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愛因斯坦童年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象徵著成年的愛因斯坦必定有所成就。愛因斯坦出生於一個頗富裕的家庭。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與叔叔雅各布在德國慕尼黑一帶經營電工設備店。
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3月14日,他的母親就覺得這位兒子有點不正常。據說,他的頭很大,形狀也奇怪。他說話之前需要用時間準備,所以說話的速度比起別的孩子要得多。當時,他父母覺得自己兒子可能是智力遲鈍,又怎知他將來會有這麼大的成就。
愛因斯坦比較孤獨,不喜歡說話。學校的運動,他不會參予。他很討厭上學,經常裝病缺席。在上堂時,經常神遊四方,思考一切他喜歡的問題。後來,更因為上課與老師爭執,被開除學籍。
無疑,與所有科學家都一樣,愛因斯坦擁有驚人的智慧和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愛因斯坦生前經常提到他小時候的一次經歷。在他五歲時一次生病,父親送他一個指南針,他發覺無論將指南針指怎樣放置,指針都會被無形的力量指著同一個方向,令他開始對大自然感到感趣。
十二歲時,他從幾何書籍中迷上了數學,幾個數目字令這個小朋友開竅。愛因斯坦後來在自傳中說,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平方相加等於斜邊平方(畢氏定理)。這個平方不是顯而易見的事,但卻能證明,「人的思維能證明不是顯而易見的事,這是多麼奇妙!一次證明能代替一千次:一萬次量度。」幾何學給愛因斯坦思維奇妙性,對他以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雖然小愛因斯坦的成績不俗,但他其實很討厭讀中學的生活,因為在這裏讀書全部依靠記憶和嚴格的紀律。他唯有在家裏學習真正有興趣的科目。據說,他的老師認為愛因斯坦的存在影響學習的氣氛和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曾經被老師勸喻離學。終於,他在十五歲的時候離開學校,到了意大利和父母會合。這次逃離當然隱含著另一原因-逃服兵役。他曾說過:「如果有人聽到音樂,會興致盎然地列隊前進,這點就足以使我輕視他,上天錯植了大腦給他,他只要有脊髓就綽綽有餘了。」
愛因斯坦一家移民到意大利,打算在此重新開始,創另一番事業。1895年,愛因斯坦投考瑞士科技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但不成功。接著,他入讀了瑞士的一所學校,在這裏他開始研究麥克斯維(James Clerk Maxwell) 的電磁學說。
數學天份很高的愛因斯坦畢業後入讀蘇黎士綜合科技學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在此,他得到朋友歌斯曼(Marcel Grossmann)的熱心幫助,替愛因斯坦帶來了數學講義,致使愛因斯坦完成學業。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沒有這些講義,我真的預計不到我能否成為今日的我。”
愛因斯坦的求職生涯並不順利。畢業後,由於成績不是很突出,他在找大學教學工作的時候經常受到拒絕。他只能從事有關教學工作的臨時工,包括他最不喜歡的家庭教師。在這個時候,他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個負擔,更動搖了自己熱衷於成為物理學家的決心。
最後,他於1902年找到了一份瑞士專利局(Swiss Patent Office in Bern)的鑑定工作。他形容這裏是他的避難所(a kind of salvation),因為他在此獲得定時的工資,而且在此可以使他繼續對物理的研究和撰寫有關的文章。
愛因斯坦曾經提及一位與他一同工作的好友-Michele Besso愛因斯坦形容他是一個歐洲最出色的科學增音板(Sounding Board)。與愛因斯坦一同討論物理和哲學的問題,除了Besso以外,還有一群在學術界寂寂無名的朋友。他們稱自己為奧林匹克研究院(Olympia Academy),以仿效當時在科學界響負盛名的奧林匹克研究學院。
愛因斯坦的在專利局時撰寫的論文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並於1909年受聘於蘇黎士大學當副教授。他更被邀請出席一年一度的德國科學家會議。在這裏他認識了當時出名的物理學家。接著,他又獲邀到德國大學(German University in Prague)當教授一職。
