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第一次世界結束後,法國希望能夠對德國在經濟上進行報復,並最終削弱這個強大的鄰國。因此在戰後簽定的《凡爾賽條約》中,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使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由於《凡爾賽條約》只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普遍反感,引發了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因而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戰後成立的威瑪共和政府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當時馬克兌美元從四十五馬克兌一美元,大幅貶值到一兆馬克兌一美元。這個脆弱的共和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瀕臨破產的邊緣,德國人民生活非常艱難。這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所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簡稱納粹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共和國年邁的總統興登堡元帥(Paul von Hindenburg)正式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最後形成獨裁統治,建立了所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國的束縛,希特勒於1933年10月宣佈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Fuhrer)。希特勒上臺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並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後,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1935年3月,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兵役制,從而破壞了《凡爾賽條約》所規定的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的最高限額,把10萬陸軍迅速擴充至60萬。1936年3月,希特拉進兵「萊茵河非武裝地區」,並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巴黎和約」。而根據《凡爾賽條約》,萊因蘭應該是非軍事區。在對外方面,1935年至1939年之間,納粹德國先是併吞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不久又佔領捷克其餘地區,接著佔領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叫默麥爾地區)」並併入德國。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比1933年納粹黨上臺時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業率則降低到1.2%,遠低於同時代的其他工業化國家。而且經過系列擴張行動後,世界前十的經濟強國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國的控制、富庶的中歐國家奧地利並入德國,使得德國的經濟能力達到了空前強大的地步。1930年代末,德國的經濟規模已遠超英法,越升至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當時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美國和蘇聯)。由於蘇聯的工業體系是封閉性質的粗放型經濟,雖然數量上擁有一定優勢,但德國的經濟質量則遠比蘇聯好,國民生活水平也遠比蘇聯高,是當時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德國開始有步驟地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力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火工業,政府把原料、勞動力、資金和設備等都優先供應與軍事生產有關的部門,使德國在為打一場世界性戰爭提前做好了經濟軍事化的準備。總之,這時的德國,不但在軍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都已經做好了打一次世界性戰爭的準備了。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入侵波蘭,就此正式拉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