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和世襲有何分別?

2006-10-22 11:55 pm
禪讓和世襲有何分別?

回答 (6)

2006-10-23 12:18 am
✔ 最佳答案
襌讓是指統指者,傳位給一個有才德的人 (不是他的兒子)的一種傳讓帝的制度,是相對於世襲制度而言的。襌讓制只是一種追求的理想,在現實中根本不能實踐。首先要搞清楚襌讓不等同民主,決定傳位給誰的權仍在當政者的手上,他衣然是高高在上,並非人民的公僕。須知道人是有私心的,人必定會貪戀權貴,而作為父母亦必定會疼惜自己的子女,因此在種種人的「天性」上 要實踐 襌讓制是不可能的。

由於襌讓制度是一個最理想的制度,所以根本上不存在任何的缺點,襌讓制假設了人是沒有私心的,既然人人都沒有私心,他們都一心一意為國家做事,因此有才德的人會被選作當政者,便會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當然這一齊只是理想)

而世襲制則是指統指者傳位給他的兒子,成為了家天下的統治政權,以後父傳子 子再傳子,直到皇朝滅亡。這種制度的好處是(對於統治者而言) 能夠把袓宗的政權延伸下去,成就萬世基業,正如秦始王一樣,他把帝位傳給兒子(雖然被矯旨)但其基本的理念是把王權延續,秦始皇、秦一世、二世、三世.....建立萬世基業 而這種世襲制度,便正正是始皇達成目標的一種最適合的制度。

至於世襲制的壞處,便是有才能優秀的人可能因為出生不是貴族,因此沒有發揮所長。相反,一些天生愚笨的人,可能因為生左帝王之家,被推上權力的核心,如西晉的惠帝,天生愚蠢甚至比正常人更笨,但因為一些有心人想把持朝政,把他推上帝位,令到八王之亂的發生。可見世襲制的缺點是令到有做皇帝的才能的人不能發揮所長,但天生愚昧的人卻被權臣利用把持朝政。

個人認為禪讓制度是不存在,考古學發現不少史料 如(汲冢中的<<竹書紀年>> 內容和傳統儒家所說的有出入,而且有部份更是原全相反,如「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等。令人對傳統儒家所說的堯襌讓天下給舜 等的佳話產生質疑。相反,竹書紀年的記載則來得更加真實,更加符合人性。

大家試想想,由傳疑時代至夏商周三代、以至中國歷史五千年,為甚麼只有堯或幾個三皇五帝做到襌讓? 難道他們真的高人一等?
所以,我認為襌讓制度只是傳說,根本不存在。
禪讓制度:簡單的說,就是皇帝或國君指定接班人,將大位傳給聖賢或功勳彪 炳的人,例如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漢獻帝禪讓給曹丕、毛澤東禪讓給鄧小平、江澤民禪讓給胡錦濤……等等。

世襲制度:即所謂的家天下,有兄終弟及,也有父死子繼,以後者為多,例如夏禹傳位於子啟、曹丕傳位於曹叡、康熙傳位於雍正、先總統 蔣公傳位於蔣前總統經國先生……等等。
2006-10-26 8:26 pm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後,都於陽翟(音「敵」,今河南禹縣),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陽。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定貢賦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擾,是遠古時代的嚴重編患。「少昊」、「顓頊」的時候,黎、苗繼作亂,堯、舜曾征討,至大禹時代才將之平服。從此,長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這是遠古對抗南方部族的一長期的艱苦戰爭。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濁」zhuoˊ)」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后「緡(音「民」minˊ)」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今山東濟零縣),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併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鍊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曆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



夏朝王系表 (2205 B.C. -- 1766 B.C.)

禹 -> 啟 -> 太康 -> 仲康 -> 相 -> 少康 -> 予 -> 槐 -> 芒 -> 泄 -> 不降 -> 扃 -> 廑 -> 孔甲 -> 皋 -> 發 -> 履癸(桀)
2006-10-23 2:39 am
禪讓

禪讓制,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願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通常,禪讓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



中國傳說中的禪讓

是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即部落各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使幫助辦事。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據說首領要躲在樹林中,然後由族人擁戴他出來。但另一種說法是,禪讓制只是到禹就終止了,他建立第一個朝代——夏朝



中國歷史上的禪讓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這些所謂的禪讓,均為朝中權臣脅迫皇帝退位,而由於繼任者是當政者的臣子,為避免「不忠」的罵名,便打着禪讓的旗號,已取得正統性。因此,以禪讓而滅亡某一朝代,史書中也多表述為「篡」(如「王莽篡漢」),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則用「滅」(如「元滅宋」),以表明某種價值判斷。Eg.:

8年,西漢的孺子嬰禪讓給新朝的王莽
220年,東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魏文帝曹丕
265年,曹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西晉武帝司馬炎
420年,東晉恭帝司馬德文 禪讓給南朝宋武帝劉裕
479年,南朝宋順帝劉準禪讓給南朝齊高帝蕭道成
502年,南朝齊和帝蕭寶融禪讓給南朝梁武帝蕭衍
557年,南朝梁敬帝蕭方智禪讓給南朝陳武帝陳霸先
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禪讓給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581年,北周靜帝宇文衍禪讓給隋朝文帝楊堅
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給唐高祖李淵
907年,唐哀帝李祝禪讓給後梁太祖朱溫
960年,後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給宋太祖趙匡胤




世襲

世襲是古代爵位、官職的一種傳承製度。先秦時代,中國實行世卿世祿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種世襲的次數理論上是無限的,直到改朝換代或佔據這個爵位或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為止。

漢朝開始,官職已經不能被世襲了。雖然現實中官職的授予多集中在現有的官僚家族成員中,也留有某些世襲的痕跡,但是在法律上的由某個家族世代擔任特定職務的制度被廢除了。

從魏晉時代開始,世襲被進一步區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前者的意思是世襲次數無限、而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後者的意思是世襲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次,承襲者只能承襲較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級的爵位。

從宋朝開始,出現了不能世襲的現象,類似於英國的終身貴族。
2006-10-23 12:16 am
禪讓是指一位統治者將統治權讓給另一個賢能的人
真正的禪讓只有在堯舜禹的時代發生過
其他的禪讓只不過是當權者借用來強逼有名無實統治者讓位給他的一個掩飾動作

世襲是父死子繼 周代的宗法制更確立「立嫡以長不為賢」
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2006-10-23 12:12 am
世襲是指父傳子,子傳孫o既意思
而禪讓是指是否有血緣關係也好,在位君主自願進行的,
把自己的王位讓給才德兼備的賢人
參考: 自己
2006-10-23 12:06 am
禪讓有能者又比人睇中就可以做皇帝,但世襲就一定係傳比自己的大仔
參考: 自己的書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14: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2000051KK032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