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發明鎖?????????

2006-10-23 10:53 pm
誰人發明鎖?????????

回答 (3)

2006-10-23 10:56 pm
✔ 最佳答案
1778年英人巴倫改良了羅馬人的缺刻鎖發明了槓桿制栓鎖,開啟了人類製鎖的新紀元。我們目前廣泛使用的彈子鎖,則是美國人尼魯斯.耶爾和他的兒子小尼魯斯.耶爾在十九世紀發明的撞針式齒輪鎖,即在圓筒形的鎖芯內按上撞針,用羽片狀的鑰匙撥動撞針來開鎖。1844美國人耶魯發明了一種影響全世界的鎖具-針珠制栓鎖,也就是俗稱的喇叭鎖,它既安全實用可大量生產,至此鎖具的製造正式進入了工業化量產時代。

  鎖頭乃是一個包含鎖心、供鎖匙伸入吻合,方得轉動並帶動鎖閂的一個構造,所以它是整個鎖具中用來區別來者身分的辨識器,可說是心臟的所在。門鎖的鎖頭依設計型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3種方式:

1. 分離式:鎖頭和整體鎖具不是固定的一體,於安裝時再個別組合而連接,並以螺絲固定。輔助鎖類型的門鎖,均為這一類,其鎖頭不僅分離,並凸出於門板之外而成為外露的型式。

2. 固定式:鎖頭和整體鎖具固定為一體,安裝時鎖具直接固定於門板。

3. 內藏式:此類所謂的鎖心結構直接和鎖體合為一體,大致上已經無法將鎖頭從鎖體中區分出來。

歷史上可考的第一個鎖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埃及人所發明的,在金字塔內的圖畫顯示,當時鎖的構造原理--把鑰匙插入抬起鎖梢以打開門閂。

羅馬人讓鎖鑰技術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他們發明了被廣泛使用到十九世紀的缺刻鎖,將發達的金屬製造技術運用於製鎖上,大幅縮小了鎖鑰的尺寸,製作的這麼小而精準,並提高其精密度與安全性。


數千年來,鎖具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其發展始於人們在心理上對個人、群體、或群體中之個人在安全上的實際需求。鎖具的歷史,與當代之材料、工具、以及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觀察鎖具在各個朝代的發展與使用,可反映出當代的工藝技術、社會文化、以及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之演變與科技的進步,鎖具之功能愈加的完備,不但在設計形式上日新月異,而且在製作精度上也逐漸提高;此外,鎖具的應用範圍,也由往昔僅用於鎖門、鎖櫃、鎖箱,進而擴展到今天的鎖辦公桌、鎖保險櫃、鎖各型車輛、…等。然而,當人們在使用鎖具時,往往遺忘了鎖具的由來,更忽略了古鎖之典美及其所富含的歷史背景與藝術價值。

  古中國的歷史雖然悠久,但是有關鎖具的文獻記載與實物保存,卻相當的缺乏。歷代以來,鎖具的製作工藝,皆由地位卑微的鎖匠為之,雖然不乏巧手與奇品,但是幾乎都名不見經傳。古鎖是民俗文化的瑰寶,然而在眾多收藏品中,其地位微小;因此,少有收藏家以古鎖為收藏的對象,亦鮮有學者以古鎖為研究的主題。此外,當人們在開啟古代的箱篋、櫥櫃、或建築物時,通常是將附在其上的鎖具破壞,以獲取內部的物品,不會意識到這些毫不起眼之古鎖會有保存與研究的價值,更不會注意到這些披著歲月風霜之破銅爛鐵所蘊藏的美麗與意義。物換星移,歷盡滄桑,在極少受到重視的情形下,古早中國鎖具的存量逐漸減少,流失速度也在加快中,而受到妥善保存的留世古鎖,更是屈指可數。

  古中國之鎖具為機械式掛鎖,大部份是具有彈簧片的鑰匙鎖,少部份是不須鑰匙的文字組合鎖。古鎖的特徵很多,主要者包括:鎖具的類型、鎖體的材質、鎖體的外形、鎖體的雕花等;而簧片構造鎖更有以下幾項重要的特徵:鎖的構造、彈簧片的構形、鑰匙孔的位置、鑰匙孔的形狀、鑰匙頭的形狀、鑰匙的數目、鎖的開啟方式等。典型之古早中國鎖為具有鑰匙的簧片構造鎖,大多用銅或鐵做成鎖體與鎖栓,鎖栓上有數片分離的彈簧;鑰匙進入鎖體後,能擠壓鉗制張開的彈簧片,使鎖栓與鎖體分離。與西洋鎖相比較,古早中國鎖具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有些鎖具之鑰匙不容易直接插入鎖體上的鑰匙孔,有些鎖具甚至一時難以找到鑰匙孔。

  根據十多年來對鎖具的收藏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顏鴻森教授不僅費心著作「古早中國鎖具之美」一書並建立「古早中國鎖具網路博物館」,希望能有系統的介紹古鎖之發展與特徵,盡一份微薄的心力,以彌補一點有關鎖具的歷史文化空缺,嘗試讓社會大眾認識古早中國鎖具的美麗, 並為成立「古早中國鎖具博物館」做準備,使古鎖的呈現更加的實在與完美。
參考: yahoo知識
2006-10-23 10:58 pm
1778年英人巴倫改良了羅馬人的缺刻鎖發明了槓桿制栓鎖,開啟了人類製鎖的新紀元。我們目前廣泛使用的彈子鎖,則是美國人尼魯斯.耶爾和他的兒子小尼魯斯.耶爾在十九世紀發明的撞針式齒輪鎖,即在圓筒形的鎖芯內按上撞針,用羽片狀的鑰匙撥動撞針來開鎖。1844美國人耶魯發明了一種影響全世界的鎖具-針珠制栓鎖,也就是俗稱的喇叭鎖,它既安全實用可大量生產,至此鎖具的製造正式進入了工業化量產時代。

