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資料

2006-10-27 2:06 am
請寫出一個藝術家的名字、生平、歷史和他的作品。

回答 (4)

2006-10-27 2:22 am
✔ 最佳答案
李奧納多·達文西1(義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於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文西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

生平

達文西於1452年出生於佛羅倫斯,是一名私生子,因此並無冠上父姓,其名字在義大利文中是「芬奇村來的李奧納多」之意,但因為早期時的中文環境對於歐洲人的命名不是非常了解,誤將「達文西」以為是他的姓氏,長期使用下來也變成一個眾所皆知的稱呼方式,直呼他為「達文西」。達文西年輕時在佛羅倫斯畫派畫家韋羅基奧的工作室學畫,1481年離開佛羅倫斯去米蘭,其後獲法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邀請,前往法國。達文西是當時世界的一位天才,他的主要才能表現在科學發現和想象上,他曾經設計過直升機、飛行器、熱氣球、攻城器,設計過城市防禦體系、排水系統,研究過人體解剖、比例、透視。他是歐洲第一位描畫風景的畫家,他以科學、清晰的頭腦著稱。當然,也有人認為他很少動手實現他的設想,很少做出真正的成績,因次在科學上他只是虛名。在文藝復興「三傑」中(另兩位是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他畫中的人物真實、栩栩如生,構圖嚴謹、穩重。他最著名的畫作是為米蘭聖瑪利亞修道院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和肖像畫《蒙娜·麗莎》、《岩間聖母》,著作有《繪畫論》。晚年達文西定居於法國羅瓦河谷的克勞城堡(Chateau De Clos Luce),並在該處完成他的自畫像。晚年的達文西卻變得泰然、寧靜,致力研究信仰與自然的關係。他於1519年在克勞城堡去世。「一日充實,可以安睡;一生充實,可以無憾。」是他遺囑中的名句。(《地球深道行 II - 破解達文西密碼》,電視節目,2006)

達文西手稿

達文西生前留下大批未經整理的用左手反寫的手稿,難於解讀。只有到十七世紀中葉,才有學者整理小部分達文西手稿。達·文西的主要手稿丟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見天日。 達·文西手稿分幾大類:

《繪畫論》1817年從烏爾賓諾圖書館發現經達·文西弟子梅爾茲整理的繪畫論手稿。
論雕刻
論建築。包括教堂草圖,拱型結構分析
論生理。論人的生死、記憶、智力和慾望
論解剖學
論動物學
論天文。論地球、太陽和行星。
論地理。論地下水,地質學,義大利運河,法國的道路,論開礦。
論哲學
小故事
書信

參考文獻

《文西論繪畫》,(意)達文西著,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79.11,1983.6,1986.9(包含 李奧納多的 Codex Urbinas Latinus 全文)
《達·文西論繪畫》(意)李奧納多·達文西著;戴勉編譯 朱龍華校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ISBN 7563338489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朱龍華著,人民出版社,2004 ISBN 7010040257
The Notebooks of Leonardo da Vinci, Vol I,II compiled and tr. by J.P. Richter,Dover ISBN 0486225720 (英、意對照)
2006-11-12 12:32 am
GOOD!!!!!!!!!!!!!!!!!!!!!
2006-10-27 3:39 am
威廉·理察·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國作曲家。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勞斯緊隨其後。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華格納出生於萊比錫,從小接受了完善的音樂訓練,對音樂和戲劇十分感興趣,後在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中途退學,受聘為維爾茲歌劇院的合唱指揮。其一生致力於歌劇創作,對德國歌劇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於威尼斯的溫德拉敏宮逝世。

在華格納生活的時代,在德國人們普遍認為德語不夠雅緻,宮廷內外盛行意大利與法國的歌劇,偏重音樂技巧上的華麗而忽視戲劇的內容,故華格納提出「樂劇」的口號,提倡以音樂跟戲劇並重為目的來創作歌劇,建議作曲家親自參與劇本的創作,並認為歌劇的題材應只適宜於音樂處理。他將過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現的管弦樂隊的地位提升到了極致,使其成為統一全劇的支柱。另一明顯的改革在於他樂劇中的主導動機。其實無論過去還是現代,作曲家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到主導動機。但華格納不同於他們,他系統的運用主導動機,並通過復調來組合幾個主導動機。可以說,由極端集中的情節編製出的主導動機之網覆蓋全劇,使文字語言與音樂語言完美的結合,是一種精確而單純的潛臺詞。除此之外,他的樂劇中幾乎沒有分曲,銅管樂的運用更加自由靈活,感情的意義由樂隊以旋律及和聲的方式表達,人聲聲部浮動於管弦樂流的表面,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華格納的歌劇改革主要開始於《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這部歌劇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標志著西方世界音樂語言中一種新方言的開始,調性體系開始瓦解的標誌。從此以後,「華格納風格」成了歌劇或一般音樂中「先進」及非傳統的代義詞。為了實現自己在歌劇改革方面的理想,並將這一切呈現於世人,華格納特地籌建了拜魯伊特音樂節演出自己的作品。而這個音樂節到現在一直都吸引着世界音樂愛好者的眼光。

