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感歎?

2006-10-25 5:11 am
什麼是感歎?

回答 (1)

2006-10-25 5:29 am
✔ 最佳答案
如果說漢字的基本生成機制採取了象形表意的方法的話,那麽,漢語的基本生成機制則採取了象聲表意的方法,即以類比事物的自然聲音而獲得的聽覺符號爲能指形式來指稱物件。從總體而言,漢語的象聲表意法可分爲直接象聲表意和間接象聲表意兩種形式,而每一種形式裏又包含不同的表現形態。它決定了漢語的兩個最基本的特點:音韻形象美和表意的直接性。漢語的象聲表意法也是我們的祖先"仰觀于天文,俯察於地理",以不脫離具體物件爲特徵的具象思維的産物。因此,漢語特有的語音形式絕不是漫無目的、天然自成的,而是隱含著深刻的人文理據和有章可循的獨立法則。

漢字的基本生成機制採取了象形表意的方法,這因早已成爲公論而爲人們熟知。至於漢語,從古到今人們雖然對其獨特的語音特徵作了大量描述揭示、總結概括,並形成蔚爲壯觀的漢語音韻學,但對其語音的形成機制卻極少有人論及。古人間有所論,然未引起後人的重視,以至於我們現在提及,仍覺得這是一個新穎的話題。

當然,欲對漢語的生成機制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揭示,是非常困難的。一方面,語言的産生較文字的産生要早得多,其最初的語音形式早被歷史湮沒而不可複現。另一方面,語言經漫長的歷史長河的洗禮,不僅現代的語音系統與最初的語音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異,即使以《切韻》、《廣韻》以及《詩經》韻語的運用情況推知的秦漢語音系統,也與漢語最初的語音系統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雖然一個民族的語音形式在不斷發展演變,但作爲其生成機制則是相對穩定的,正象漢字雖也歷經多變,但其孳乳生成的機制卻始終以象形表意爲基礎一樣。由此我們相信,即便在缺乏漢語最初語音系統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我們通過對現代漢語語音形式的分析,也可以獲得對漢語最初形成機制的基本認識。

當我們以比較的目光考察漢字與漢語的生成機制時,會驚訝地會發現,漢語的生成機制幾乎與漢字的生成機制如出一轍,即它們都是我們的祖先“仰觀于天文,俯察於地理”的認識成果,都採取了通過捕捉概括世事萬物的直觀形態,並以類比這種直觀形態爲能事直接給事物加以命名的方法,因此,它們都是以不脫離具體物件爲特徵的具象思維的産物。所不同的是,漢字用類似於事物的外形特徵的視覺符號爲能指形式來表徵所指,而漢語用類似于事物的自然聲音的聽覺符號爲能指形式來指稱物件。所以,漢語特有的語音形式絕不是漫無目的、天然自成的,而是隱含著深刻的人文理據和有章可循的獨立法則。

關於漢語象聲表意的生成機制,歷來極少有人論及。宋代的王聖美始注意到漢字的語音形式與其形態特徵一樣也具有表意的作用,他說:“古之字皆從右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著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爲義也。”[1]後來清代有學者也表示過同樣的見解。例如段玉裁指出:“聲與義同原,故諧聲之偏旁多與字義相近。……《說文》或稱其會意,略其形聲;或稱其形聲,略其會意。雖則省文,實欲互見,不知此,則聲與義隔。” [2](《說文解字注》)不過他們只就形聲字中聲旁的表意現象而言,而非對整個漢字語音獨立表意現象的概括。就筆者掌握的資料看,對漢語象聲表意的生成機制産生清醒認識的第一人當屬近代學者章炳麟。他說:“語言不馮(憑)虛起,呼馬爲馬,呼牛爲牛,此必非恣意妄稱也。”“何以言‘鵲’?謂其音‘即足’也;何以言‘雀’?謂其音‘錯錯’也;何以言‘鴉’?謂其音‘亞亞’也;何以言‘雁’?謂其音‘岸岸’也;……此皆以音爲表也。”[3](《國故論衡.語言的緣起說》)張氏所舉例子即我在此提出的象聲表意法,但他只舉漢語中的一小類擬聲詞簡而言之,缺乏全面的考察,更沒有物件聲表意的具體表現形態、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演化關係作分析揭示。下面筆者試圖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對漢語的象聲表意的生成機制作一較全面的分析探討。
漢語的象聲表意法有多種多樣的形態,從總體而言,可以分爲直接象聲表意法與間接象聲表意法兩類。

2006-10-24 21:30:32 補充:
一、直接象聲表意法所謂直接象聲表意法,是指通過類比事物的聲音特徵而獲得指稱事物及其意義的語音符號的語言生成機制。具體可分爲以下三種情況來考察。

2006-10-24 21:31:11 補充:
(一)對自然界和人事界各種聲響現象的語言指稱自然界和人事界各種聲響現象是最適宜於用象聲表意法爲其進行語言命名的。以具象思維爲能事的漢族先民爲這類現象命名時,幾乎是必然地選擇了順應自然、信手拈來的快捷方式,即“以聲象聲”。於是漢語中便産生了大量的擬聲詞。而且由於一切聲音現象在多數情況下表現爲同一頻率的連續鳴響,爲了使擬聲更加逼真,這類擬聲詞大多以疊音詞或雙聲疊韻詞的形式出現。

