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卡薩爾斯 Pablo Casals (1876-1973)
出生於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在後來卡薩爾斯長達97年的人生歷程中,他完善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提升了大提琴的音樂地位,13歲那年他發現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並且愛上這套樂曲,便利用了整整12年的時間去研究它、練它。在這之前是由孟德爾頌發現這譜,但大提琴演奏者都把它當練習曲去練,甚至有音樂家們還幫它加伴奏。但在卡薩爾斯的一番詮釋之後,這整個六首組曲成為每個大提琴學習者都必須研讀學習的聖經。
傅尼葉(Pierre Fournier)
1906年6月24日出生於法國巴黎,1986年1月8日在瑞士日內瓦逝世。傅尼葉在巴黎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1925年首度登台演出,並且在私人場合為佛瑞的弦樂四重奏做世界首演,經常與小提琴家西格提、普里羅斯、提博與鋼琴家柯爾托、許納貝爾合作,1941年到1949年在巴黎音樂院開設大師班,1958年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上舉行獨奏會,馬丁的大提琴協奏曲以及浦朗克大提琴奏鳴曲都是獻給傅尼葉。
賈桂琳杜普烈(Jacqueline Du Pre)
英國女大提琴家,1945年出生,1987年因患多重硬化病去世,琴技超群,然而生命短暫,才活了42歲。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裏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史塔克聽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為了琴藝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提到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我想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杜普蕾,她的詮釋令人感動,就像用盡了她一生的情感,完全投入在樂曲中,大提琴和她已經是合而為一了,在她的幾個版本中,最著名的是企鵝評鑑三星帶花的巴畢羅里指揮的演出,但是更令人感動的,是她與丈夫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的現場實況錄音版本。
羅斯卓波維奇 Mstislav Rostropovich
俄國音樂家,1927年生於巴庫(Baku),四歲起跟著母親學習鋼琴,不久後改從父親學習大提琴,在莫斯科音樂學校時仍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大提琴。之後,仍在父親的指導下於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就讀,畢業後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除了學習大提琴與鋼琴外,另也學習指揮。1942年他十五歲時,首次以大提琴家的身份公開演出,立即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偉大藝術家。二次大戰後,藉由一些錄音,羅斯卓波維奇成為世界聞名的大提琴家,甚至有人認為他是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的繼承人。
史塔克 (Janos Starker 1924 - )
俄裔匈牙利人, 七歲進入李斯特音樂學院, 十四歲首度公開演出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二戰後移居美國, 曾在達拉斯與芝加哥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首席, 後擔任印地安納大學教授, 同時開始獨奏生涯. 被公認為二十世紀大提琴泰斗的史塔克, 地位與小提琴家中的海飛茲相當, 深受許多拉琴的後輩們由衷敬仰. 他的演奏技巧完美, 結構嚴謹, 情感內斂, 音色集中, 線條清晰, 是演奏巴洛克與古典樂派音樂的不二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