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

2006-10-21 12:01 am
我想問其實哪兩國要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上責任?
試引用相關歷史資料以解釋答案。
個人見解也可以。

回答 (3)

2006-10-21 12:04 am
✔ 最佳答案
在很某程度上, 因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很多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年至1918年.這是二十世紀早期的一次大戰爭.
考其爆發因素有五:同盟制度;軍備競賽;殖民地與經濟仇恨;極端民族主義
及導火線 — 塞拉耶事件.現分析各點如下

   首先是同盟制度.同盟制度是俾斯麥發起去孤立法國.可是,到了1907年,同盟制
度使歐洲分裂成兩個陣營 —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要是兩個陣營的成員發生衝擊
突,那麼,一場地區戰爭演變成世界大戰.

第二是軍備競賽.軍備競賽是同盟制度的形成而引發起,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事件
發生軍備,保障國家安全.軍備競賽使歐洲各國在武器﹑兵力和艦隊大增,特別是英
國和德國競逐海上霸主.令到各國發生爭執時不會輕易讓步,推動世界大戰的形成.

  
   第三是殖民地與經濟仇恨.殖民地與經濟仇恨發生的目的是爭奪亞洲和非洲
的原料和市場.最為激烈是德國和法國爭奪非洲的摩洛哥.由經濟和殖民地引起
的衝突,使歐洲強國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四是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發生的目的是強國建立勢力,民族爭取
獨立.其中一個就是俄國鼓吹「泛斯拉夫」主義,在列強間的矛盾,引發了在非洲
和巴爾幹半島數次國際危機終導致了大戰的爆發.
___________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責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尾聲,一個調查「戰爭創造者責任的委員會」提交了報告書。它指出凡爾賽條約中二百三十一條款裡應加上戰爭罪販條款。報告認為:「軸心國家及其盟友土耳其及保加利亞早有預謀發動戰爭,它們的行為使戰爭無可避免。德國與奧國協定,有意地破壞三國協約國家所提出的妥協方案。」沒有德國人可參與這委員會的決定。上述的是盟國表達的觀點。明顯地條約內的一段文字不足以解決歷史問題,亦不能作作為合理的判斷。如果我們要考慮一件罪案或紛爭,犯罪者永遠不必對事件負全部責任。他亦不必個人獨自負責。這種責任分配問題在國際危機上更為明顯。我們若要找尋出德國在什麼程度上導致大戰的來臨,就必須要仔細地考慮到戰爭爆發的原因。因為若忽略了背景,則觀點是不公平的。一般而言,世界大戰的遠因有很多:帝國主義及經濟競爭,歐洲的結盟制,軍備競賽及侵略性的民族主義。盟國與軸心國家均牽涉入這些因素裡。

  國際紛爭大多數來源於帝國主義及經濟競爭。法國及德國在摩洛之爭,俄國及奧國在巴爾幹半島之爭,德國及其他強國在土耳其之爭等 - 這些鬥爭對歐洲和平構成威脅。我們很難對任何一參與者下定論,評估其敵意及觸發危機的責任。但作為一個沒有擁有殖民地的國家,德國的殖民地策略顯得很粗野。

  大概於一九零七年間歐洲已被分為兩大陣營,分別是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俾斯麥發起了歐洲結盟制度。結盟制度無論是首先結盟或反結盟締結,雖本質上是防衛性的,但最後造成一種戰雲密佈的氣氛。這是因為列強相信如果一旦被攻擊的話,它們必然獲得盟友的幫助。如此,在國與國之間的衝突中,大家均不願意讓步。

  隨著結盟制的興起,及這制度帶來的恐懼,便是龐大軍備競賽的來臨。龐大軍備的需要名義上基於和平,因為大家均認為對付戰爭最佳的方法是國防軍備。一般而言,德國挺身而出反對陸上裁軍,而英國則封鎖一切會削弱她控制海洋的步驟。每一國家在某程度上,特別是德國在很大程度上,促成軍備的增長,而它又發展成一種可以用一詞來形容的精神:軍國主義。

  在二十世紀,民族主義灌輸歐洲一種意識及感情使戰爭的背景鞏固了。當時流行的是極端民族主義。歐洲人開始覺得政府對處理別國所做一切事情是對的。主張民族優越感最激烈的是那些新統一的國家,而所有國家特別是德國更深受影響。德國經濟及海軍實力發展迅速到一種情況令其鄰國提高警惕。她強硬的外交政策又使其他國家恐懼及不存在協妥及和解的幻想。

  德國的俾斯麥於一八七一年吞併阿爾薩斯及洛林,此舉嚴重地破壞國際和平。阿爾薩斯及洛林問題毒害了法德關係及使這兩個民族之間感覺到的痛苦有增無已。

  上文列出戰爭的基本因素顯示了不單止德國,以及其它國家也應對戰爭爆發負上責任。近代作家認為德國不是無罪,但罪不致列強控告她那麼大。很明顯,裁決斷定德國是唯一有罪的民族是不正確的。無論如何,我們如果細心地研究戰爭爆發的近因,我們會發覺德國需對戰爭負上較大的責任。

  斐迪南大公夫婦在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於波斯尼亞首府塞拉耶佛被暗殺是挑起戰爭的事件。實際上,沒有內在的理由解釋為何這事件導致奧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發生戰爭。奧國的行動是根據維也納的政策。奧匈帝國咨詢她的盟友並瞭解到德國會全力支持奧國採取任何行動。這種承諾後來被稱為德國給與奧國的空白支票。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放開了那奔跑的馬的馬彊。奧國立即擬定一份相信是不可接受的最後通鍱交與塞爾維亞人。但塞爾維亞的答覆是意外地溫和及有誠意妥協。雖然如此,奧匈帝國卻認為是極失望的回覆。她接著斷絕與塞爾維亞的外交關係及宣戰。

