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圍棋,是一種古代中國人發明的兩人進行的棋類遊戲,中國古時有「弈」、「手談」等多種稱謂,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在朝鮮語中稱為「바둑」(baduk),在越南語中稱為「Cờ vây」,在日語中稱為「囲碁」(igo)。在英語中稱為「go」,是從日語而來的。目前圍棋流行於亞太,覆蓋世界範圍,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棋類遊戲。
歷史
主條目:中國圍棋歷史、日本圍棋歷史
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推測起源時間為大約公元前6世紀。傳說堯的兒子丹朱頑劣,堯發明圍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圍棋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戰國時期的弈秋是見於史籍的第一位棋手。南北朝時候,棋盤定型為現在的19道棋盤,並且出現了評定棋手水平的圍棋九品制。圍棋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唐代出現了棋待詔官職。著名棋手王積薪作「圍棋十訣」在現代圍棋中依舊適用。
清朝初年,出現了中國古代圍棋的發展一個高峰期。大批著名棋手湧現,留下大量名局棋譜,如黃龍士與徐星友的「血淚篇」,施定庵與范西屏的「當湖十局」。 同時,圍棋理論的研究亦達到一個高峰,代表作有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譜》和施定庵的《弈理指歸》等。但隨後,中國圍棋漸漸衰微,圍棋發展的中心也轉移到日本。
圍棋在公元7世紀傳入日本,很快就流行於宮廷和貴族之中。戰國末期,豐臣秀吉設立「棋所」,德川幕府時代,出現了在天皇或將軍面前對弈的「御城棋」,日本圍棋逐漸興盛,出現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等圍棋世家。其中坊門尤其人才輩出,先後出現了道策、 丈和、 秀和、秀策、秀甫、秀榮等傑出棋士。日本圍棋由於廢除了中國古代圍棋的座子制,佈局理論得以極大發展。
明治維新以後,棋手失去幕府支持,開始謀求新的謀生手段,導致了新聞棋戰和現代段位制的出現,並創立了全國性的日本棋院。昭和時代,吳清源和木谷實共同宣起了「新佈局」的潮流,開始了現代圍棋的時代。其後日本棋界一流棋手輩出,如坂田榮男,藤澤秀行,高川格,及後來的大竹英雄,武宮正樹,小林光一,石田芳夫等。
1984年,第一屆中日圍棋擂臺賽開幕,拉開了中日圍棋交流的序幕。聶衛平在前三屆擂臺賽中取得11連勝,極大的推動了中國圍棋的普及。1988年,曹薰鉉在第一屆應氏杯世界圍棋錦標賽中奪冠,同樣引發了韓國圍棋的熱潮。此後,大量世界性新聞棋戰出現。在這些棋戰中,李昌鎬從眾多棋手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今棋界第一人。
[編輯]
棋具
藤盒裝的中國雲子棋子:圍棋子分為黑白兩色,黑子181個,白子180個。棋子呈圓形。中國一般使用一面平、一面凸的棋子,日本則常用兩面凸的棋子。中國雲南所產的「雲子」為歷來的弈者所青睞,迄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較為珍貴的棋子材料有貝殼、瑪瑙等。
棋盤:圍棋盤由19條橫線19條豎線組成,棋子要下線上的交叉點上,方格中不能放入棋子。為了便於識別棋子的位置,棋盤上划了九個點,術語稱做「星」,中央的星點又稱為「天元」;下讓子棋時所讓之子要放在星上。棋盤可分為「角」、「邊」以及「中腹」。
棋鐘:正式的比賽中可以使用棋鐘對選手的時間進行限制。非正式的對局中一般不使用棋鐘。
[編輯]
規則
