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樂ge音樂特色,風格.....

2006-10-19 12:25 am
我想問下有冇人知唐朝ge音樂特色,風格係what??

回答 (2)

2006-10-22 5:20 pm
✔ 最佳答案
隋唐兩代,政權統一。特別是唐代,政治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勇於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於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誌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高峰。

唐代宮廷宴享的音樂,稱作《燕樂》。隋、唐時期的七步樂、九部樂就屬於《燕樂》。它們分別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國的民間音樂,主要有清商樂(漢族)、西涼(今甘肅)樂、高昌(今吐魯番)樂、龜茲(今庫車)樂、康國(今俄國薩馬爾漢)樂、安國(今俄國布哈拉)樂、天(今印度)樂、高麗(今朝鮮)樂等。其中龜茲樂、西涼樂更為重要。燕樂還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據白居易的《立部伎》詩,坐部伎的演奏員水平高於立部伎。



風靡一時的唐代歌舞大麯是燕樂中獨樹一幟的奇葩。它繼承了相和大麯的傳統,融會了九部樂中各族音樂的精華,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結構形式。見於《教坊錄》著錄的唐大麯曲名共有46個,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為著名的皇帝音樂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風格,為世所稱道。著名詩人白居易寫有描繪該大麯演出過程的生動詩篇《霓裳羽衣舞歌》。唐代音樂文化的繁榮還表現為有一系列音樂教育的機構,如教坊、梨園、大樂署、鼓吹署以及專門教習幼童的梨園別教園。這些機構以嚴密的考績,造就著一批才華出眾的音樂家。



文學史上堪稱一絕的唐詩在當時是可以入樂歌唱的。當時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詩為快;詩人也以自己的詩作入樂後流傳之廣來衡量自己的寫作水平。在唐代的樂隊中,琵琶是主要樂器之一。它已經與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無幾。現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還保留著唐琵琶的某些特點。受到龜茲音樂理論的影響,唐代出現了八十四調,燕樂二十八調的樂學理論。唐代曹柔還創立了減字譜的古琴記譜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2006-10-23 11:06 am
唐皇朝對音樂的重視程度達到極致,他們認為“樂者,太古聖人治情之具也。基於這一認識,唐代各個時期的當政皇帝都很重視音樂的作用。

唐代音樂表演大都集器樂、歌、舞於一體,故後世研究者基本上將其歸於“唐大曲”,研究唐代音樂基本上也是以“唐大曲”為主。大曲乃中國古代大型樂舞套曲,尤指漢魏相和歌、六朝清商樂、唐宋燕樂的大曲。它們幾乎都是兼有器樂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因此,通常所說的大曲亦即大型歌舞曲。一般認為典型的大曲可分三大段:一段乃序奏,無歌、不舞,稱“散序”;二段乃以歌為主,稱“中序”或“拍序”;三段乃歌舞並作,以舞為主,節拍急促,稱“破”。但唐大曲的結構比較龐大,有二十幾段,三十幾段甚至五十幾段的。

唐代乃大曲藝術發展之盛期。唐大曲不僅數量多,來源廣,而且藝術水準亦很高,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唐代是最文明開放的朝代,唐文化不僅傳播影響周邊民族和國家,更是傳入、吸收了更多的外來文化。唐大曲除少量前代承傳下來的清樂舊曲外,主要是當代創作了大量新聲:一是在清樂的基礎上吸收西涼、龜茲、疏勒、高昌等西域少數民族音樂和天竺、高麗等外國音樂的滋養產生的“雜用胡夷裏巷之曲”;一是各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在傳入內地後,汲取清樂的滋養和經驗形成的大曲。由於應用場合與來源不同,這些大曲可分為用於郊廟祭祀等重大典禮的雅樂大曲,用於宴饗、元旦朝會、重大節日的燕樂大曲與源於宗教的道調法曲三大類。其中,以燕樂大曲為最具代表性。燕樂大曲包括□樂大曲、清樂大曲、西涼大曲、龜茲大曲、疏勒大曲、高昌大曲、安國大曲、天竺大曲等。燕樂大曲和法曲的藝術水準最高,結構也較龐大複雜。如《破陣樂》在雅樂大曲中只有兩遍(段),而在燕樂大曲中卻有52遍之多。

據唐崔令欽《教坊記》等書記載,唐燕樂大曲的主要作品有《破陣樂》、《綠腰》、《涼州》、《伊州》、《玉樹後庭花》、《泛龍舟》等60余曲。法曲的主要作品有《霓裳羽衣曲》、《火鳳》、《傾杯樂》、《泛龍舟》等20余曲。

唐大曲為歌舞大曲,故歌與舞於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唐代音樂製作對歌唱的表演非常重視,亦就湧現了很多高水準的歌唱家。據考唐開元時吉州之永新有歌者許和子,為唐代最負盛名歌唱家。許和子家世世代代均為樂工,開元末年,其被征入宮中為內人,編於教坊“宜春院”,並改名“永新”。

唐大曲很多以詩句入樂疊唱,所以大批詩人均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大曲的歌詞創作中。唐代的舞蹈藝術,僅一個《霓裳羽衣曲》的名字便能使後世產生許多浮想,關於唐代的舞蹈不僅能在現存史料找到有關描述,而敦煌壁畫更是以其準確之形象描繪留給我們很多佐證之寶貴資料。

