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醫常被誤解為西醫的一門分 科,其實兩者的治療手法很不同。脊醫主要治療頸痛、背痛、關節痛等症狀,並治理骨折、肌腱與神經不協調的病患等。現時該職業在本港未有註冊制度,隨著《脊醫註冊條例》實施,特區政府即將為全港的五十多名脊醫註冊,並監管其專業操守。
圖片參考:
http://www.com.cuhk.edu.hk/ubeat/010141/41medical1.jpg
脊醫療法 異於西醫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會長陳允灝指出,脊醫是用手去醫病,再配合草本天然食品及其他儀器的輔助,例如脊醫會用熱敷、超聲波等協助治理病患;而西醫多以藥物及手術醫治病人。另外,由於脊醫多用手按的形式治病,故與物理治療師著重用儀器的療法也有差異。
陳允灝表示,脊醫會先替病人詳細檢查身體,例如測試肌肉的長短、關節的鬆弛度等;然後再測試病人的神經系統,最後以手療的方法矯正關節的位置。
至於骨科西醫的療法,威爾斯親王醫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顧問醫生馮貴游表示,手術療法是主要項目,但也會視乎病患的輕重來決定用手術,還是用藥物、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療法。骨科雖然是一個獨立部門,但也經常與醫院內其他部門,如腫瘤科、化療科等合作,故治療比較全面。
醫治療效 好壞參半
任職鋼琴教師的伍愛微兩年前曾因持續性的肩膊疼痛,經朋友介紹而首次求診脊醫,並頗滿意療效。
她說,脊醫除了替她手按痛位外,還矯正她的坐姿和飲食習慣,並針對病情介紹維他命丸給她。她不尋求中醫推拿或西醫骨科的診治,是因為西醫只是以藥物來止痛,而脊醫則能夠減低病症惡化的情況,且又比中醫多了一層經外國考核認可的學歷,令人較為放心。
圖片參考:
http://www.com.cuhk.edu.hk/ubeat/010141/41medical3.jpg
她說﹕「我的頸骨有輕微退化,脊醫替我整脊、熱敷後,會舒服一些;他也教我預防頸骨繼續退化的方法。」所以,兩年後她的肩膊舊患復發,她仍選擇看脊醫,而且次數比以前頻密了。
可是,脊醫治療也有失敗的個案。馮貴游表示,曾經有病人因看脊醫無效,向骨科西醫求診。去年一名外國人的求助個案使他印象深刻﹕「脊醫替他扭動頸部後,他痛得很厲害,手部麻痺;後來我們發現他的頸部軟骨移了位,壓著神經線,結果要動手術。」
收費太貴 求診卻步
另一方面,脊醫每次治療動輒幾百元,費用不菲,令人卻步。曾看過脊醫的李慧萍指出自己是因物理治療無效,才去試看脊醫﹕「我做了很多次物理治療,花了大概一萬元仍無效,最後決定孤注一擲,去看脊醫。」
李慧萍於九七年經朋友推薦去看脊醫。她指自己從未打算看骨科西醫,因為骨科西醫常替病人打針,她說﹕「打針對骨骼不好,所以我很抗拒。」
脊醫在診治約十次後找出她的痛位,她卻沒有再去覆診,她解釋說脊醫每次替她手按,都令她疼得哭出來,所以最後她找按摩師治癒頸痛。更重要的是﹕「脊醫收費四百五十元一次,且要求我天天覆診,實在太貴了。」
陳允灝也表示脊醫的收費大約在每次三百元到六百元之間。
爭取醫生稱謂
另一方面,脊醫雖然接受過專業訓練,卻一直未得到本港傳統醫療體系的認同,雙方更為「脊骨神經科醫生」一名而爭論不休。前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智鴻認為,脊醫雖然是專業人士,是醫療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培訓卻不及醫生全面,故稱為「醫生」並不恰當,只適合被列入立法會功能組別中的衛生服務界。
圖片參考:
http://www.com.cuhk.edu.hk/ubeat/010141/41medical4.jpg
香港脊骨神經科學會主席李天德則認為「醫生」一名詞並非西醫獨有,脊醫在英美澳加等地也享有與醫生同等的地位,故脊醫稱為醫生是適當的。
李天德表示,脊醫未能融入醫學界,未能被本地西醫接受,是因為脊醫與西醫的醫學理念不相同。西醫屬於對抗性治療,以殺死入侵身體的病菌為理念;而脊醫則屬於輔助性治療,不用藥,不打針,純粹用手療法去醫病。
他又稱現時脊醫的理念有部分改變,例如很多脊醫最初相信神經系統受干擾是引起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但現在也相信病菌入侵同樣會使人生病。他希望脊醫在註冊後,能夠多與西醫溝通交流。
脊醫註冊 保障市民
由於脊醫未受醫務委員會的註冊及認可,現時醫院管理局轄下的醫院未有聘用脊醫的先例。
對此,脊醫管理局秘書處發言人莊小姐表示,《脊醫註冊條例》的立法程序已接近完成階段,特區政府可望於二零零零年底或二零零一年初替有學歷的脊醫註冊,但毋須再經任何考試。脊醫註冊後也不是屬於醫務委員會,而是由脊醫管理局全面監管其專業操守,保障市民的安危,及對違反條例者進行紀律處分。
陳允灝指脊醫在港註冊是非常重要的,可核實脊醫的專業資格,以肯定脊醫的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