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雕刻特色(急!!!重酬)

2006-10-26 2:43 am
有否關於兵馬俑雕刻特色的資料。

點列為佳。

回答 (2)

2006-10-26 2:47 am
✔ 最佳答案
秦兵馬俑





圖片參考:http://www.yy1.edu.hk/~yy1com10/bd3.ht2.jpg




世界最大的地下兵團 - 秦代兵馬俑,大規模、真地、具體地描寫了當時社會的生活,確是空前的壯舉。兵馬俑以純熟的技巧描寫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代替了過去虛幻的神,直接反映人類社會的歷史。

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塑像 這批秦朝的兵馬俑,準確地模擬實物,達到了精細、嚴格的程度。例如武士俑的身高與當時的實際身高相仿,戰馬俑的高度與葬區出土的真馬骨骼所示的尺寸十分接近;腳板下的鞋釘都按實物原樣;秦俑前鋒兵士多穿短褐,如同《史記》記載秦軍不著盔甲,多種髮式的每一縷頭髮也經過精細繪製;戰車的形制、大小都和戰國時期做的木車接近,可見這批兵馬俑是按現實生活中軍將的打扮,戰爭時用的兵器、戰車等造出來。除了形似外,雕刻家更著重神態上雕刻,而令這批作品在反映現實之餘,更達至形神合一的境地。


圖片參考:http://www.yy1.edu.hk/~yy1com10/bd3.ht3.jpg
精細的構圖 作為大型的藝術雕塑群的構圖,自然有天淵之別。並不是只朝著一個方向去看,或是要觀眾環繞它觀看,而是要觀者進入雕塑群中,與兵馬俑合二為一,感受那種磅礡氣勢、雄偉感人至深的景象。兵馬俑與中國建築有著相同的特色。多數西方雕塑群都要觀者圍繞觀看,而兵馬俑的觀者卻親歷其境,一般人身始終比兵馬俑較矮,走進去俑群後感覺像被包圍,人在雕塑的千軍萬馬中盤旋,氣勢逼人之感確實難以用筆墨形容。

外靜內動的陶俑 如上面所述,要完完全全地欣賞全部的塑像,必須置身其中。每個俑像的服飾、外貌、形態、神情等都引起看者的興致。在俑群中,有喜悅的青年和木然大漢;有愁眉不展的士兵和勉強陪笑的士兵;有喜形於色、萬事如意的小官和深察敵情的將軍。總而言之,以強烈的內心活動和微妙思想,豐富了它的造型,賦於它的生命,構成了外靜而內動的傳神的作品。
造型和諧 人物塑像要造得好並不容易,尤其是頭部方面,要將它合比例地雕塑出來,雕刻家必須擁有高超的藝術技巧。
圖片參考:http://www.yy1.edu.hk/~yy1com10/Mvc-162f.jpg
從整體上,秦俑基本上頭部和全身協調,比例恰當,我們不會看到塑像頭大身小,手長腳短,短腰長頸等現象,可見雕刻家已掌握了人體各部比例規律,而使到秦俑的造型更和諧、可親。「和諧的造型規律」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標誌,這種規律,曾為許多雕塑家忽視,但秦代兵馬俑對這個規律達到運用自如,高超藝術製作的水平。
另外,重心的平衡又是雕刻的重要部份之一,古代的人像雕塑。由於缺乏了重心的設計,使到頭部過重。塑像雙腳並不能支持龐大的身軀,故容易折斷。反觀,秦兵馬俑並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這是由於雕塑家運用盤泥條塑去製造這批兵馬俑。兵馬俑的頭部和軀體部份採用盤泥條法,構成空心的軀體,使塑像雙腳不易受壓,故不會容易折斷。這種盤泥條捏塑技術可謂雕塑史上一大貢獻,至今仍被雕塑家廣泛使用。

圖片參考:http://www.yy1.edu.hk/~yy1com10/bd3.ht4.jpg

馬壯兵強 在秦兵馬俑中,俑高多為七頭半至八頭,手腳粗壯,身形龐大,給人健壯之感。據知,俑的高度更比秦人為高。其實,雕刻者這樣做體現了「要使塑像感到與真人等大而又有魁梧之感,那麼塑像必須比真人略大」的藝術規條。這些龐大的雕塑,令人致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壓逼感和澎湃之勢。而其他仿實物的兵將武器如戰車、青銅劍等又予人強兵壯之感。秦始皇皇陵馬俑的馬匹頭高1.54米、肩高1.3米、身長2米,前腳如柱、蹄胡高、蹄腕細、鼻孔大、口裂實、雙耳堅小如削竹筒、頭如剝兔等均和「馬經」中駿馬的要求。古代《相馬經》形容馬匹:「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久行,故這些馬均是良驅駿馬。」
以往,中國的雕刻以神話為主,極少數作品以反映現實生活為題材,其實大部份學者均以為西漢霍去病陵墓是中國最早寫實雕塑,原來在早於西漢的秦始皇時代,已有這類的雕塑,而製作又是何等的完美。所以,秦兵馬俑實為中國美術史上一個轉捩點,更帶動後世以寫實題材來創造不同的藝術作品。
2006-10-26 2:49 am
對不起,由於篇幅太多,我無法點列。

