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臺灣媽祖的歷史淵源 /文/林美容教授來源:臺灣歷史學會 “進香”則是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並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到了進香對象的媽祖廟,神像也要進去,放在神殿上,有時是用“掬火”的方式,有時是用交香的方式,沾取對方的香火。另一個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的地點不一定與地域層級有關,因此進香的地點遠一點也是常見的事。 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 媽祖進香雖然是去表示敬意,給對方面子,但是自己要的是裏子,也就是說儀式的作用在沾取或分割對方香火到己方來,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因此進香回來都要舉行繞境的儀式,神明繞過家家戶戶,把香火正旺的神明的香爐裏的香枝,與信徒家之香爐的香枝“交換香”,目的即是為了利益自己境內的信徒。進香雖然需要的花費龐大,但是生財有道的廟宇常藉進香賺錢,因為一般人也喜歡參加進香,左鄰右舍、呼朋引伴同往參加更是樂趣無窮,既是神聖之旅,也是觀光之旅,又是社交之旅,一兼二顧三顧,這是臺灣人的行為模式。最重要的是,共同舉辦進香的地域社群借著進香的共同行腳,促進彼此的共同體或社群意識,這是進香最明顯的社會意涵。因此進香的來去兩造之間不無名與利、面子與裏子之互惠性交換的意涵。海峽兩岸媽祖的交流也應如此,我向你表示敬意,你自當待我以禮。神明間的行為表現其實亦是人間的交際邏輯。 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的歷史意識 我們若觀察進香的路線可發現它正好是移民路線的反向。先民由唐山過臺灣,在臺由南而北拓墾,今人到大陸進香,由北而南在臺灣各地的歷史名廟展開進香,不無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移墾艱辛的歷史意識。因此,鄭成功登陸最早地點的鹿耳門之媽祖廟,中部移民進出的港口如鹿港與笨港,均有媽祖廟,並由於正統之爭,顯功與土城之媽祖廟相持不下,北港與新港為誰是笨港之正統爭執激烈。 顯示臺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 不僅顯功與土城、北港與新港,臺灣很多地方的媽祖廟都有媽祖的二元之爭,顯示臺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例如,新竹城有內外媽祖之分,內媽祖在天後宮,外媽祖在長和宮;彰化城也有內外媽祖之分,城內是天後宮,城外是南瑤宮。二元之分有時是官廟與民廟之別,有時是城內與城外之別,有時是漳泉之別。媽祖廟是民氣匯聚之處,民之所分,自然也就現之於神。 媽祖的臺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 臺灣的媽祖神像有一些特色,黑面是其一,雍容富貴是其二,與大陸消瘦的粉面媽對照強烈。媽祖原是海神,緣起於莆田湄洲嶼小島上的漁村之女,生前死後都有護佑海上安全、救助海難的靈驗事跡。臺灣先民攜之渡海來臺,保佑平安,在臺拓墾以來,迭獲庇佑,媽祖已然臺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傳說更助長迎媽祖常帶來雨水的事跡傳播。臺中縣大肚與龍井地區,有一個“西保二十莊迎媽祖”的組織,當地有一則諺語最能傳神的表達媽祖帶來雨水以及三月時節氣候陰晴不定的景況:“墩仔頭烏,營埔雨,林仔爛糊糊,澇婿浪雨滂,王田燒死人,山仔頂著青驚,社腳去探聽,講無影,大肚戲相拼”。 衍生出水利神與農業神的性格 雨水太多造成水災時,卻又有“掃溪路”的靈力,也就是說,巡境或迎媽祖時,神轎特別繞過插香之處,該年若遇泛濫之水,必然順此而流,不侵莊社。總之,無論是止風歇浪、海上救難,或是呼風喚雨,說停就停,叫流就流,均彰顯媽祖具有控制水的靈力。臺灣湍多水急,遇雨多災的自然環境自然衍生出媽祖之水利神性格,以適應農業時期臺灣社會的需要。而農耕最怕稻蟲害,媽祖也有驅蟲的靈力。這使得媽祖更具有農業神的性格。此外,最誇張的媽祖靈驗事跡是二次大戰時,美軍轟炸臺灣,媽祖顯靈在半空中掀裙接住炸彈,這個故事臺灣南北皆有傳說,可以想見戰時人們的恐懼,求之神明,如望救星。 具有整合人群的作用 媽祖的祭典形成聯莊組織 也因此媽祖的祭典會形成十三莊、十八莊、二十四莊、三十六莊、五十三莊、或七十二莊這樣的聯莊組織。為了媽祖祭典的需要,各莊就要準備各式各樣的熱鬧陣頭,以便在迎神賽會時得以代表村莊參與別莊的熱鬧活動。媽祖的祭典因此帶動各項民俗曲藝與武藝的發展,眾多的曲館與武館之所以在臺灣中部特別盛行,也是因為臺灣中部有很多媽祖的大型區域性祭典組織,允為媽祖聖地之故。可以這么說,如果只是為了一莊一社的祭典所需,民眾大概不會有什么興頭去花錢花力組織曲館與武館,並傳承民俗藝術。
2006-10-28 21:16:36 補充:
進香」一詞據說最早見於明朝于奕正、劉侗合撰的「帝京景物略」弘仁橋一節,描寫中國女神碧霞元君廟進香的盛況。明朝張岱的「陶庵夢憶」,清朝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對進香活動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在台灣最有名的進香盛地如北港,南鯤鯓.....描寫北港進香,最有名的詩文,當數道光年間台灣府儒學訓導(教諭?)劉家謀所寫的竹枝詞。該詩曰:「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奪顏;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原註云:進香北港天后者,不下數千人,謂之香腳,往來盜不敢劫;謂劫者,將遭天譴。同時候台南海東書院山長施瓊芳所寫北港進香詞更有「北港靈祠冠闔台」句子,更能說出北港媽祖在百餘年前受信徒崇仰的盛況。
2006-10-29 00:05:58 補充:
續前文:又民國七年台南人連橫的台灣通史風俗篇載曰:「二十三日天后誕辰,南北鄉人都赴北港進香...。自春初至月杪,旗影鸞聲,相續於道。」
民國六十年,報導文學興起,北港進香的盛況成為報章雜誌報導的焦點。如李利國、林清玄、黃美英、劉還月等的報導都甚負盛名,其中以黃美英女士用功最深,其報導數見於民生報、綜合雜誌、大地地理雜誌等報刊,二年前更編有「千年媽祖」一書。該書編排考究,以人類學觀點論民俗,甚有見地,頗值收藏,唯史學方面論證仍欠周延。
2006-10-29 00:06:49 補充:
再續:民國六十三年英文漢聲雜誌和台灣電視公司「芬芳寶島」幾乎同時介紹「大甲媽祖回娘家」。前者由社長吳美雲撰稿,後者由張昭堂、黃春明等先生製作,更是轟動一時。此紀錄片,則已成為台灣紀錄片的經典名作。至於此一片名,後來引起大甲人士的疑議,倒是教人始料未及。
民俗常在無形中演繹產生,若無確切文字記載,後世史家實在很難追溯真相。一般認為「進香」有三種含意,一、謁祖、二、祈福許願、三、觀光旅遊。三者之中,最感人的當屬「謁祖」──它與傳統倫理精神相契合,更能提昇宗教活動內涵,較為知識分子所認同。其餘只要心懷虔誠,也是令人無限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