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hurry

2006-10-27 5:55 am
《文心雕龍》裡面既 通變

若果套用番0係以前, 係咪講點借鑒前人去創作體裁? EG, 借曲OR OTHERS創賦

若果套用0係現今, 又點樣用? EG. 我想寫賦, 格式當然跟足漢賦, 而內容亦都唔會同以前一樣, 咁通變0係呢道又有乜意思?

同埋寫白話文, 都冇跟格式可言, 通變又有咩用?

回答 (1)

2006-10-29 12:00 am
✔ 最佳答案
《文心雕龍》劉勰

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內談及“通變”,並不單局限於“體裁”。他認為創作要求通變,是因革損益,有所繼承,亦要有所革新。像作品的體裁,有一定的規格,這方面要參考前人的作品,是因襲,是繼承;作品的文辭,作家的才氣,則要變化,要革新。文辭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作家的才氣跟各人的個性、經歷、時代背景等各有不同,所以這方面要求適性通時。

更重要的是,劉勰研究了九個朝代的文學發展,體認到當時文學創作的毛病是「詭誕新奇」,為求變而變,要改正這種歪風,他提出了“還宗經誥”的主張。這個《宗經》的要旨,簡言之,就是:就內容方面,要求情深,事信,義正;就體裁文辭方面,要求體約,文麗;就風格方面,要求風清。換言之,文學創作的求變求革新,需要符合該等指導性的原則,才是通變的正確方向。

劉勰所說的通變,包含著因襲、承繼,但並不是模仿,而是從認識、總結中尋求適合自己的元素,並勾勒出適合自己的創作形式。如何才能夠造到呢?那就要“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經過博觀精研,再要總括大綱細目,才能分別古今作品的優劣所在,這樣才談得上通變。然後“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要憑著真情和氣勢,考慮各種適合個人性格、經驗所知、時代需要等方面,而概括出最合宜的變通形式,才情高者,可以從因襲中革新形式,餘者,亦最低限度可締造出自己個人的風格,擺脫了模仿的框架,這就是橫向的通變。

談通變,並不單局限於文學潮流趨勢之宏觀發展,也適用於創作者的個人發展。人隨著年齡、學識、閱歷、思想、生活體驗等等的變更,在文學創作上,自然要作出適當的變動,以配合個人整體的發展。三十歲時所寫的文章,不可能採用十多歲時所用的方式,這也就是縱向的通變。

至於提及有關白話文格式的問題,其實觀之古文,也未必有著統一的格式。韓愈的文章與柳宗元的文章,也並無共通的規格;歐陽修的文章與蘇軾的,也自不同。白話文本身也有白話文的語言文法,亦有不少寫作理論可供參考。而從五四時的白話文,配合著時代的發展,到現今已有很大的改變,那不就是通變的體現了嗎。

參考: 個人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12 17:47: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6000051KK046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