下棋時,對弈雙方各執一種顏色的棋子,黑先白後,輪流將一枚棋子放置於交叉點上。與棋子直線相連的空白交叉點叫做氣。當這些氣都被異色棋子佔據後該棋子就要被從棋盤上提掉。因此氣是棋子生存的唯一憑據。如果棋子的相鄰(僅上下左右)直線交叉點上有了同色的棋子,則這兩個棋子被叫做相連的。任意多個棋子可以以此方式聯成一體,連成一體的棋子的氣的數目是所有組成這塊棋的單個棋子氣數之和。如果這些氣都被異色棋子佔領,這塊棋子就要被一起提掉。
圍棋對弈進程,分佈局、中盤、收官三個階段。
日本規則中,棋子所圍成的空白交叉點被叫做目,最終以目多的一方為勝方,所以日本的圍棋規則被稱為比目法。但是中國規則中,棋子本身所占的交叉點和佔據的實空統稱地,地多為勝,所以中國的圍棋規則被稱為數子法。
計算勝負時,中國規則與日韓規則有所不同。 一盤棋結束後,按照中國規則,棋盤上的死子被拿掉,如果雙方對是否死子產生爭議,通過實戰解決。之後,如果黑棋活的棋子加上實空達到185,(黑棋由於先行優勢須貼給白棋3又3/4子)則黑勝3/4子,少於此數目則白勝。 日韓規則中雙方將盤上死子及提掉的棋子填入對方實空中,再計算雙方實空。黑棋貼6目半。如果黑棋實空減去6目半後多於白方則黑勝,否則白勝。
應氏杯圍棋賽的規則是,數各方佔據的交叉點的數目,稱作計點,其中黑棋貼8點,占點多的一方勝。
象棋,是中國傳統的二人對弈棋類遊戲。其他類似的有國際象棋及將棋。為與國際象棋等區別,又稱中國象棋,主要流行於華人及亞太地區。
[編輯] 歷史
象棋的源頭,目前尚未可以考證。以下是幾種的說法:
象棋由六博發展而來,傳入印度,發展成為恰圖蘭卡(Chaturanga),恰圖蘭卡又與象棋相互融合,發展為今天的象棋、國際象棋。
南北朝時,後周武帝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
傳說古代的棋子多以象牙為材料,所以稱為象棋。
象棋以象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傳說象棋係由印度發明而傳入中國。
黃帝大戰蚩尤,驅猛獸以為陣;象為獸之雄,是以象戰為兵戰。
其中以象棋名稱源自六博棋戲這種觀點最受中國人認同:
《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說苑》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
如果是根據以上的內容,在戰國時候六博棋已經在貴族之間流傳開去,並開始以象棋稱呼六博。不過由六博演變為象棋,由始至終只有古籍提過,沒有任何實質的考古證據能夠證明這點。
至於發源地,目前以中國和印度比較可信,兩種學說分歧甚大。第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或者中國和鄰近國家)的古代交流極少有史料研究,另一原因是不少中國人都渴望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所以都以這個觀點為基礎去找有利的證據。
(TODO: 秦漢、隋唐時代的象棋?)
近代象棋的形式大致上在北宋末年開始定型,有 32 枚棋子,棋盤中有河界,將帥待在九宮之中。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不過最接近現代中國象棋的是明朝開始,那時棋盤大小定為縱九路橫十路。
[編輯] 棋盤
象棋的棋盤由九條直線和十條橫線相交而成。棋子放在各條線的相交點上,並在線上移動。棋盤中間的一行沒有畫上直線,稱為「河界」,通常標上楚河漢界字樣,源自楚漢相爭時的鴻溝。
現行的中式記錄方法是:九條直線,紅方從右到左用漢字「一」至「九」表示,黑方在自己的那一面從右到左用數字「1」至「9」表示。也就是說,紅方的直線「一」就是黑方的直線「9」,依次類推。
第四條直線(或第6條直線)和第六條直線(或第4條直線)稱為「兩肋」、「兩肋線」,簡稱「肋」。
棋盤上,劃有斜交叉線而構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雙方各有一塊,稱為「九宮格」,簡稱「九宮」,是將/帥和士活動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