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甲媽祖進香的問題~~!!

2006-10-25 9:30 am
我想問一下....
為何會有進香?
進香帶來的影響?
進香具有何種意義?
人會去進香其背後的意義?
進香帶來的好與壞?
(大甲鎮瀾宮媽祖出巡為主)
----------------------------------------------
很急幫個忙阿~~謝謝喔~~!!

回答 (5)

2006-10-29 5:05 am
✔ 最佳答案
臺灣媽祖的歷史淵源 /文/林美容教授來源:臺灣歷史學會   “進香”則是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並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到了進香對象的媽祖廟,神像也要進去,放在神殿上,有時是用“掬火”的方式,有時是用交香的方式,沾取對方的香火。另一個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的地點不一定與地域層級有關,因此進香的地點遠一點也是常見的事。   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   媽祖進香雖然是去表示敬意,給對方面子,但是自己要的是裏子,也就是說儀式的作用在沾取或分割對方香火到己方來,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因此進香回來都要舉行繞境的儀式,神明繞過家家戶戶,把香火正旺的神明的香爐裏的香枝,與信徒家之香爐的香枝“交換香”,目的即是為了利益自己境內的信徒。進香雖然需要的花費龐大,但是生財有道的廟宇常藉進香賺錢,因為一般人也喜歡參加進香,左鄰右舍、呼朋引伴同往參加更是樂趣無窮,既是神聖之旅,也是觀光之旅,又是社交之旅,一兼二顧三顧,這是臺灣人的行為模式。最重要的是,共同舉辦進香的地域社群借著進香的共同行腳,促進彼此的共同體或社群意識,這是進香最明顯的社會意涵。因此進香的來去兩造之間不無名與利、面子與裏子之互惠性交換的意涵。海峽兩岸媽祖的交流也應如此,我向你表示敬意,你自當待我以禮。神明間的行為表現其實亦是人間的交際邏輯。   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的歷史意識   我們若觀察進香的路線可發現它正好是移民路線的反向。先民由唐山過臺灣,在臺由南而北拓墾,今人到大陸進香,由北而南在臺灣各地的歷史名廟展開進香,不無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移墾艱辛的歷史意識。因此,鄭成功登陸最早地點的鹿耳門之媽祖廟,中部移民進出的港口如鹿港與笨港,均有媽祖廟,並由於正統之爭,顯功與土城之媽祖廟相持不下,北港與新港為誰是笨港之正統爭執激烈。   顯示臺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   不僅顯功與土城、北港與新港,臺灣很多地方的媽祖廟都有媽祖的二元之爭,顯示臺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例如,新竹城有內外媽祖之分,內媽祖在天後宮,外媽祖在長和宮;彰化城也有內外媽祖之分,城內是天後宮,城外是南瑤宮。二元之分有時是官廟與民廟之別,有時是城內與城外之別,有時是漳泉之別。媽祖廟是民氣匯聚之處,民之所分,自然也就現之於神。   媽祖的臺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   臺灣的媽祖神像有一些特色,黑面是其一,雍容富貴是其二,與大陸消瘦的粉面媽對照強烈。媽祖原是海神,緣起於莆田湄洲嶼小島上的漁村之女,生前死後都有護佑海上安全、救助海難的靈驗事跡。臺灣先民攜之渡海來臺,保佑平安,在臺拓墾以來,迭獲庇佑,媽祖已然臺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傳說更助長迎媽祖常帶來雨水的事跡傳播。臺中縣大肚與龍井地區,有一個“西保二十莊迎媽祖”的組織,當地有一則諺語最能傳神的表達媽祖帶來雨水以及三月時節氣候陰晴不定的景況:“墩仔頭烏,營埔雨,林仔爛糊糊,澇婿浪雨滂,王田燒死人,山仔頂著青驚,社腳去探聽,講無影,大肚戲相拼”。   衍生出水利神與農業神的性格   雨水太多造成水災時,卻又有“掃溪路”的靈力,也就是說,巡境或迎媽祖時,神轎特別繞過插香之處,該年若遇泛濫之水,必然順此而流,不侵莊社。總之,無論是止風歇浪、海上救難,或是呼風喚雨,說停就停,叫流就流,均彰顯媽祖具有控制水的靈力。臺灣湍多水急,遇雨多災的自然環境自然衍生出媽祖之水利神性格,以適應農業時期臺灣社會的需要。而農耕最怕稻蟲害,媽祖也有驅蟲的靈力。這使得媽祖更具有農業神的性格。此外,最誇張的媽祖靈驗事跡是二次大戰時,美軍轟炸臺灣,媽祖顯靈在半空中掀裙接住炸彈,這個故事臺灣南北皆有傳說,可以想見戰時人們的恐懼,求之神明,如望救星。   具有整合人群的作用   媽祖的祭典形成聯莊組織   也因此媽祖的祭典會形成十三莊、十八莊、二十四莊、三十六莊、五十三莊、或七十二莊這樣的聯莊組織。為了媽祖祭典的需要,各莊就要準備各式各樣的熱鬧陣頭,以便在迎神賽會時得以代表村莊參與別莊的熱鬧活動。媽祖的祭典因此帶動各項民俗曲藝與武藝的發展,眾多的曲館與武館之所以在臺灣中部特別盛行,也是因為臺灣中部有很多媽祖的大型區域性祭典組織,允為媽祖聖地之故。可以這么說,如果只是為了一莊一社的祭典所需,民眾大概不會有什么興頭去花錢花力組織曲館與武館,並傳承民俗藝術。

