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粵劇的起源
粵劇(又名廣府大戲)是廣東地區主要戲曲種, 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間,明清兩代已見傳演,最初的演唱語言是戲棚官話,後來漸漸演變成粵語。粵劇在廣西、香港和澳門最常見,而且十分流行。
粵劇融合了中國其他戲曲,例如弋陽腔、崑腔等。清朝末年,粵劇開始出現廣州方言,因為文化人想利用粵劇作為宣傳革命的途徑,所以為了令廣州人更容易明白,於是加入大量廣州話。粵劇早期多在戲棚內演出,戲棚內設置神像、安放神壇供奉神明。香港的戲棚大多在神誕和佛誕演神功戲,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粵劇的歷史
早期的戲班藝人為了方便互相聯絡和安排與班主訂立合約,便在佛山成立一個行會組織,名瓊花會館。瓊花會館附近設有瓊花水部,是戲班的紅船用來停泊的地方。所謂紅船,是一艘用木造的帆船,船身大部分髹上紅色。紅船的主要用途是運載戲班成員及戲箱,戲箱裏有服裝、裝飾等在舞台上使用的物品。以前粵劇班經常在珠江三角洲一帶演出,往來只能靠船,所以大部分時間都要在戲船上食住,後來戲院漸增,而且交通工具日益發達,紅船作用消失,就被淘汰。
粵劇的發展和演變
四十年代初,粵劇名伶薛覺先和馬師曾專心致志地革新劇,無論在題材、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均作出很大的貢獻。另馬師曾設立西樂部,引入大提琴、色士風、梵鈴等西洋樂器。
早期的粵劇是沒有女藝人演出的,無論是花旦或是小生,都是由男藝人扮演,直至後期才有女藝人在戲班演出。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有不少粵劇愛好者以唱粵曲作為生活嗜好。
粵劇化粧
粵劇舊式化粧流行濃脂厚粉,所用化粧品比較簡單。省港班興起以後,汲取京劇、話劇及電影化粧術,引入片子,化粧轉趨輕描淡掃, 樸實自然。戲班在戲棚後台多利用布幕及衣箱來劃分多個 房間,稱為箱位,作為演員的化粧間。
粵劇化粧的分類
粵劇化粧基本分生、旦、淨、丑四種。特色在以非現實的色彩、線條和圖案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達到誇張和象徵的目的。
粵劇臉譜一般以紅色臉表現血性忠勇,黑色臉表現剛耿正直,白色 臉表現奸惡陰臉,藍色臉表現粗莽兇猛,黃色臉則表現其人驃悍幹練。
粵劇化粧的技巧
一般生旦化粧都是在白底彩上施以濃淡變化有致的胭脂,揉抹於眉心、眼眶、兩頰和下頦,獨留前額和鼻樑界線分明的光亮位,增強立體感。然後才陸續戴上其他「頭面」,包括耳環、頂花、簪花、絹花等。
為了突出輪廓及神態,再加畫眼眶眼線、勾濃眉及描口紅。在一張紅紅白白的臉上,眉、眼不單畫成斜飛入鬢,生旦演員更以頭帶吊高眼角及眉梢,為文生角添俊朗,為武生角添英姿,為旦角添俏麗嫵媚。片子用真髮或假髮盤成,用時蘸刨花水梳平貼上。片子一端呈橢圓形的五片,用作額前劉海。片子尾端尖削的兩片置於兩鬢,有修整臉形的作用。男角化粧所掛的假鬚口,根據人物年齡可分黑、灰、白三色。
化粧步驟
化粧的步驟分:
( 一 )塗底油
( 二 )上底色
( 三 )打腮紅
( 四 )畫鼻側影
( 五 )勾畫眼晴
( 六 )畫咀唇(老年粘貼鬍子等)
( 七 )修整化粧各部位。
其次,如演員亦應把手也塗上底色,務求協調。
粵劇服飾
粵劇服飾一方面以歷史為本,又因應舞台效果及角色的需要,加以美化,突顯其象徵意義,形成一套自成一格的舞台服制。
粵劇戲服演變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1368-1644)衣冠式樣縫製而成。後來,粵劇與京劇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
在清末至廿年代服飾用料、剪裁方面較為簡單,戲服以織錦、繡花為主。這個年代已有膠片或銅托小鏡點綴戲服。燈光照射在鏡片時,耀目的反射使穿者成為觀眾的焦點。
