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編輯] 影響與評價
中共官方稱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他把中國大陸推入現代化之路,並使其發展之勢成為定局。他的最大貢獻就是主張改革開放。「鄧小平在1979年至1993年的改革是任何時期對人類福利的最大提高」,這句話大概也是對鄧小平改革的真實評價,因為他的改革影響了億萬人,並確實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的政策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鄧小平去世後,中國經濟保持平均每年8%的高增長,即時是在世界經濟低迷時依然如此,而八十年代的高通貨膨脹也得到抑止。政治上中國人也拋棄了以往的條條框框,能夠更自由地與國際接觸,中國共產黨的管理以及人事安排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制度化。中國今天的成就有目共睹,而鄧小平無疑是重要的功臣。
鄧小平的另一大成就是重開了全國高考。與他的另一大事計劃生育齊名,高考是中國20年來,被最公正公平執行的制度。高考讓中國大批有能青年有了獲得普遍承認的機會,讓廣大貧困家庭有了另一個改變命運的途徑。在海外,現在有很多學者認為,鄧的理念是,先推進科學,然後民主。
鄧小平還在全國推行了強迫性的英語教育。這在西方很多學者看來,是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上一次巨大的讓步。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曾經嘗試過同時推行漢語和統治民族的語言,但先後都告失敗;每次都是實質上接受了漢族的同化。
鄧在六四事件中的處理,被很多人認為是他一生中的污點,這直接導致了中國政治體制變革的停滯甚至倒退。
鄧小平的改革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市場化令中國國有企業面臨危機,鄧小平對農業的改革到90年代已經不再管用,農民的生活質量與人均收入增長明顯不如八十年代, 貧富分化急遽加大,這些都是巨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鄧主張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走向共同富裕」,從今天的現實來看,中國還明顯處於「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階段,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已經得到了海內外的關注。為此近來中共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理念,力圖在經濟效率和公平間找到平衡點。
對予以上的問題,有著兩種不同的解讀:
認為這是改革沒有徹底,即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所造成:
任仲夷說鄧小平的不足主要是:沒有用他的巨大威望和影響,適時地實行他主張的政治體制改革(《炎黃春秋》2004年--8)。不少知識分子的看法與任一樣。
六四之後的中國在政治改革上更加保守,政治與經濟改革的不同步,加劇了中國社會在轉型中的社會矛盾的不斷積累與深化。這些是今天改革中出現的社會矛盾加大等很多問題的根源。
反對或質疑鄧小平的改革政策:
因為市場經濟規律本身的規律(或者說中國經濟中生產資料私有制比重越來越大的趨勢的必然後果),是拉大了貧富差距,致使社會動蕩。
鄧說,如果出現了貧富分化,那麼改革開放就失敗了。他的繼承人都宣稱要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的結果,卻使中國的基尼係數進一步擴大,越來越遠離鄧的初衷。這就成了一個悖論:堅持鄧的路線反而可能違背鄧的理想。鄧和毛的經濟社會政策的根本分歧就在這裡:要效率,還是要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