2006-10-24 21:31:24 補充:
如馬之“嘯嘯”、車之“轔轔”、雎鳩之“關關”、江水之“滾滾”、雷聲之“隆隆”、水之“汩汩”、秋雨之“滴嗒”等。其他如“咚咚”、“鏘鏘”、“沙沙”、“哇哇”、“嗡嗡”、“撲嗵”、“轟隆”、“叮咚”、“嘎吧”、“嘩啦”、“嘟嘟”、“哧哧”、“劈哩啪啦”、“叮叮噹當”、“嘰哩咕嚕”、“畢畢剝剝”、“悉悉簌簌”、“嘰嘰喳喳”、“嘰哩哇啦”、“乒乒乓乓”

2006-10-24 21:31:46 補充:
雖然擬聲詞在指稱物件時具有直接性的特點,但是從非具體語境狀態下看,擬聲詞與所指稱物件之間的關係又表現爲缺乏穩定性和明確性。因爲自然界和人事界許多聲響的屬性特徵具有相同或相似性,所以,在缺乏具體語境限制的情況下,人們很難確定一個擬聲詞所指的物件所屬。因此,擬聲詞與所指稱的物件之間具有一種類的或然的對應關係,而非單一的必然的對應關係。二)對人類感歎行爲的語言指稱

2006-10-24 21:32:04 補充:
感歎是人類自身獨有的一種聲音現象。從本質而言,感歎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特徵,從表現形態看,感歎又是一種外在的行爲表現,而聲音又是這一行爲的附加屬性,所以對感歎行爲的語言命名,也非常適宜用以聲擬聲的方法。但它與表示自然事物聲音現象的擬聲詞又有明顯的不同:第一,表示自然事物聲音的擬聲詞,其語音形式經過了一定的概括提煉、加工改造,它們與自然事物的聲響雖然相似,但畢竟不完全相同。而感歎詞的語音形式與人們在勞動生活中原始的慨歎感喟聲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說漢語的感歎詞就是對人們在勞動生活中的感歎聲的“錄音”複製。

2006-10-24 21:32:59 補充:
第二、表示自然事物聲音現象的擬聲詞是純粹的以聲象聲,即它除了指稱聲音現象外無任何意味。而感歎詞除了指稱感歎聲外,還指稱著人的一種感歎行爲;從更深的層次看,它們分別指稱著人的各種心理特徵,表現著主體的喜怒哀樂之情和對人事物象所作的倫理的、審美的、認知的多重價值判斷。因爲很明顯,無論是“噫”、“呀”、“啊”、“嗨”、“哇”,還是“唉”、“嗯”、“噢”、“嘿”、“籲”······

2006-10-24 21:33:10 補充:
無論從資訊發出者看,還是從資訊接受者看,他們關注的都不是這些語音形式本身和感歎行爲物件,而是隱藏于感歎行爲背後的某種情感、意向。感歎詞因直接以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的感歎聲爲語音符號來傳達感歎所系的情感意向,所以,在所有漢語辭彙中,感歎詞的表意最具有直接性的特點,以至於人們通常根本感覺意識不到它們作爲符號媒介的仲介性,而徑直將其作爲所指物件來感知體味。

2006-10-24 21:34:10 補充:
(三)對具有聲音屬性的事物的語言指稱事物的屬性往往是多方面的,即以物理屬性而言,就有形狀、顔色、質地、聲音、重量、氣味等方面。但漢族先民即使用語言爲非聲音現象的事物命名時,同樣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事物的聲音屬性,即通過類比事物的聲音特徵來指稱整個事物。這是用類似於修辭學上的借喻手段來生成語言的方法。例如,“火”之讀音如野火“呼呼”之聲,“蕭”之讀音如風吹篙葉之聲,“栗”之讀音如果實裂開之聲,“金”之讀音如敲擊金屬之聲,“虎”之讀音如虎咆哮之聲,玩具“叮噹”如其叮玲當郎之聲,等等。

2006-10-24 21:34:22 補充:
以上引述章炳麟的那段話中,他所舉例如“鵲”、“雀”、“鴉”“雁”的命名都屬此類。此外如“蛐蛐”、“蟈蟈”、“鷓鶻”、“布穀”、“未嗚”、“鴿”、“貓”、“鍾”、“木”、“水”、“竹”、“草”、“篩”等等,無不以對事物聲音的類比形式爲其命名。如果說前兩類擬聲詞採取了與所指稱物件的聲音特徵基本相同的語音形式的話,那麽這類擬聲詞只是採取了與所指稱物件的聲音特徵大體相近的語音形式,表現了漢語的語音形式開始向抽象化、概括化的間接象聲表意法發展的趨勢,從而使特定的語音形式能夠涵蓋指稱更多的事物及其意義。

2006-10-24 21:37:01 補充:
http://phil.arts.cuhk.edu.hk/~cculture/library/hkshp/Ph94-19.htm

2006-10-24 21:38:08 補充:
你可以去睇下,因我post唔唒!


收錄日期: 2021-04-23 15:44: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4000051KK040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