2006-10-28 21:16:36 補充:
進香」一詞據說最早見於明朝于奕正、劉侗合撰的「帝京景物略」弘仁橋一節,描寫中國女神碧霞元君廟進香的盛況。明朝張岱的「陶庵夢憶」,清朝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對進香活動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在台灣最有名的進香盛地如北港,南鯤鯓.....描寫北港進香,最有名的詩文,當數道光年間台灣府儒學訓導(教諭?)劉家謀所寫的竹枝詞。該詩曰:「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奪顏;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原註云:進香北港天后者,不下數千人,謂之香腳,往來盜不敢劫;謂劫者,將遭天譴。同時候台南海東書院山長施瓊芳所寫北港進香詞更有「北港靈祠冠闔台」句子,更能說出北港媽祖在百餘年前受信徒崇仰的盛況。

2006-10-29 00:05:58 補充:
續前文:又民國七年台南人連橫的台灣通史風俗篇載曰:「二十三日天后誕辰,南北鄉人都赴北港進香...。自春初至月杪,旗影鸞聲,相續於道。」
民國六十年,報導文學興起,北港進香的盛況成為報章雜誌報導的焦點。如李利國、林清玄、黃美英、劉還月等的報導都甚負盛名,其中以黃美英女士用功最深,其報導數見於民生報、綜合雜誌、大地地理雜誌等報刊,二年前更編有「千年媽祖」一書。該書編排考究,以人類學觀點論民俗,甚有見地,頗值收藏,唯史學方面論證仍欠周延。

