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Chopsticks
筷子,古語及方言稱箸,起源中國,並在中國古代商朝流傳至鄰近東亞國家,今日成為東亞各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筷子多為竹製,亦有金屬、象牙與塑料等,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
各國筷子的特色
* 中國:筷子大多為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
* 日本:筷子頭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稱沿用中國古語「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 朝鮮半島:因為戰亂關係,為使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做成的。稱為「젓가락」,是「젓(箸)」+「가락」(條棒)構成的詞彙
使用方法
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Use_of_chopsticks.jpg&variant=zh-tw
使用的禮節
* 夾起之後,不應該放回盤
* 不能將筷子叉入一碗米。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參見腳尾飯。
*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
[編輯] 演變
* 中國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歷史,筷子相當於手指的延伸。
* 起源:古時候,北京人用大鍋煮食物,往往煮熟後很久,鍋上還熱騰騰的冒氣,餓極的人常常急著吃而燙到手,於是改用兩根樹枝將食物從鍋里撈出並送到嘴裡。
* 普及:孔子反對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聯想到廚房及屠宰場,有違「君子遠庖廚」。所以中國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或是煮爛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
* 改進:樹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場合太長,於是逐漸將樹枝削成合適的長短。後來又進一步發現,筷子太細不適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經過不斷的改進,筷子才成為今天的形狀——夾食物的那段是圓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細。
[編輯] 公筷
現時家庭、餐館多備有公筷,其實這是因為提倡飲食衛生、避免疾病。
[編輯] 筷子與指關節炎
有研究稱,天天使用筷子有可能引起手指關節炎。
[編輯] 中國筷子文化
* 筷子謎:《魏書》中有一則筷子的謎語:「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形象逼真,詼諧有趣,極富人情味。
* 筷子聯:「玲瓏自竹制來,古今飲譽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揚名世界飲。
* 筷子德:筷子外形直而不彎,被古人寓以種種美滿。據《天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雙金筷子賜給宰相宋懷,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徵人格。
* 筷子卜:用筷子籌劃謀事,問卜吉凶在古代不勝枚舉。如漢代名將張良曾「借著」為劉邦籌劃消滅項羽的戰略;韓凝禮用筷子預卜唐玄宗平叛。
* 筷子習俗:燒亡靈時供酒飯,筷子要豎在飯碗頭上,以示恭敬,因為「筷」與「快」同音。蘇北農村鬧新房時,將整紅筷子穿進窗戶,還要唱幾曲「穿筷歌」,以示慶賀和祝願。
[編輯] 參考
中國食文化參考
* 特點:色、香、味、意、形、養
* 製法:原料、刀工、火候、調味
* 刀工(種類):切、片、剁、剞
* 刀工(技巧):刻刀法、鋸刀法、滾刀法、反刀法、推刀法
* 原料成形:塊、片、絲、條、段、丁、粒、茸
* 烹調方法:燒、炸、烤、燴、熘、燉、爆、煸、熏、鹵、煎、氽、貼、蒸、煮
* 菜系: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
* 餐具:筷子、湯匙
* 廚具:擀麵杖
* 調味料:十三香、冰糖、料酒、醬油、豆豉
* 名宴:孔宴、滿漢全席
* 特色食材:海八鮮(蝦、蟹、魚翅、燕窩、鱉、海參、魚肚、鮑魚)、草藥、哈士蟆、蓮子、鮮花、京華火腿
* 發明:豆腐、火鍋、鹹鴨蛋、皮蛋、腊肉
* 主食、點心:餃子、麵條、包子、饅頭、油條、燒賣、春卷、元宵、粽
* 酒品:茅臺、汾酒、女兒紅
* 名饈:北京烤鴨、佛跳牆、揚州炒飯、狗不理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