期: 2021-04-22 00:05: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7000051KK006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