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相傳唐朝元宵節(當時稱為"上元節")的時令食品為"面繭"和"焦譔"(音"賺")。面繭是一種外形似繭的一種麵食,而焦譔則是烤餅的一種,這兩種食品實為"實心湯圓",又叫"粉果"或"元寶" , 將糖放在湯裏一塊吃。這兩種食品在宋朝之後均不流行,代之而起的則是名聞遐邇的元宵,即現在的"湯圓"。
湯圓
湯圓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有餡食品,至宋朝已是流行全國的元宵節時令食品,從品種上湯圓可分為不帶餡的和帶餡的兩類。甜的餡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果仁、麻蓉、棗泥(即蓮蓉)、杏仁、白果和山楂等數十種;咸的餡有鮮肉、火腿、蝦米和豆乾酸白菜等。
製法也有南北之分:南方把糯米粉磨成粉團"包"湯圓;北方則是拉出乾粉"晃"元宵,即先把餡兒大小均勻捏好,放在糯米粉上,搖晃簸箕使餡粒不斷粘上糯米粉而晃成。從元宵的吃法上看,也有水煮、炒吃、油炸和蒸食等方法。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元宵也由單一的圓形演變成各種形狀的糯米食品,如糯米團、珍珠圓和壽桃型的形狀等。
關於元宵的傳說
湯圓與舞獅、舞龍的球一樣,都是月亮的象徵物,吃湯圓含有祭月、賞月的意味。詩人周必大在《元宵浮圓子》就曾將月亮與元宵互喻:"星燦烏雲,珠浮濁水中"。還相傳1913年袁世凱因"元宵"與 "袁消"諧音,於己不利,下令改"元宵"為"湯圓"。此後湯圓之名也就廣泛流行開來了。
元宵 (Tangyuan)(中國北方)或稱湯圓或湯糰(中國南方),是一種中國人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吃的食品。曾有多種名稱,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據傳說,袁世凱當政期間,覺得“元宵”有削袁之意,故將元宵改名為湯圓。
根據劉若愚的《酌中志》,元宵是“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湯圓和元宵的製作方法略有不同:湯圓和元宵的製作方法略有不同:
湯圓一般將糯米面和好,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團圓,餡料有素有葷;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也有滾了一圈糯米粉後蘸水,再繼續在糯米面中滾),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現在可以用機器滾大規模地生產。
吃時一般都是用水煮,湯圓煮後湯比較清,元宵煮後湯比較濃,因此喝湯如同喝糯米面粥。
也可以有油炸、拔絲、穿衣、蒸、烤等多種食用方法。
http://zh.wikipedia.org/wiki/元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