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以往每年七、八月東部阿美族慶祝小米豐收的祭典,現今由於改種水稻,因此要等到稻穀收割入倉完畢後,豐年祭才正式的開始。確定的日期視每一個部落收成的時間而定,一般都是從南而北,由台東南區的部落開始,一個接一個陸陸續續展開各部落的豐年祭。
豐年祭是阿美人一年之中規模最大的祭典,部落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盡量排除萬難回鄉參與。甚至有人會因老闆不准假,不惜放棄工作,攜家帶眷回到部落參加豐年祭。有些生病的阿美老人,寧可與自己的同儕相聚,一起聽聽豐年祭的歌,看看豐年祭的舞,也不願躺在床上。根據他們幽默的說法:「不出來ha-hai(豐年祭歌舞之意)的話,會死得更快」,意味著豐年祭歌舞有著安慰心靈的功效。
豐年祭舉行的時間,少則一天多則五~七天不等。往昔,在阿美人嚴守宗教禁忌的時期,甚至可長達一個月之久。實際式,其中有屬自己家裡的,有屬部落全體性的,換句話說,豐年祭只不過是阿美人在一組相關儀式中的一個大型祭典而已。但因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使得豐年祭不得不作修正,無論在舉行的天數上或祭典的程序及內容上,逐年都有明顯的簡化現象。
整體而言豐年祭基本上是以男性為主的大型歌舞,傳統的部落仍謹守豐年祭第一個晚上的「迎靈」,嚴禁女子出現或參與的禁忌,以及豐年祭最後一天由女性負責以歌舞來「送靈」的傳統。以下再分成「豐年祭的名稱」、「豐年祭的意義」二部分說明。
豐年祭的名稱
阿美族對「豐年祭」的名稱,因部落、地區而異,任何一種名稱都標記著不同的意義。大致有以下幾個名稱:
「ilisin」(依利信),流通於中部及東海岸的阿美族部落。阿美母語「i」有「在」的意思, 而「lisin」是「禁忌」的意思。因此,「ilisin」顧名思義,有「生活在禁忌中」的含義,由此彰顯出其宗教意義,並說明了豐年祭屬「聖」的面向。
「malalikit」(馬拉立給德)是北部阿美族普遍使用的名稱。其中的「mala-」是「使之成為-」的意思,「likit」原來指的是「流水」、「流去」、「急湍」、「過去」等意思。「malalikit」為「使之成為流水」,引申出對時間的概念:「使之成為過去」,因此「malalikit」凸顯了阿美人在豐年祭所有的「時空」觀。
「malikuda」(馬立古大),乃東海岸中、北部阿美族稱呼豐年祭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大型男子團體圍圈歌舞的豐年祭形式,以視覺、聽覺為分類原則。
「kiluma'an」(給路馬安),乃南部阿美族對豐年祭的習慣稱呼。「luma'」指的是「家」、「家族」;「-an」有「的」之意;而「ki-」是「成為」、「可-」之意。因此,「kiluma'an」有「可成為家」、「成為家族」的意思。換句話說豐年祭是由「家人」、「家族」為單元延伸出來的大團體,說明了阿美人以家為中心的概念,再擴大為部落組織。
「zukimisai」(月見祭)是日語的稱謂,為日治時期花蓮境內阿美族的習慣稱呼,由於花蓮縣舉行豐年祭期間都恰在有月亮高掛的夜晚所致。
「siukakusai」(收穫祭)也是日語、乃普遍採用於台東縣內,以稻穗收割為考量的豐年祭名稱。
「豐年祭」,是國語名稱,乃五十多年來的習慣名稱。
豐年祭的意義
阿美族豐年祭的意義是多層面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幾種說法,如慎終追遠的表現,增進部落感情、敬老尊賢的活動、與應對進退的禮儀。感恩祈福五穀豐收、休養生息、休閒享樂、促成有情人成眷屬,是家人融洽的表現、解除厄運、體能競賽等。基本的面向,都是較「俗世」的。另一個面向的豐年祭之所以是一個「祭典」,乃因它本身有的多種「神聖性」。從最簡單的三個方面就可看出,第一是它歌舞的圓圈隊形;第二是它歌舞時的牽手方式;第三是它領唱和唱的歌唱方式。以下分別作簡單的說明:
歌舞的圓圈隊形
豐年祭是阿美族彰顯男性年齡階級組織最清楚的場合,從其歌舞隊形就可一目了然。最尾部一定是最年幼的階級,其右手邊方向是比他年長的男子,以此類推。相同年齡組的族人併肩而立,而同年齡組的年紀間隔,視該部落舉行「成年禮」的頻度而定。如果四年舉行一次「成年禮」,相同年齡階級之內就有相差一~四歲的男子;如果八年舉行一次「成年禮」的部落,其年齡階級間就有一~八歲不等的年齡差距,以此類推。
不同的年齡階級以不同的服飾來區隔。換句話說,穿著相同傳統服飾者為同一個年齡層。其中以「mama nu kapah」(青年之父)為中堅分子,所著之傳統服飾為最完備,通常也最艷麗者。由於該年齡層成員的身體都處在最壯美的時期,相對的也是部落老少所寄望最深的年齡層。因此,他們不僅得上承老人,也得監督年幼階級的工作事項。從年齡階層最小的一直到「青年之父」的年齡,服飾會逐年增加趨向完備;而「青年之父」以後的年齡層就相對的逐年減少配備,甚至老年人已不受服飾的約束。
