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維 也 納 會 議
背 景:法國大革命令歐洲社會思想變化,國家疆域改變。列強為維護舊制度,消除革命思想,恢復法國大革命前的疆土,於1814年9月召開「維也納會議」。英、法、 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等眾多歐洲及羅馬教皇均有代表及隨員出席。
時 間:1814-1815年
召 開:拿破崙失敗,列強於維也納召開會議。
目 的:解決歐洲面臨的許多問題。
中心人物:奧相梅特涅。
結 果:1815年6月,達成協議,根據法外長塔力蘭提出的「正統主義」、「補償原則」和「保証原則」為基礎,簽署了《維也納和平條約》。
維也納會議的三大原則
法國外長塔力蘭利用列強之利害衝突, 提出之三大原則, 使法國不致遭受分割:
正統主義
1.舊王室復位:如法國、西班牙、薩丁尼亞。
2.俄國沙皇兼任波蘭國王 (華沙大公國改稱波蘭王國)
補償主義
1.尼德蘭(即比利士)割讓給荷蘭補償其損失 (英佔錫蘭、南非不交還)
2.義大利北部畫給奧國, 義大利中部三小邦, 由奧國親屬統治。(補割地予荷蘭之損失。)
3.神聖羅馬不再恢愎, 境內三十多個邦國, 合成日耳曼邦聯。
保證原則
1.瑞士復國 (保證其永久中立)
2.荷、普加強邊境力量, 合併成 "萊茵障壁", 以防法國再起。
維也納會議之影響
政治上 王室復位、專制保守
社會上 歐洲上下階層的對立:
上階層要恢復專制和貴族特權;
下階層傾向自由、平等、憲政和民族主義。
外交上 1.神聖同盟:1815年9月, 俄普奧三國發起。
(加強君主專制之團結和合作)
2.四國同盟:1815年11月, 俄英普奧四國組成。
(鎮壓民主革命)
3.議會制度:英外首卡蘇里首先提出, 開處理國際糾紛之先例
和平上 君主專制之團結, 使歐洲穩定三、四十年均勢而和平
議 會 制 度
背 景:在維也納會議中,列強之間明爭暗鬥,土地分配問題利益衝突之處各自運用外交手段,務求達至本國利益。為避免歐洲再發生任何糾紛而破壞歐洲的安定,列強協定召開定期聚會,故有「議會制度」之產生。
產 生:英外相卡蘇里提議建立「議會制度」,以維持共同利益,解決國際紛爭。
結 果:議會制度成為保守勢力控制下用來壓制革命支持保守政府的工具,違反時代潮流。缺乏輿論支持。列強間意見分岐,利益衝突激烈,無法協調。美國《門羅主義》發表後,五國聯盟中的英國首先承認拉丁美洲新獨立國家的地位,「議會制度」終於崩潰。
意 義:議會制度維持了國際和平,帶動了後來第二次嘗試的「國際聯盟」及第三次嘗試的「聯合國」,今日國際間的所有會議均源出自這制度,議會制度在國際上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其積極意義不容忽略。
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傳播
國 家:包括土地、人民、主權三種要素。
民 族:凡屬於同一血統、使用同一語言文字, 且有共同的歷史文化的人民, 稱之為民族。
民族意識:屬於同一種族、使用同一語言文字、具有同一風習慣和保持同一文化傳統的人民所產生的一種凝結力量。
民族主義:導源於民族意識, 始於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 是指一個民族為爭取政治統一、主權獨立、建造民族國家的願望。
拿破崙撒下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種子 (梅特涅壓制著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
1. 法國大革命:由於英、俄、普、奧等國以武力干涉, 故激發了法國人民的民族意識。
2. 拿破崙戰爭:大軍佔領了多國, 實行異族統治, 也激發了其他國家的民族意識。
民主各保守的對立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在歐洲的崛起和發展
自由主義源於18世紀理性主義的政治哲學。拿破崙戰爭期間,自由主義學說已傳遍歐洲, 激起歐洲人民自由平等的要求。
民族主義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主要動力來自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前者激發了法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後者導致日後歐洲各國層出不窮的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
從1820年至1848年間,歐洲各國多次發動反專制革命(分三段),但只有如希臘、法國、比利時、奧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取得成功。這階段的德國與意大利的革命亦未能成功。
十九世紀初前半期, 歐洲重要的反專制革命:
年 代 革命地及結果
1820 西班牙(法軍鎮壓)、那不勒斯(奧軍鎮壓)
1830 法國七月革命(成功)、波蘭(俄軍撲滅)、日耳曼(普軍撲滅)
義大利(奧軍撲滅)、比利士(成功獨立)
1848 法國二月革命(成功)、奧國(成功, 梅特涅倒台)
保守主義之失敗
1.議會制度之崩潰:列強內訌
2.英、美支持獨立:英國反對出兵鎮壓, 也鼓勵美國起來反對
3.門羅主義:使梅特涅的反動政策, 遭受重大打擊, 也保護了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