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有些紅伶改用繡花戲服。繡花的圖案千變萬化,而且美觀和精細,時至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粵劇服飾分類
今日粵劇服飾主要從性別、角色、劇情、人物性格、環境場合等不同方面來劃分,基本上包括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等。
蟒是飾演帝王、丞相、元帥和高級官員的戲服。帝王穿五爪明黃蟒,官蟒為四爪,依官階分紅、黃(淡黃)、綠、白、黑五色。
粵劇音樂
粵劇音樂基本上由聲樂及器樂組成。粵劇唱腔屬於聲樂範圍;器樂則包括烘托各類場面的管弦樂及鑼鼓點子。
音樂是戲曲藝術中極富表現力的元素。粵劇若缺少音樂的支持,舞台效果和藝術感染力便會大大失色。
粵劇的器樂部份主要由鑼鼓點子和器樂曲組成的。鑼鼓點子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場面節奏,以音響烘托表演,發揮演員動作的感染力和特定場面的氣氛。
粵劇音樂中的管弦樂曲,多是在唱腔和唱腔之間的場面用作襯托演員動作和渲染氣氛之用。
樂器的組合
粵劇的樂器主要可分為四種,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及拉弦樂器屬文場,負責旋律伴奏,烘托氣氛效果;敲擊樂器屬武場,負責配合動作、連接唱腔及確定速度,行內稱為「鑼查」。兩組各有其功能作用,既可獨立,又可分工。
吹管樂器
吹管樂器大體分為無簧哨吹管、帶哨吹管﹝雙簧﹞和簧管三類。
無簧哨吹管樂器中以笛子最普及,當中在吹口上有膜和無膜的笛子均有人使用。帶哨吹管樂器中為人所熟悉的是嗩吶。簧管樂器在雲南民族吹管樂器中最為流行,品種既多又獨特,它們大部份以銅片為簧。
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一般分為橫式與豎式兩類。
橫式包括箏、古琴、揚琴等;
豎式包括琵琶、阮、月琴、三弦等。
大多數的彈撥樂器都具有明亮、清脆的音色,其彈奏方法技巧亦十分多樣化,演奏者可配戴假指甲或手拿琴撥來彈奏,而技巧則有彈、挑、滾、輪、勾、抹、扣、劃、拂、分、摭、拍、提、摘等。
拉弦樂器
大部份拉弦樂器只擁有兩條弦線,如二胡、高胡;也有部份是擁有四條弦線的,如四胡、革胡等。大多數拉弦樂器的琴筒是用蛇皮、蟒皮、羊皮等材料製成。
拉弦樂器通常指的都是胡琴類樂器,常用於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拉弦樂器的歷史雖然比其他民族樂器短,但由於音色優美多變且表現力豐富,有的優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也有的剛勁、歡快、富於歌唱性,故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喜愛。
敲擊樂器
敲擊樂器種類繁多,演奏技巧豐富且各具特色,按各樂器的發音方法可分為下列三大類:
1.響銅,如:大鑼、小鑼、雲鑼、大鈸、小鈸、京鈸等;
2.響木,如板、梆子、木魚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等。
敲擊樂器不只限於演繹節奏性的旋律,很多時候它們也在樂團中獨當一面,協助襯托樂章內容、戲劇情節和加強音樂的表現力,偶爾也會在西洋管弦樂隊中佔一席位。
敲擊樂器的種類繁多,特色各異,雖然它們的音色簡單,有些樂器的聲音聽起來甚至不像音樂,但它們對於營造樂曲的氣氛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敲擊樂器通過敲擊、摩擦或搖晃來發出聲音。不少敲擊樂器可當作旋律樂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