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既問題

2006-10-18 8:38 pm
1.請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既遠因、近因、導火線。
請清楚說明,因為我要測驗,thx

回答 (2)

2006-10-18 8:46 pm
✔ 最佳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塞爾維亞和意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德國和奧匈帝國戰前的同盟,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意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結果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 協約國獲勝
死亡 (約數)
將士: 9百萬
平民: 7百萬
合共: 1千6百萬
詳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統計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同盟國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編輯]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準備增加到230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編輯]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係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或稱為阿爾及西勒)舉行會議,並達成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編輯]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藉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藉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裡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編輯]
歐洲火藥庫—巴爾幹

1915年時,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勢力分佈圖,圖裡同盟國標示為紅色,協約國標示為綠色,中立國標示為黃色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編輯]
波斯尼亞危機
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併了原由其託管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編輯]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 (黑山) 組成巴爾幹同盟,聯合攻打鄂圖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幹同盟與鄂圖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鄂圖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幹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佈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阿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幹同盟出現分裂。

[編輯]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鄂圖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幹戰爭裡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衝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編輯]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cis Fredinand)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
參考: me
2006-10-18 8:44 pm
第一次世界大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第一次世界大戰
{{{partof}}}之一部份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雙方的陸海空三軍作戰的情景
日期: 1914年–1918年
位置: 歐洲、 太平洋、中東、地中海與非洲
結果: 協約國獲勝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者
協約國 同盟國
指揮官
{{{commander1}}} {{{commander2}}}
兵力
{{{strength1}}} {{{strength2}}}
傷亡
>500萬士兵死亡 >300萬士兵死亡
{{{notes}}}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塞爾維亞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德國和奧匈帝國戰前的同盟,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59: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8000051KK012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