  鎖頭乃是一個包含鎖心、供鎖匙伸入吻合,方得轉動並帶動鎖閂的一個構造,所以它是整個鎖具中用來區別來者身分的辨識器,可說是心臟的所在。門鎖的鎖頭依設計型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3種方式:

1. 分離式:鎖頭和整體鎖具不是固定的一體,於安裝時再個別組合而連接,並以螺絲固定。輔助鎖類型的門鎖,均為這一類,其鎖頭不僅分離,並凸出於門板之外而成為外露的型式。

2. 固定式:鎖頭和整體鎖具固定為一體,安裝時鎖具直接固定於門板。

3. 內藏式:此類所謂的鎖心結構直接和鎖體合為一體,大致上已經無法將鎖頭從鎖體中區分出來。

歷史上可考的第一個鎖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埃及人所發明的,在金字塔內的圖畫顯示,當時鎖的構造原理--把鑰匙插入抬起鎖梢以打開門閂。

羅馬人讓鎖鑰技術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他們發明了被廣泛使用到十九世紀的缺刻鎖,將發達的金屬製造技術運用於製鎖上,大幅縮小了鎖鑰的尺寸,製作的這麼小而精準,並提高其精密度與安全性。


數千年來,鎖具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其發展始於人們在心理上對個人、群體、或群體中之個人在安全上的實際需求。鎖具的歷史,與當代之材料、工具、以及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觀察鎖具在各個朝代的發展與使用,可反映出當代的工藝技術、社會文化、以及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之演變與科技的進步,鎖具之功能愈加的完備,不但在設計形式上日新月異,而且在製作精度上也逐漸提高;此外,鎖具的應用範圍,也由往昔僅用於鎖門、鎖櫃、鎖箱,進而擴展到今天的鎖辦公桌、鎖保險櫃、鎖各型車輛、…等。然而,當人們在使用鎖具時,往往遺忘了鎖具的由來,更忽略了古鎖之典美及其所富含的歷史背景與藝術價值。

  古中國的歷史雖然悠久,但是有關鎖具的文獻記載與實物保存,卻相當的缺乏。歷代以來,鎖具的製作工藝,皆由地位卑微的鎖匠為之,雖然不乏巧手與奇品,但是幾乎都名不見經傳。古鎖是民俗文化的瑰寶,然而在眾多收藏品中,其地位微小;因此,少有收藏家以古鎖為收藏的對象,亦鮮有學者以古鎖為研究的主題。此外,當人們在開啟古代的箱篋、櫥櫃、或建築物時,通常是將附在其上的鎖具破壞,以獲取內部的物品,不會意識到這些毫不起眼之古鎖會有保存與研究的價值,更不會注意到這些披著歲月風霜之破銅爛鐵所蘊藏的美麗與意義。物換星移,歷盡滄桑,在極少受到重視的情形下,古早中國鎖具的存量逐漸減少,流失速度也在加快中,而受到妥善保存的留世古鎖,更是屈指可數。

  古中國之鎖具為機械式掛鎖,大部份是具有彈簧片的鑰匙鎖,少部份是不須鑰匙的文字組合鎖。古鎖的特徵很多,主要者包括:鎖具的類型、鎖體的材質、鎖體的外形、鎖體的雕花等;而簧片構造鎖更有以下幾項重要的特徵:鎖的構造、彈簧片的構形、鑰匙孔的位置、鑰匙孔的形狀、鑰匙頭的形狀、鑰匙的數目、鎖的開啟方式等。典型之古早中國鎖為具有鑰匙的簧片構造鎖,大多用銅或鐵做成鎖體與鎖栓,鎖栓上有數片分離的彈簧;鑰匙進入鎖體後,能擠壓鉗制張開的彈簧片,使鎖栓與鎖體分離。與西洋鎖相比較,古早中國鎖具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有些鎖具之鑰匙不容易直接插入鎖體上的鑰匙孔,有些鎖具甚至一時難以找到鑰匙孔。

  根據十多年來對鎖具的收藏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顏鴻森教授不僅費心著作「古早中國鎖具之美」一書並建立「古早中國鎖具網路博物館」,希望能有系統的介紹古鎖之發展與特徵,盡一份微薄的心力,以彌補一點有關鎖具的歷史文化空缺,嘗試讓社會大眾認識古早中國鎖具的美麗, 並為成立「古早中國鎖具博物館」做準備,使古鎖的呈現更加的實在與完美。
2006-10-23 10:56 pm
很難說清哪個是發明者,不過可以看看它的起源︰

雏型

在中国使用锁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公无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私有制的产生,人们为了保护私有贵重财产,用兽皮包紧财物,外边用绳索捆绑,反复牢牢打结,必须用一根用兽骨制成的“错”才能打绳结一层层挑开,这就是最原始的锁与钥匙的雏型。 

木锁

木锁可以说是中国早期最具体的锁具,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贵址中曾发现过早期的木质锁,到周朝已有关于木质锁和钥匙的文字记载。早期的木锁的结构比较简单且笨重,钥匙多用竹杆和木棍,比较容易开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鲁班改进后,开始用铜制作钥匙,保密性得到增强。在中国民间木锁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02: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3000051KK016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