歌舞圓圈隊形以男子年齡為階序,依男子出生的順序排開,如果有人站錯位置,往往由媽媽們出面糾正。因為早期阿美族人在母系社會制度下,通常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由於部落女人掌經濟、土地權,且很少離開部落生活,因此,誰先懷孕生子幾乎都是由女性來確認的,豐年祭既以年齡為階序,自然是由媽媽們來判定了。豐年祭之所以有「malakikit」(成為流水的)的稱呼,因為從歌舞的圓圈隊形說明了時間的流動。老人一年又一年的流逝,人們不定時的消逝,都凸顯了阿美族人在時間、空間上的宇宙觀。
過去豐年祭的大圓圈中央是只有老人可以坐的。為什麼只有老人可以坐呢?這可以直接從阿美族母語上理解。阿美人稱祖靈為「tuas」,稱老人為「matuasay」(即將成為祖靈的人),老人坐在中央意味著他們是一群與祖靈們最接近的人。而中央正是祖靈與老人共有的「神聖場域」,也是部落已故男性們及祖靈降臨的「聖地」。「老人」成了阿美族人可見的未來祖靈,因此對阿美族人而言老人不再只是喝喝酒,唱唱歌或在行為上的遵從而已,而是一種對祖靈崇拜的轉化行為。
有的老人即使有病在身,也一定會儘量坐在其中聽著各個階級唱的歌、看看他們跳的舞,藉此來肯定部落後代在他們死後,也一定會在每一年的「豐年祭」中唱、跳一樣的歌舞,而不會把他們忘了。老人們藉著同樣的歌舞來確定自己在部落過去及未來的「存在」,企圖掌握「永恆」的可能與承諾,代代如是,每一個部落的男子亦如是觀。因此豐年祭簡單的一個歌舞隊形所隱含的文化深奧,使大圓圈成了阿美族靈浴的神聖「場域」。
歌舞的牽手方式
豐年祭歌舞牽手方式有兩種:一是與左右邊的人牽手,二是間隔一人左右牽手。阿美族人以右手食指沾杯中的酒,往上輕輕彈來祭告(mivetik)神靈或祖靈。凸顯了右手所具有特殊意義。所以當阿美族人以右手牽起右邊人的左手時,它所呈現的是相互扶持、相輔相成的意義。而第二種間隔一人左右牽手的方式,意味著跨越時空相互協助。換句話說,他不僅只是跟同年齡層的人,還可與上、下階級的人、甚至更遙遠的人相互聯結,引申出和諧相處,團結一心的概念。而這兩種牽手方式都深刻的宣告著,無論是生是死,這一群牽起手來的族人都是生生世世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直到永恆的生命共同體。
領唱和唱的歌唱形式
豐年祭的「歌」是與靈魂世界溝通的媒介。除了「送靈」與結束歌是以齊式呈現外,幾乎都是以領唱、和唱的形式為主。所謂領唱和唱形式就是先由一人獨唱後,緊接眾人和唱,領唱通常是由部落頭目或不同年齡階級的級長來擔任,和唱則由大家一起唱。
領唱和唱的歌詞是以「ho ha hai」等無意義襯詞來唱出,視領唱者即興填上實詞,強化場景需要。例如說明豐年祭的意義、提醒大家用力跳,與祖靈們對話等等,基本上是為了達到自娛、娛人的效果與氣氛。雖然領唱和唱的襯詞無直接的意義,但詳細分析後發現配合歌唱的旋律解讀,它所隱含的不僅只是一種與神靈世界溝通的「神祕語言」,更是說明神靈空間的証據,而不是一般人所謂「無意義的虛詞」而已。
從豐年祭的歌舞大圓圈隊形、牽手方式及領唱和唱的歌唱形式都足以說明豐年祭所具有的「神聖性」,除此之外,豐年祭的文化面向還可從其飲酒文化、歡樂場面來切入阿美族社會與文化,包括豐年祭結束後的吃魚活動(malialac)也都是豐年祭斷開聖、俗生活的重要活動。
由於觀光化、文化產業化的聲浪,目前豐年祭中許多嚴肅性的神聖面貌已然淡化,呈現今日一面倒向娛人、自娛的效果為宗旨。如何兼顧或區隔聖、俗來呈現豐年祭,是考驗阿美族人及台灣文化界,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2006-10-24 12:13:08 補充:
「基路馬安」(Kiluma`an),在阿美族的語言中,就是「豐年祭」。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發生了大旱災,農作物連年欠收,阿美族人生活頓時陷入困苦,當時各氏族的族長就聚集商議,共同決定舉行祭祖拜神的儀式,祈求上天普降甘霖。禮成之後,天應民求,即降雨滋潤大地,長老們感謝上蒼賜水,所以決定再舉行一個感謝的祭儀,相約當日所有的族人,放下一切工作,女備食,男捕魚(這也是捕魚祭的開始),然後共同歌舞歡慶雨季的來臨。祭典完成之後,次年果然豐收。因此每年到夏季,阿美族人就會舉行收穫祭來感謝神靈與祖先,並祈求來年的豐收,這就是豐年祭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