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油麻地最早的海岸線為差館街,其名是源於一間約落成於1870年,位於街市街旁的一間差館(警署),於1909年改名為上海街。當時的差館街,只有由窩打老道至甘肅街的一段。
甘肅街,連同白加士街及佐敦道在開闢之前,所面向的為一沼澤海灣。1880年代,此海灣被填平,差館街即向南延長。
1885年,政府將油麻地的沿岸沼澤地填平,鋪設了一條與彌敦道平行的南北向長街叫做新填地街,其名字可以說是當年填海造地的見證。
同時延長的還有廟街及堅尼地街(吳松街)。當局又在原海灣處開闢了第一街,以至第六街。於1909年依次改名為甘肅街、北海街、西貢街、寧波街、南京街及佐敦道。在油麻地這次大規模填海後,新海岸線由差館街改為新填地街。
1896年,當局決定將差館街伸延至望角咀(旺角),以至大角咀,因該處及附近的深水有包括福全鄉、鴨寮、元洲及奄由等多條重要村落。1899年,當局正式接管新界後,將大部分這些村落所在的「邊界」(現界限街)以北的地區(包括荔枝角、長沙灣、深水、九龍塘、九龍城等劃歸為「新九龍」。
1900年,當局以2000多元,收回油麻地的一些地段,以擴闊新填地街,稍後又在此進行填海,完成後,新海岸線改為渡船街。
1901年,建造位於旺角差館街旁之水渠,以疏導位於舊望(旺)角村(現旺角道、西洋菜街及通菜街一帶)之低窪耕地的雨水。該水渠的大部分地段後來開闢為水渠道。
至於差館街位於油麻地之盡頭處,有一座官涌山。此山於1896年被夷平後,差館街予以延長,越過第八街(寶靈街)而與柯士甸道連接。
至此,差館街的闢建可謂大功告成,於易名為上海街後,成為油麻地至旺角之間的主要幹道。大量金舖、百貨店、藥行、布行在此設立。還有不少茶樓酒家,如一定好、品心、得如、雲來、太平、金唐等多家。現時則只餘下開業於1930年代的得如。至於老字號的金舖現時還有梁華生及胡和盛等數間。位於旺角近朗豪坊的一段曾有一間「就新染房」,其附近有一間書店,舖面堆有一座高至天花的「書山」,兩者皆為上海街之特色。
約1960年,上海街的幹道地位已被彌敦道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