2006-10-29 00:06:49 補充:
再續:民國六十三年英文漢聲雜誌和台灣電視公司「芬芳寶島」幾乎同時介紹「大甲媽祖回娘家」。前者由社長吳美雲撰稿,後者由張昭堂、黃春明等先生製作,更是轟動一時。此紀錄片,則已成為台灣紀錄片的經典名作。至於此一片名,後來引起大甲人士的疑議,倒是教人始料未及。
民俗常在無形中演繹產生,若無確切文字記載,後世史家實在很難追溯真相。一般認為「進香」有三種含意,一、謁祖、二、祈福許願、三、觀光旅遊。三者之中,最感人的當屬「謁祖」──它與傳統倫理精神相契合,更能提昇宗教活動內涵,較為知識分子所認同。其餘只要心懷虔誠,也是令人無限歡迎。
2015-05-09 6:41 am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06-11-01 2:28 am
過去寺廟會到他地進香的原因有1.回祖廟謁祖.2.到較靈應的廟去分享靈氣.3.應對方之邀參加紀念性祭典.1960年代後增加1.旅遊型進香.2.聯誼型進香.3.行銷型進香.大甲鎮瀾宮說會到北港朝天宮進香原屬於2.到較靈應的廟去分享靈氣.3.應對方之邀參加紀念性祭典.祂的進香媽既然年年到北港分沾靈氣,應也等同由北港分靈.大甲鎮瀾宮才會製作謁祖進香繡旗.也散播北港媽已被大甲調包的傳言.等到香團夠龐大.便改變說詞.將進香型態改變為1.旅遊型進香.2.聯誼型進香.3.行銷型進香.將謁祖進香解釋為祭拜聖父聖母.只要目的在合理化自己的改變罷!任何宗教都會有樹大分支的現象.民俗信仰也不例外.
2006-10-26 4:37 pm
原「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為回福建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因經多種因素,無法回湄洲媽祖祖廟進香,乃權宜改為遶境進香,光復後恢復舉行至今,到達目的地後,隔天早晨「祝壽大典」後分「豬羊份」以同霑法益,晚上則舉行「回駕典禮」儀式,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香客來自大甲五十三庄(今大甲、大安、外埔、后里四鄉鎮),暨全國各地甚至國外信徒共同組成,有步行、乘自行車、機車、轎車、遊覽車、鐵牛車等,雖交通工具各異,但虔誠之心則同。    「大甲媽」所經之處信眾皆自備香案、香燭、花果迎接,尤其鄉間地區除一年一度「大甲媽」帶來雨水及福祉之外,而民眾心中鬱結得以向媽祖傾吐,更是勝過任何有形之物質享受,這種安定民心達成安和樂利社會之功能,非現代社會福利可取代。
圖片參考:http://www.dajiamazu.org.tw/image/02-7.jpg
【信徒徒步至新港為媽祝壽盛況】  從駐駕、祈福、祝壽到回駕四個典禮都在新港奉天宮舉行,其中以祝壽典禮場面最為浩大,也最讓人感受深刻,除了當初跟隨媽祖鑾轎一路從大甲出發的隨香客之外,有更多是遠從台灣各地而來的虔誠信徒,他們有的是放下手邊的工作、有的是暫忘身體的病痛、甚至有的已經是步履蹣跚,但是他們都堅持一定要到新港為媽祖祝壽,這份虔誠的心,不禁讓人感動。八、安座典禮:─────────────────────────────────────  經過八天七夜之後,整個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即將結束,當天上聖母回到大甲鎮瀾宮,登殿安座,董監事率眾人叩謝媽祖庇佑眾人已平安回到大甲,恭請媽祖永鎮在宮,降賜禎祥。安座典禮之後,可以說整個遶境活動已經完全進入尾聲,儘管如此,此時的大甲宛如一座不夜城,眾人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互道珍重,相約明年再跟隨大家的「大甲媽」一起到新港。
參考: 大甲人
2006-10-25 11:07 pm
進香其實是一種訛誤,正確的用法應為晉香、覲香;簡單的說,如在歌仔戲當中常見的,拿著謝籃到廟中拜拜稱之為晉香。
廟與廟之間的互訪也稱為晉香。
廟與廟之間的關係,如果以分靈的關係來說,下對上回娘家稱之為「謁祖晉香」。
若是一般交誼性質的參訪稱之為「遶境晉香」,分為遶境、晉香兩個活動。
若是香火較少的廟向香火較旺的廟宇晉香刈取香火稱之為「刈香」。如果有新的神明開光稱之為「開光晉香」。

進香也就是神明跟神明的交流,信徒跟當地的信徒交流
藉由兩著關係而傳續下來的。

其實進香或許不再是傳統一個簡單的宗教文化了
我參於廟會好久了,對於各地進香有所不同
有些真的只是單純進香交誼情感
有些卻真的是為了個人以及他人利益而利用進香名義。

進香帶來的問題 有好 有壞
他的好處,可以促進信徒彼此之間的關係
能更加讓大家的感情拉近,帶來宗教文化受重視的焦點
大甲媽祖他保留了台灣傳統的廟會文化
延續了這項傳統不被冷漠
讓新一代人民可以看到這項傳續幾百年的活動

商業方面,他可以帶來無限的商機
每年的瘋媽祖季,可以讓當地以及相關的產品帶來無限的商機
確實帶動了景氣蕭條的宗教業。

教育方面,他也許不能當做一個正式課材
但是他足以能代表台灣近代最佳宗教文化的代表
見證了台灣歷代宗教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宗教在台灣人民的地方。

人怕出名 豬怕肥
媽祖繞境活動,在大各家媒體宣揚之下,成為眾人模仿對象
但是他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很多人會假藉宗教名義去行騙,有人認為媽祖就可以保佑我
每年大甲媽祖繞境活動,一路上所產生的打架搶轎事件
就值得我門去省思,由於大家一昧的隨著這股風
所以造成鑾駕過境,造成衝突等一些風波造成。

為了要延續這種百年的宗教交流
我門應該秉持著客觀角度看待
對於媽祖以及其他神祇,應該以尊敬尊重看待
不能太過於崇拜,要不然他將會走失他的本意
參考: 研究人文.廟會.文化.傳承。


收錄日期: 2021-04-26 12:50: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5000012KK010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