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個人認為王猛的做法並無不妥。
首先是當時的漢人政權,被目為正朔的東晉不足與有為。
自東晉創立於江南已來,朝廷已經不止一次對北方用兵,以圖收復失地,但這些行動都是以失敗為終結,當中的原因十分複雜,但仍可看出東晉的國力是比不上北方的政權。
東晉政治重心在長江下游,軍事的重心卻一直在長江中上游,朝廷與帶兵的將軍經常發生磨擦。這種情況到了王猛的時代並未得到改善,桓溫掌握着國家的精兵,在長江上游遙控着朝政,朝廷內部君臣都受制於他。可以見到就算王猛輔助東晉,亦根本不可能掌握到任何權力而有所作為。桓溫雖然掌控着朝政,但在朝廷中仍是有不少反對勢力。而桓溫本人只是一心想稱帝,並無統一的志向,王猛助之只會徒得助逆的惡名,卻不能一展救民的抱負。
此外,世族的影響亦是王猛不仕東晉的一個原因。王猛出身寒門,而當時東晉朝廷中的高官,卻是盡為世族子弟和外戚所佔據。即使是桓溫的手下,亦有郗超這個出身世族的人物。在世族的支配下,王猛要得到上司推心置腹,盡展所長是不可能的。
基於以上的考慮,王猛不輔助漢族政權的做法乃是正常不過的事。
再來看看異族皇帝苻堅有何值得輔助之處。首先要講的一定是苻堅的民族觀念非常淡薄。苻堅之志乃是統一天下,所以用盡方法企圖緩和各民族間的矛盾。例如滅前燕和代,苻堅都沒有對投降的鮮卑貴族加以誅殺,反而賜予宅第及官位加以拉攏。對代王什翼犍,更將他送入太學接受漢化。又收用羌族姚萇、鮮卑族慕容垂等異族降將領兵。所以,漢族的王猛得到苻堅重用亦不是難事。
而且,苻堅的漢化程度相當高,可以說與漢人無異。苻堅是略陽臨渭氐人,自漢末開始已經與漢人雜居,到了苻堅一代,更可謂人才輩出。苻堅是「八歲,請師就家學」「性至孝,博學多才藝」,苻堅弟苻融「下筆成章」,又會「談玄論道」,苻堅子苻丕「博綜經史」。可以見到苻氏一家漢化之深直與漢人無異。所以在王猛和苻堅間的民族分界根本可以說是不存在。
另外,苻堅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用。苻堅重用王猛,不顧當時氐貴族反對,一年間將他五度升官,成為執政的主要人物,又是伐前燕時領兵的主帥。得到軍政方面的重用,王猛自然傾心相助。
治國上,苻堅重視民間百姓的生活,並不只好征戰。他開山澤之利,勸課農桑,又開通關市招來遠方商人,發展商業。使前秦治下地區得到良好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王猛的經世之才,解民困之志,在苻堅手下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關中良相唯王猛」,王猛得到如此讚譽,可見他在生時功業是何等興隆,所以本人認為王猛身為漢人卻輔助一位異族皇帝是一個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