秦兵馬俑 世界最大的地下兵團 - 秦代兵馬俑,大規模、真地、具體地描寫了當時社會的生活,確是空前的壯舉。兵馬俑以純熟的技巧描寫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代替了過去虛幻的神,直接反映人類社會的歷史。

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塑像 這批秦朝的兵馬俑,準確地模擬實物,達到了精細、嚴格的程度。例如武士俑的身高與當時的實際身高相仿,戰馬俑的高度與葬區出土的真馬骨骼所示的尺寸十分接近;腳板下的鞋釘都按實物原樣;秦俑前鋒兵士多穿短褐,如同《史記》記載秦軍不著盔甲,多種髮式的每一縷頭髮也經過精細繪製;戰車的形制、大小都和戰國時期做的木車接近,可見這批兵馬俑是按現實生活中軍將的打扮,戰爭時用的兵器、戰車等造出來。除了形似外,雕刻家更著重神態上雕刻,而令這批作品在反映現實之餘,更達至形神合一的境地。

精細的構圖 作為大型的藝術雕塑群的構圖,自然有天淵之別。並不是只朝著一個方向去看,或是要觀眾環繞它觀看,而是要觀者進入雕塑群中,與兵馬俑合二為一,感受那種磅礡氣勢、雄偉感人至深的景象。兵馬俑與中國建築有著相同的特色。多數西方雕塑群都要觀者圍繞觀看,而兵馬俑的觀者卻親歷其境,一般人身始終比兵馬俑較矮,走進去俑群後感覺像被包圍,人在雕塑的千軍萬馬中盤旋,氣勢逼人之感確實難以用筆墨形容。

外靜內動的陶俑 如上面所述,要完完全全地欣賞全部的塑像,必須置身其中。每個俑像的服飾、外貌、形態、神情等都引起看者的興致。在俑群中,有喜悅的青年和木然大漢;有愁眉不展的士兵和勉強陪笑的士兵;有喜形於色、萬事如意的小官和深察敵情的將軍。總而言之,以強烈的內心活動和微妙思想,豐富了它的造型,賦於它的生命,構成了外靜而內動的傳神的作品。

造型和諧 人物塑像要造得好並不容易,尤其是頭部方面,要將它合比例地雕塑出來,雕刻家必須擁有高超的藝術技巧。從整體上,秦俑基本上頭部和全身協調,比例恰當,我們不會看到塑像頭大身小,手長腳短,短腰長頸等現象,可見雕刻家已掌握了人體各部比例規律,而使到秦俑的造型更和諧、可親。「和諧的造型規律」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標誌,這種規律,曾為許多雕塑家忽視,但秦代兵馬俑對這個規律達到運用自如,高超藝術製作的水平。

另外,重心的平衡又是雕刻的重要部份之一,古代的人像雕塑。由於缺乏了重心的設計,使到頭部過重。塑像雙腳並不能支持龐大的身軀,故容易折斷。反觀,秦兵馬俑並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這是由於雕塑家運用盤泥條塑去製造這批兵馬俑。兵馬俑的頭部和軀體部份採用盤泥條法,構成空心的軀體,使塑像雙腳不易受壓,故不會容易折斷。這種盤泥條捏塑技術可謂雕塑史上一大貢獻,至今仍被雕塑家廣泛使用。

馬壯兵強 在秦兵馬俑中,俑高多為七頭半至八頭,手腳粗壯,身形龐大,給人健壯之感。據知,俑的高度更比秦人為高。其實,雕刻者這樣做體現了「要使塑像感到與真人等大而又有魁梧之感,那麼塑像必須比真人略大」的藝術規條。這些龐大的雕塑,令人致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壓逼感和澎湃之勢。而其他仿實物的兵將武器如戰車、青銅劍等又予人強兵壯之感。秦始皇皇陵馬俑的馬匹頭高1.54米、肩高1.3米、身長2米,前腳如柱、蹄胡高、蹄腕細、鼻孔大、口裂實、雙耳堅小如削竹筒、頭如剝兔等均和「馬經」中駿馬的要求。古代《相馬經》形容馬匹:「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久行,故這些馬均是良驅駿馬。」

以往,中國的雕刻以神話為主,極少數作品以反映現實生活為題材,其實大部份學者均以為西漢霍去病陵墓是中國最早寫實雕塑,原來在早於西漢的秦始皇時代,已有這類的雕塑,而製作又是何等的完美。所以,秦兵馬俑實為中國美術史上一個轉捩點,更帶動後世以寫實題材來創造不同的藝術作品。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9: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5000051KK029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