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明清都是君權高漲的朝代,因為實行「君主」集權(不只是集權中央)
明施行君主集權的原因
1. 鞏固明朝統治
使朱姓江山長治久安,於是在宋代中央集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君權。
2. 朱元璋疑忌功臣
他的學識和出身低微,得位後恐資歷難以服眾,而開國功臣中的劉基、宋濂、李善長等 人均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為了免除後患,他千方百計誅除功臣,又大興文字獄。
3. 靖難啓發
他藉「靖難之變」奪得帝位,恐臣民、藩王不服,故大力推行君主集權,鞏固本身權位。
內容
A. 行政權集中
1. 廢宰相,宰相原有職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並廢除中書省。
2. 全國設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財政)、都指揮使司(軍政)、提刑按察使司(刑法),控制地方
3. 封諸王屏藩王室
B. 監控權集中
1. 改御史台為都察院糾彈百官;六科給事糾六部官員;監察御史巡察地方吏治
2. 命錦衣衛,賦予巡察緝捕之權,開啓特務政治
C. 軍事權集中
1. 廢大都督府,設左、右、前、後、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掌軍事,以分割軍政權。使將不專兵。
D. 刑法權集中
命「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刑獄,互相牽制,又制定《大明律》
E. 其他
1. 屢興文字獄,造成冤案
2.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嚴禁外戚、宦官議政
3. 以「跪對」、「廷杖」等措施凌辱大臣
4. 肆意殺戮功臣,開國元勳如宋濂、李善長等幾無一善終
影響
1. 皇帝獨裁色彩更濃厚,形成君尊臣卑的空前局面
2. 行政機構互相牽制,由君主獨攬大權,行政效率降低。加上大臣多被殺戮,臣下離心,士氣低落,故明朝「朝無良臣,國無善政」
3. 文字獄濫興,廠衛手段狠毒,恐怖氣氛瀰漫朝野內外,造成特務政治的先例
4. 藩王擁兵自重,引起明代多次宗室相殘禍亂,如靖難之變、高煦之亂等
5. 君主集權過甚,乏人輔助,一旦遇上昏君便往往把政權委於宦官。宦官一旦掌權便殘害反對他們的朝臣,造成明代極嚴重的宦禍和黨爭
清施行君主集權的原因
1. 清兵入關,民間抗清活動此起彼復。為確保政權穩定,清積極加強集權,鎮壓漢人反抗勢力
2. 康熙即位時,朝廷大權漸為議政王大臣鰲拜操控。為免大權旁落,康熙實行君主集權
3. 三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叛亂,被平定後,清廷對地方封疆大吏多所顧忌,因而厲行君主集權
4. 雍正銳意革除政治積弊,凡事親力親為,故實行君主集權有助他獨攬大權,有效地進行統治
內容
1. 康熙即位時,國家大權操控在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輔政大臣手中。後康熙以果斷手段逮捕、禁錮鰲拜,至此輔臣專政的局面結束
2. 軍國大事由議政大臣商討,再交皇帝裁決,其後南書房的設立,使內閣更缺乏實權
3. 內廷設南書房,按皇帝旨意起草詔旨,發佈命令。自此國家重大政務不再交議政王大臣商討
4. 創密摺制度,密摺不經內閣和衙門,直接送呈皇帝,使皇帝可更快速、廣泛地瞭解民情、收集臣屬是否效中的訊息
5. 規定各旗都統直接聽命於皇帝,各旗王公無權干預旗務,以削弱八旗權力
6. 把明代的承宣布政使司改為行省,其最高長官為總督(掌軍政)和巡撫(民政),彼此牽制、監察,防地方專擅
7. 為箝制思想,鎮壓知識份子,增強君主權威而興文字獄
影響
1. 鞏固統治,呈現盛世
2. 南書房當值者或軍機大臣掌管機要,權力甚大。故各部院官員常為謀入軍機而奔走鑽營,造成奉承之風甚盛
3. 皇帝藉密摺制度對官員實行嚴密監控,全國陷入秘密政治的氣氛中。官員辦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苟且。
不是太詳實,希望你明白
2006-10-19 21:29:08 補充:
應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