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相知,貴知於心一句何解?

2006-10-24 5:13 pm
問題同上,
人之相知,貴知於心一句何解?
何否出處?
請詳細解答~

回答 (3)

2006-11-03 8:35 am
✔ 最佳答案
這句說話可能是來自李陵的《答蘇武書》,句為「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與發問者所舉的不同,但意思當無異。可解作人與人之間的交誼,可貴的是在於能夠了解對方的心志。
以本人的理解,李陵之所以說出這句話,似乎有幾個原因:
李陵在與匈奴的戰事中被俘,漢武帝卻聽信謠言殺了李陵全家,不相信李陵當初之所以不赴死,是要待將來有重新報國的一日。李陵深感武帝不察自己的心,故有這番感嘆。
李陵投降匈奴後,孤身處在蠻夷之地,家人被害,又不能回國報效國家,這種悲苦卻不為左右的人所明白,又不能向他們申訴,無人相知。
另外,疑蘇武曾去信李陵,有勸其歸漢之意。但李陵早已因漢朝辜負了自己,受到很大的傷害,歸漢已是不可能的事。李陵將蘇武引為知己,希望他能了解到自己的苦衷,所以對蘇武說了這句話。
總之,從這句話,似乎可以看出李陵得不到其他人相知的無奈與悲痛。他與漢武帝君臣相交,受命領兵,似是受到武帝所知,卻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他身邊的人見他鬱鬱寡歡,來相勸勉,卻並不知道他心中真正的鬱結。自己引為知己的人,竟也不明白自己不歸漢的苦衷。
以上可以看到「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是何等重要。不為人所知又是何等痛苦。日常與我們交往的人,可能了解我們的長處,又會對我們百般關心,但可能卻不是我們知心的一個。重要關頭,卻仍會對我們產生誤解,實在教人無奈。所以一生人中,找一個知心友比甚麼都來得重要。不過話又說回來,要找到這麼的一個人,實是不易做到。
參考: 個人見解
2007-01-05 4:36 am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正是「人相知,貴知於心」所衍生出的感歎。
2006-10-24 5:35 pm



人貴相知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但是真正的知心,是多麼的困難哦!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世間沒有兩個同樣的面孔,當然也就沒有兩顆同樣的心。因此人之處世,知人、知事、知理都還容易,要知人心則很難。正因為知音難尋,所以余伯牙和鍾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浩浩乎,志在流水。」當鍾子期去逝之後,余伯牙摔琴,痛失知音。歷史上「孟不離焦,焦不離孟」,也正因為相知之故。
三國時代,諸葛亮和周瑜共同策劃赤壁之戰,除了使用苦肉計、連環計之外,最終能在大江之上一舉得勝,讓曹操折兵損將,落荒而逃的,應是東吳出其不意的使用火攻戰略。當初周瑜與諸葛亮商議破敵之計,相約不先說破,彼此把計策先寫在手心,當兩人同時亮出「火」字時,不禁都因對方的智慧而感驚愕。
戰國時代,燕太子丹欲刺秦王,而與荊軻結為知交;燕公主與荊軻更是相知相許,生死不易。
  相知是非常重要的,戰爭要知兵,政治要知政,經濟要知財,所以連政府要放出一個地方官,都叫「知事」。而禪門的修行人更要知心、印心。
  知,是一種關係,是一種認識;知子莫若父,知理莫若史。現在的知識份子希望成為社會的主流,但是人類不光只是具備個人的知識,要能相知;尤其要知因緣,要懂得世間一切都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彼此互相助成,互為因緣,這才重要。如果能夠知道因緣,就會知道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的無常之理,也就能知道真理。
  你能知道他人心中懷有什麼念頭嗎?你能洞悉他人頭腦裏有什麼思想嗎?韓信心中有百萬甲兵,唐太宗心中有全國人民,孟姜女心中有萬杞良,父母心中有在外的遊子,孔子的心中有仁義,莊子的心中有智慧,佛陀的心中有天地虛空,有一切眾生。
  所謂「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人可以知道鳥性,因為你知道牠,牠就會向你飛來;人可以知道山中的獸性,因此可以和百獸為友。人,都可以和萬物相知,都能與天相知,與地相知,與山相知,與水相知,與世界相知,與種族相知。等於木工知木性,他就愛木;花匠與花相知,他就愛花。因為能知世界性,國際性,就能愛全世界;因為你與世界相知,怎麼可以不愛國呢?
  因此,人與人相交,貴在相知。歷史上多少捨身賣命的例子,只為「知音」罷了。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30: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4000051KK005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