在入讀蘇黎士綜合技術學院時,愛因斯坦認識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密內娃.馬里許(Mileva Maric)。密內娃是塞爾維亞人(南斯拉夫)。她是愛因斯坦班裏唯一一個攻讀物理學的女生
愛因斯坦和密內娃深深相愛,很快地就想成立家庭。但愛因斯坦父母卻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密內娃比愛因斯坦年長,腳又有點跛,又學習如此泠硬的科目,一點也不像大家閨秀;更重要的是,她不是猶太人。發生過幾次爭執後,母親怒叱愛因斯坦,如果他再堅持與密內娃交往,就好像把有財務困難的父母逼上絕路。
愛因斯坦只有悲忿地妥協。密內娃在1901年春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回到父母家產下女嬰,但愛因斯坦無從探知嬰孩的消息,可能隨即夭折了。不久之後,密內娃回到蘇黎士,沒有通過畢業試,也沒有拿到文憑。
1899-1905年間,愛因斯坦飽受挫折。因為在這期間,他同時遭遇了失業、痛失女兒,而密內娃也因沒有文憑,無法找到工作,而和他和父母數不盡的爭執也令他傷神。直到1902年,父親去世,愛因斯坦與家人的關係才漸漸和好。最終,他們在1903年順利完婚,並分別在1904及1910年?下兒子。據說密內娃經常與愛因斯坦討論物理學的問題,但她對愛因斯坦成就所作出的貢獻一直得不到證實。
愛因斯坦透過書信和科學研討會,認識了不少當時的歐洲物理學家。1912年返會瑞士綜合科技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當教授。在此,他再遇了當時已成為數學教授的好友Grossmann。再次得到他的幫助,愛因斯坦開始研究有助他研究重力學理論的數學定理。
1914年,德國政府邀請他作研究,並給他普魯士科學學院院士(Member of P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名譽。在少年離開德國的時候,他已放棄了德國公民身份,但由於這個名譽會為他帶來認識一群偉大科學家的機會,而且接受這名譽不用履行日常教學工作,再加上這是一個有明望的名譽,所以他不得不接受。
由於工作日益沈重,愛因斯坦給予他妻子的時間使日漸減少。密內娃投訢:“他很缺乏丈夫的愛”。愛因斯坦因為受到妻子和工作的壓力,開始與堂妹Elsa Lowenthal發展感情以尋找精神上的一點慰藉。最終,愛因斯坦與密內娃於1914年分開居住,並於1919年正式離?。同年,他便與Elsa Lowenthal結?,與她和她的兩個女兒一起居住。
愛因斯坦在當時戰爭氣氛日盛的時代,充當和平使者。當時,德國境內的科學家的國家民族意識很?,知識分子們在1914年發起支持軍方的簽名行動,認為德軍是國家文化的守護者。愛因斯坦為避免民族意識狂熱一發不可收拾,發起另一個簽名行動,並在戰後發表和平宣言。
1919-1933年,愛因斯坦被驅離德國期間,他活躍在許多團體中。 尤其在“國際聯盟知識分子合作委員會”積極對抗同盟國對德國科學的抵制。另外還主持一個委員會,調查大戰期間德軍在比利時的犯罪行為。
愛因斯坦在晚年時,經常為自己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衝突而感到煩惱和不快。這位紅極一時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界再一次受到忽視。他得到的只是科學家們形式上的尊重(因為他昔日的光輝和老前輩的身)。對於他的說話內容,科學家們只是點頭便算,沒有理會他談的內容。愛因斯坦之所以受到忽視,是因為愛因斯坦與當時新一代物理學家的矛盾 。
1933年,希特拉上台,愛因斯坦便去信普魯士科學學院,表明他不願接受德國政府管轄,因為他認為德國政府不重視民族平等,也不尊重教學及言論自由。最後,他接受了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的聘書,同時入籍了美國,於普林斯頓定居。自此,他拒絕再和留在德國的大學教員保持關係,甚至到晚年,他對德國人仍懷有原始的恨意。
愛因斯坦在美國生活的22年期間(直到他去世),幾乎一曾離開普林斯頓。他在這裏的唯一職責是造訪那些跟他一樣著名的人士。
他在美國的政治生涯中,最有名的是1939年去信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希望美國政府發展製展原子彈,希望不會被德國搶先發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