據說希特拉曾叫人在拜羅伊特為他專門演出華格納的作品,當時他感動得流淚,恨不得與這位上個世紀的天才執手親談。很多人在聽華格納音樂的同時要提到他的思想,無可否認音樂家本身的性格與思想對其創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響。[[華格納的青年時期,其思想主要傾向於「德意志」,他受到費爾巴哈和巴枯寧的影響,寫過許多狂熱激進的文章,甚至參加過德勒斯登的革命。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以後,華格納逐漸接受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論調以及尼采的超人論等思想,以及後來戈比諾的雅利安種族主義理論,晚年的時候,華格納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響。華格納與尼采曾是關係很好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維持了十年,當華格納改變其音樂風格之後,尼采與他決裂,稱他是一個狡猾的人,稱聽他的音樂使人致瘋。1878年1月3日,華格納將《帕西法爾》贈送給尼采,尼采寫了最後一封信給華格納,並回贈自己的新書《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寫作《華格納事件》和《尼采對華格納》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對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華格納在他的樂劇中所表現出的對女性的崇拜。多年來,華格納一直認為女性身上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種矛盾性使他創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複雜的、懷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現在他的樂劇中,如《湯豪舍》中的伊莉莎白,《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伊索爾德,《尼伯龍根的指環》中通過對愛情獻身來拯救人類的布侖希爾德和《帕西法爾》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瓦格納的音樂手法與劇場觀念,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各種藝術。尤其是電影藝術受到瓦格納的啟發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為華格納的反猶太主義思想以及納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國內從不上演華格納的作品,不過這些年來稍有鬆動。
樂劇
仙女 (Die Feen 1833-34, première 1888)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première 1836)
黎恩濟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première 1842)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nder,1843)
湯豪舍(Tannhäuser,1845)
羅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齊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1874)
帕西法爾(Parsifal,1882)
管弦樂改編
格魯克歌劇《依菲格尼亞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管弦樂
C大調交響曲
浮士德序曲
歌曲
5首魏森東克的歌
2006-10-27 2:44 am
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Simoni,1475一1564年
和達.芬奇一樣,米開蘭基羅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出色的藝術家之一。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漂亮的圓形屋頂設計,就是出自他的巧思。 

米開蘭基羅十三歲開始學習繪畫,一年之後,轉入雕刻學校學習雕刻。他一生的心願,是成為一名像古希臘雕刻家那樣偉大的藝術家,但因為教皇的命令,他不得不放棄自己喜愛的雕刻工作,轉而從事繪畫。他所畫的畫,只有梵帝岡宮中的「聖西斯丁教堂」的壁畫和天花板畫。這兩幅空前偉大的傑作,使米開蘭基羅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畫家。畫中每一個人物都畫得非常突出而有力量,充份顯示了米開蘭基羅的藝術天才和狂熱的生命力。

意大利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家米開蘭基羅承擔了雕刻〈聖母抱基督遺體像〉的工作,他經常從天亮就開始工作,一直幹到天黑,有時和衣倒在上,睡到半夜,起來啃幾口麵包,點燃蠟燭,又開始幹起來。因為燭光又暗又散,他很難看清大理石和鑿子。於是,米開蘭基羅用硬紙做了一頂圓錐形的帽子,在帽尖的洞里插上蠟燭。這樣,可以使蠟光集中一些。但燭淚淌下來,常常流得他滿腦門都是。米開蘭基羅的朋友看見了這種情況就給他送來一些羊油燭。羊油燭融化得慢,凝結得快。朋友風趣地說:「這樣,你就不必以燭淚洗臉了。」米開蘭基羅非常感激朋友的幫助。

米開蘭基羅雕刻的大衛塑像完成了,請索德里尼去看看。索德里尼站在這座五米高的雕像前,左看右瞧,實在找不出甚麼毛病。但為了顯示自己有卓越的鑒賞能力,便搖頭晃腦地說:「我覺得大衛的鼻子稍稍大了一點。」米開蘭基羅一聲不響地沿梯子攀登上去,假裝在大衛的鼻子上輕輕鑿動。「好,好極了!」索德里尼在下面叫道,「你這一改,簡直給了它生命!」米開蘭基羅帶著譏諷的微笑,從梯子上慢慢下來。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57: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6000051KK026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