  沒有人懷疑德國確實地鼓勵奧匈帝國採取軍事行動去對付塞爾維亞這小帝國。我們合理地相信,如果奧國在危機開始的時候得不到德國的鼓勵,她便永遠不敢在隨後幾天內表現得如此不妥協的。後來,德國也許想影響俄國的行動,但是太遲及沒有效用了。再者,德國亦有向奧國施壓力,促使後者傾向修改及妥協。

  無可懷疑,俄國眼見德國決心支持其盟友及奧匈帝國的意志去摧毀塞爾維亞,不得不挺身而出作為第一個國家調派軍隊。這調派必然對其它國家的官員們有不良的影響。在另一方面,德國明顯是第一個向別國宣戰的國家。如此便自然地使到奧塞戰爭轉變而成一次歐洲國家的大衝突。在戰爭的擴散,東西方衝突的結合及破壞巴爾幹半島戰爭地區化方面,德國的結盟制及德國的政策應在促成戰爭的來臨方面負上特別大的責任。再者,德國憤世嫉俗的決定,違反了一八三九年倫敦條約所宣佈莊嚴的國際承諾。比利時的侵略意味著德國在開始時喪失了道德上的支持,而西方強國則在對抗德國侵畧的堅定立場上得到了道德上的支持。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最後階段,戰爭的責任應落在軸心國家身上。

  奧國最後通鍱向塞爾維亞的發出,毫無疑問德國已知悉及已批准,是第一罪過。這便減低了俄國不參與及奧塞戰爭局限於某一地區的願望。第二罪過是德國向俄國及法國發出的最後通鍱。雖然我們不可以用最後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來解釋戰爭爆發的原因,但德國此種不妥協態度要比歐洲其它國家負上較大部份的責任。

  衡量以上論點,一個公平的結論是德國的戰爭責任是被一個普遍的責任支配著 - 一個歐洲列強均有責任造成的歐洲無政府主義狀態。狄克遜曾清楚地指出這是「國際無政府主義狀態」。在缺乏任何有效的國際組織以制肘侵略國家的情況下,世界大戰是無可避免的。全部歐洲國家均有罪,但德國使大戰爆發的罪過要比任何一個國家的更大。


最後就是導火線 — 塞拉耶事件.塞拉耶事件發生於1914年6月28日,奧匈
王儲斐迪南大公官式訪問塞拉耶彿.不幸地,奧匈皇族斐迪南大公夫婦被暗殺.史
稱塞拉耶事件.在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引起了世界大戰.
 
   在以上的五個因素,就是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種原因.





參考資料:
hkedcity.net/sch_files/a/lpy/lpy-lwy/.../10383/The_Causes_of_WWI.txt , http://www.ccpass.edu.hk/~tb17/responsibilities_in_ww1.htm
2006-10-21 3:49 am
Austria and Germany and Russia
2006-10-21 12:06 am
答左好多次了, 最少 7 次... 間間學校功課一樣架???? 中央出題目嗎??
基本上各個主要參戰國都要負上責任, 德國及奧匈其實需要負上大部份責任 (其實也只是戰勝國砌生豬肉而已), 但不代表其他人沒有責任
德國

首倡同盟制度, 間接將歐洲國家分成兩個陣營. 當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發生時, 亦是因為同盟制度, 以致列強都要因同盟關係, 對不同陣營宣戰, 將一場地區危機, 變成歐洲大戰.
向奧匈提供 "沒限量支持", 否則奧匈可能於塞爾維亞接受最後通碟的頭兩項條件後便讓步.
制定 "施里芬計劃", 入侵比利時, 使英國介入戰爭.
於歐洲宣揚 "泛德意志主義", 貶低斯拉夫民族
於非洲挑起對英國及法國的殖民地爭奪戰
製造新式軍艦挑戰英國海權, 引發軍備競賽
奧匈

1908 年吞併波黑, 因而與塞爾維亞結下深怨
於巴爾幹半島顯出過份野心, 使塞爾維亞, 俄國, 甚至英國不滿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沒有及時收手, 決定要以德國的支持, 將塞爾維亞完全擊敗, 以解決巴爾幹問題
俄國

於巴爾幹半島宣揚 "泛斯拉夫主義", 企圖聯合所以斯拉夫民族對抗奧匈的擴張.
於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上全力支持塞爾維亞, 並作出戰爭動員, 迫使德國亦同時動員以防俄軍進攻. 同時亦給予塞爾維亞一個希望可以全力抵制奧匈而不作妥協.
法國

長期懷有對德國報上 1871 年普法之戰之仇的心態, 使德國常常懷有避免兩面戰爭, 要以進攻代替防衛.
於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上, 沒有勸告俄國暫停動員
法國佔領突尼斯, 使意大利倒向同盟國
塞爾維亞

於巴爾幹半島鼓吹 "大塞爾維亞運動", 企圖聯合斯拉夫民族對抗奧匈擴張
挑起巴爾幹戰爭, 使奧圖曼帝國及保加利亞倒向同盟國
於 1914 年的薩拉熱窩危機上, 沒有做足適當的措施, 如她接受奧匈的條件, 戰爭不會爆發.
英國

作為盟友, 英國沒有勸告法國及俄國暫時動員, 亦沒有利用她本身比較 "中立" 的態度進行外交斡旋
意大利

只為土地利益而戰, 沒有目標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06: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0000051KK018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