唐高祖孝孫定樂,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凱安》,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左籥右翟,與執纛而引者二人,皆委貌冠,黑素,絳領,廣袖,白絝,革帶,烏皮履。武舞:左幹右戚,執旌居前者二人,執鞀執鐸皆二人,金錞二,輿者四人,奏者二人,執鐃二人,執相在左,執雅在右,皆二人夾導,服平冕,余同文舞。唐之自製樂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

“聲無形而樂有器。”唐代重視樂器的製作與使用,唐代音樂使用演奏的樂器種類繁多,單在《通典》有記載可查的就有數十種之多,樂器的製作根據其材質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謂之八音。八音中的每一音又各有細分,其中,金:鐘、棧鐘、鎛、錞於、鐃、鐲、鐸、方響、銅、鈸、銅鼓;石:磬、毊;土:塤、缶;革: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荅、鼓、雞樓鼓、正鼓、節鼓、撫拍、雅;絲:琴、瑟、築、箏、琵琶、阮鹹、箜篌;木:柷敔、舂牘、拍板;匏:笙、竽;竹:簫、管、篪、七星、鑰、笛、篳篥、笳、角。八音之外還有三種,即桃皮、貝、葉。《通典》記有“一 、桃皮。東夷有卷桃皮,似篳篥也 。二 、貝。大蠡也,容可數升。並吹之以節樂。亦出南蠻。三、葉。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柚尤善。或雲卷蘆葉為之,形如笳首也。”此三樣,現在已算不得為正規樂器。但在民間表演,或個別樂章的特殊音效中偶爾還是會使用的。比如吹葉表演,現在在表現雲南風情的一些樂曲中還是會出現的。

唐大曲的奏樂隊形式多樣,使用的樂器種類範圍比較多。清樂樂隊所用樂器主要有編鐘、編磬、琴、瑟、擊琴、琵琶(阮)、箜篌、築、箏、節鼓、笙、笛、蕭、篪、塤等十五種樂器。西涼樂隊所用樂器有編鐘、編磬、彈箏、搊箏、臥箜篌、豎箜篌、琵琶(曲項)、五弦琵琶、笙、蕭(排蕭)、大篳篥、長笛(蕭)、橫笛、腰鼓、齊鼓、簷鼓、銅拔、貝等十九種樂器。龜茲樂隊所用樂器有豎箜篌、琵琶(曲項)、五弦琵琶、笙、橫笛、蕭(排蕭)、篳篥、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鈸、貝等十五種樂器。樂樂隊規模更大,所用樂器有編磬、大方響、搊箏、築、臥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大笙、小笙、大篳篥、小篳篥、大蕭、小蕭、正銅鈸、和銅鈸、長笛、短笛、尺八、楷鼓、連鼓、鞉鼓、捊鼓、貝、吹葉、毛員鼓等二十九種樂器。如演奏《承天樂》時,“舞四人,紫袍,進德冠,並銅帶。樂用玉磬一架,大方響一架,搊箏一,臥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篳篥一,小篳篥一,大簫一,小律一,正銅拔一,和銅拔一,長笛一,短笛一,楷鼓一,連鼓一,鞉鼓一,桴鼓一,工歌二。

唐代音樂以“大曲”為主,但除了“大曲”外還有曲子、散樂、雜歌曲、雜舞曲及俗講等。於此主要說一下流行比較廣,影響比較大的曲子。

南北朝後原屬清樂系統的漢族南北方民歌,與西涼、龜茲、疏勒、高昌和天竺、高麗傳入的少數民族音樂及外國音樂相互交流、融合、演化和發展。經隋唐時“新聲奇變,朝改暮易”形成一種稱為“曲子”的新民歌。曲子其歌詞有整齊的五言,六言、七言,也有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盛唐時,曲子在鄉間最為盛行,在民間踏歌及插秧的勞動中皆可聽到。踏歌是起于漢而盛于唐的一種民間集體歌舞,月下用鼓、笛等樂器伴奏,舞者口唱“曲子”,揚袖頓地而舞。唐顧況之《聽山鷓鴣》雲:“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唐劉禹錫《絕那曲》雲:“踏曲興無窮,調同詞不同”。可見《山鷓鴣》、《紇那曲》亦踏歌時之 “曲子”。曲子的形式,以單遍的只曲為主,如敦煌發現的中唐五代的《望江南》、《菩薩蠻》等。但亦有用前後兩個單遍合成的雙遍,或稱雙闋;或者用同一曲調配上多段歌詞反復歌唱;或者用幾個不同的只曲聯成一首大型套曲——大曲。後兩種形式,有的在曲前還加有引子,或在旬尾加用“和聲”(幫腔)。而踏歌所唱之“曲子”,亦可用相同曲調配上多段歌詞反復歌唱,即為“聯歌”。

曲子在流行發展中逐漸引起了一些文學家的興趣。如中唐之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都吸取曲子的表現形式,填寫過曲子的歌詞。其作品雖未必反映深刻的社會內容、且大多都是單遍的只曲,但因受到民間曲詞的啟發,故具有清新、活潑、明朗的特色。晚唐以後,由於文人陶醉于自己享樂生活的小天地裏,曲子詞在他們手中雖於文字的表現藝術上有所發展,但其感情蒼白,脂香粉氣的作品卻給當時的詞壇與後來的詞人和曲子的音樂創作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2006-10-23 17:59:24 補充:
唐大曲, 不是唐大麯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10: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8000051KK020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