4. 梅特涅的下台:1848年
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
1823美國總統門羅發表聲明:
1.美國不願意干涉歐洲事務。
2.歐洲國家不要干涉美洲事務, 假設歐洲各強國要將專制推展到美洲來,美國就以武力加以抵抗。
門羅主義的影響:使梅特涅的反動政策, 遭受重大打擊 也保護了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
「維也納會議是一個專制君主的會議。對他們來說,法國大革命所宣示的民族和民主思想是不透徹的。……因此1815年以後歐洲的歷史注定要經歷反覆的(很多時是成功的)嘗試,去糾正這個在維也納會議中所作的最主要錯誤。
然而,不要以為維也納協議本身在一個世紀內使歐洲避免了發生戰爭。我們可以說,它沒有包含任何使列強在未來開戰的禍根,因此在維持和平上遠較凡爾賽條約優勝。」
維也納會議的背景
拿破崙的帝國在歐洲南征北代,一時之間在歐洲建立了一種由上而下的秩序和統一。1809年,他更征服了整個意大利。它通過由法國直接或間接的統治,建立了一個較前更自由的意大利。1806年,拿破崙廢除了神聖羅馬帝國。
拿破崙在1814年倒台後,列強認為需為對各國領土作出調整,以求恢復法國和歐洲的和平及秩序。被拿破崙征服的意大利諸邦和其他各地都需要因之而作出調整。為了共同抵禦法國霸權的需要,英國和歐洲各國政府發展了另一種的團結方式﹕為了打敗法國這一共同目標而共組聯盟。
在1814年三月簽署的蕭蒙特條約(Treaty of Chaumont)中,英國、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各國為對抗法國組成了一個軍事聯盟。四個簽署國同意推翻拿破崙的統治﹔亦同意在打敗拿破崙以後,為了保持領土和政治的各種協議起見,該聯盟將會維持達二十年之久。各國亦同意在法國恢復波旁王朝的統治。
在此,推翻拿破崙的首要目的被擴大成為一個較長遠的目標,即防止任何一個國家像法國般稱霸全個歐洲
拿破崙幾乎完全改變了歐洲的版圖。他在意大利建立了一個王國﹔將荷蘭、瑞士、皮德蒙置於法國的統治下。他亦削減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勢力範圍,並建立了新的國家(如華沙公國Duchy of Warsaw、西發里亞王國the Kingdom of Westphalia,、伊利瑞亞諸省Illyrian Provinces等)。他廢除了舊有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成立了萊茵邦聯(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為了統治的方便,他將某些國家的土地分割出來,給予了另外的國家。然而,拿破崙於1813年的萊比錫戰役(Battle of Leipzig)中戰敗,標誌著他在法國以外的勢力的末落。因此,拿破崙戰敗後,上述的領土安排無疑需要重新建構。
法國的專制君主制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被廢除,路易十六的政府被推翻,繼之而來的是法國第一共和。拿破崙踢走了被征服的國家(如那不勒斯Naples、西西里Sicily、荷蘭等)的專制君主,並以親屬及手下大將充當統治者。專制的傳統因而受到挑戰。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發展
因此,歐洲的君主們非常害怕在其國家中爆發另一次革命。他們決心對抗革命的浪
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歐洲大部份國家的代表齊集維也納,為的是要解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期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會議中的主要決定皆由「四強」(即奧、俄、普、英)制訂。奧國代表為梅特涅(Metternich),俄國代表為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普國代表為哈登堡(Hardenberg),英國代表為卡素里(Castlereagh)和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由塔力蘭(Talleyrand)作代表的法國,被准許出席參與討論較次要的問題。一般而言,他們在維也納會議中需要處理四大問題。
1. 防止法國再次侵略
2. 維持歐洲和平
3. 在領土問題上達成協議
4. 遏止革命思想,即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散播
拿破崙所傳播的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威脅到歐洲每一個君主的統治。民族主義者會使很多由不同種族人民組成的舊有帝國瓦解。奧地利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由主義會使由王帝、貴族、教會、現存社會制度所溶匯而成的「舊秩序」(Ancient Regime)土崩瓦解。在維也納的政客需要尋求方法,揭止革命思想在其國家內發展和延存。
這些問題在維也納協議中按照補償原則、避免法國再法侵略、勢力均衡、正統主義等原則而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