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本人也有反思過這問題,這問題其實對人類而言是很值得探討的,看到有人討論和關注這議題,令我很有共鳴。
首先,進化是在不停發生的。在一物種中,無時無刻不發生汰弱留強的情況。這情況是物競天擇所造成。
例如,較聰明、健康、俊美、具幽默感的一群,在性選擇中(物競天擇方式之一)佔有優勢,覓得佳偶機會較大,於是傳播自身基因機會也同時提升。因此,人類的進化方向,該是向聰明、健康、俊美、具幽默感……等等的正面方向發展。
人類進化既然毋庸置疑,不如討論一下進化空間大不大的問題。
假設立論為「人類進化空間不大」,那可循以下兩個主要角度探討:
───────────────────────────────────
◆支持◆
以下論點單從科學角度探討因果關係,並無意抨擊任何現存的制度或思想。
【性選擇減弱效應】
互動性選擇(intersexual selection,天擇的一種)在人類進化史上有極大的影響。例如,強壯、聰明的男性較易獲得異性青睞,他們繁殖機會率較高,於是強壯、聰明的基因得以廣泛傳播,令人類在總體上進化成更強壯聰明的一群。
這互動性選擇在一夫多妻制的環境中效應很大,然而,在一夫一妻制的社會,不強壯、不聰明的基因不易受到淘汰,進化速度於是減緩。
結論是,自從人類在近世選擇了一夫一妻制,進化速度會大大緩慢,可見差異將會減少。
───────────────────────────────────
◆反對◆
然而,在另一方面,雖然進化因此減弱,但仍會以一定速度發生。有人認為人類已達至適應環境的地步,所以進化空間大減,言亦有理;不過,即使假設環境發生變化可能不大,現在的人已經不是與環境競爭,但也會互相競爭。將來人類物種之內的競爭,會令人類進化繼續保持。
【物種內部競爭】
「適應環境」的行為,事實上不是會達到某一階段便停止,不同的是競爭對象是什麼而已。在人類初期,競爭對象甚至包括了身邊猛獸,也包括了環境本身;但現在而言,競爭對象只有身邊跟自己同種一個物種的人,誰更能適應環境,誰便是勝利者。
而且,在人類進化史上,環境不斷改變。現在人類的生存環境,已經全是人類自己所造成。
在現代社會,大家也同意更能適應環境的人,是聰明、健康、勤力、有創造天分的……等等。即使不聰明不健康的人能夠在這社會存活,基於性選擇效應(雖然減弱了,仍是不可必視的要素),其繁殖機率比他人低,長年累月間被洶汰的機率也就更大。
結論是,物種內容競爭(infraspecies competition)會令人類進化過程以某一速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