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XiaozhuanQinquan.jpg&variant=zh-hk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製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現代的康熙字典上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隸書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LishuHuashanmiao.jpg&variant=zh-hk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楷書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KaishuOuyangxun.jpg&variant=zh-hk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一般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書筆法,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可以看出。東晉時期已經成熟,唐代達到高峰。楷書分為三個時期,即晉楷、魏楷和唐楷。
楷書是在紙和墨發明之後,因為書寫比用漆在木簡上書寫更流利,所以逐漸演變成更適合新工具的書寫方式,簡省了隸書由於漆濃稠而必須加上的波磔,字形也改成正方形,不必像隸書因為寫在木簡上,為儉省字間隔空間寫成扁形。由於這種字體可以作為「楷模」,故稱為楷體,成為直到現在漢字書寫的標準字體。直到印刷術出現後才出現了宋體。
楷體書法最為著名的是:
歐體
顏體
柳體
趙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