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和荷花的分別……

2006-10-18 8:43 am
蓮花和荷花有什麼分別?
有一位研究植物的學者說,蓮花和荷花是有分別的,可是又賣關子。
究竟蓮花和荷花有什麼分別呢?
不要說是寫法或字不同,我要的是在植物學上的不同。

回答 (2)

2013-12-15 11:25 am
台灣首家合法娛樂城開幕囉!

體育博彩、真人對戰、現場遊戲、彩球

投注高賠率,歡迎您來體驗!

官方網站 aa777.net
2006-10-18 8:49 am
蓮花?荷花?睡蓮?賞蓮花,光是這些花的稱呼,就讓很多游客搞不清楚其中的差別,事實上,蓮花就是荷花,而睡蓮則是與荷花不同品種植物,兩者可是有很大的差別。



蓮花又稱作荷花,是大家熟悉的水生花卉,原產印度熱帶地區。而睡蓮原產地則在中國、印度、埃及、墨西哥、南非、美國等地區。

兩者都屬睡蓮科植物,最容易識別的方法是蓮花的葉片表面有絨毛,且成葉會挺出水面,葉片為盾形、沒有缺口;睡蓮的葉片表面油油亮亮,成葉不會挺出水面,而是漂在水面上,葉片為橢圓形,而且V字缺口。

花朵的部分,蓮花的花朵較大,花瓣基部寬廣,圖案有白、紅、粉紅,集中在清晨開花;睡蓮一般的花型比蓮花來得小(大王蓮例外),花瓣長狹,圖案有白、黃、紫、粉紅、紅、紫紅、藍,圖案多,在清晨或夜晚開花。

蓮花一身都是寶,從花、莖、蓮子、蓮蓬、蓮藕(地下莖)都可拿來食用,不過蓮花的花期只限於夏天;睡蓮只利用它的花朵,來制作睡蓮花茶、香水,而且一年四季都開花。

蓮花在佛教與印度教中,象征神聖與不滅,這些宗教的神明傳說故事中都會出現蓮花來陪襯,例如釋迦牟尼佛出生時就會走路,而且步步腳下生蓮花。中國人栽培蓮花也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蓮在古代的稱呼更多,在「詩經」中將蓮花稱作水芙蓉、水芝、澤芝、水華、水環;東漢時,佛教東傳中國,蓮也被中國人視為吉祥花卉,不但廣為栽種,而且還采食蓮子、蓮蓬、蓮藕。至於將蓮稱作「荷」,則是古中國人稱蓮的綠莖為荷,后來,蓮與荷兩者混為一談,才索性通用。



首先,孤以為這個提問就是有錯誤的。正确的問題應該是“荷花與睡蓮”的區別。中國北方一直稱蓮為荷,在人印象中,蓮花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蓮花。睡蓮文雅的古稱是“芙蓉”,臨沂的土語稱作“芙蕖”。多是栽種在深盆里,置放于淺水。

我听承包池塘的老李說漁戶是不種荷花的,因為荷莖多刺,容易擦傷魚苗。而芙蕖莖杆光滑,倒不是令老李頭痛的事。据孤在塘畔的直觀認識,荷葉亭亭如蓋,遠高出水面,多開白花。而睡蓮的葉子較小近圓葉,貼浮在水面上,紅花也貼水盛開。周美成詞云:“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据此得出結論,要麼是個很雜交品種,要麼是周同學在想當然耳。

就植物學上的科別而言,蓮是宿根性水生植物,有專供欣賞用的花蓮,也有專供采蓮子用的子蓮。大致可分為二大類:睡蓮及荷蓮。

睡蓮與蓮花同為睡蓮科睡蓮屬,但為不同種的多年水生草本植物。睡蓮又可分為子時蓮及午時蓮二類。子時蓮通常在夜間開花,白天閉合;;午時蓮通常在白天開花,夜間閉合·常見午時蓮品種約有菩薩蓮、觀音蓮、子母蓮、香水蓮約有50 種之多。



蓮花:最早出現于東漢,跟佛教文化有關。因為蓮花在佛教中是一種聖洁物。因為佛教在我國雖几起几落,卻也久盛不衰,影響到社會各階級、階層,深入到文化意識的各個領域,因此,蓮花紋在瓷器、陶器紋飾中經久不斷。 東漢;用高溫釉畫成單個蓮瓣。 酉晉后期出現蓮瓣紋,一件器有几個蓮瓣。六朝時期蓮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為刻花。 唐代的蓮瓣也還比較肥胖,排列比前朝緊密些,多為刻花。 北宋的蓮瓣紋,蓮瓣稍瘦,排列緊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蓮瓣細長、排列緊密,形似菊花。 元代:蓮瓣肥大,蓮瓣與蓮瓣間有空隙,瓣中繪有雜寶,"有些不可名狀。瓣中繪雜寶之風格,明、清尤甚,至今不滅。 明代:早、中期的蓮瓣較寬大,排列漸緊,瓣與瓣間空隙漸小,以至于無,蓮瓣完全聯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蓮瓣逐步變形,即所謂异化,圖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嚴格的宗教神聖意義了。 元、明、清的蓮瓣以繪畫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



「蓮花」就是「荷花」,為同物異名。坊間常將「睡蓮」稱為「蓮花」,其實這是不對的。蓮花為蓮科(Nelumbonaceae)植物,睡蓮為睡蓮科(Nymphaeaceae)植物,早期文獻中多將蓮併入睡蓮科中,認為兩者親緣很近,但新近的看法認為兩者毫無親緣關係,而且親緣關係甚遠。



「蓮」與「荷」

「江南可採蓮,蓮葉荷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讀到這首家喻戶曉的民歌之際,不禁為炎炎夏日帶來一股清涼襲人,無憂自在的感覺,其實我們在台南白河、官田及台北植物園的蓮池間,也不難看見類似的景緻。即使是生活在台灣的現代人們,對於荷花也並不陌生,然而在許多場合中,我多次被問及:「蓮花和荷花有何不同?」這樣的問題,筆者也只能回答:「蓮花」和「荷花」指的都是同一種植物,在「臺灣植物誌」所用的中文命名則標為「蓮(荷、荷花)」。然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徬徨於「荷」與「蓮」的名稱定位,或將睡蓮喚作「蓮花」,像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本文的撰作,便著意於釐清這些問題,期望讓「蓮」「荷」之辨,不再成為植物愛好者的困擾。

荷花的學名為Nelumbo nucifera Gaertn.,屬於蓮科(Nelumbonaceae)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泥土中橫走的地下莖,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蓮藕,地下莖的形態有兩種:生長前期的地下莖較為纖細,生長後期的地下莖則變成儲存粗大的形態。葉盾形,葉柄位於葉片的中央。葉在生長初期是漂浮在水面上,成熟期則挺出水面生長。粉紅色的花瓣是最常見的,其它還有紅、白等顏色。花朵中央倒圓錐形的部位是花托,一般稱為蓮篷。蓮子是果實和種子的總稱,植物學上稱為小堅果(nutlet),呈橢圓形,位於花托上凹入的地方。蓮子去殼之後即種子,種皮較薄,帶棕色,我們所吃的「蓮子」是已經除去種皮和胚的「子葉」,顏色呈白色,這是荷花大致的形態特徵。



荷花自古就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例如:荷華、蓮花、荷、芙渠(蕖)、芙蓉等,在我國的文獻中很早就有記載,例如:《詩經•鄭風》:「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意思是說在潮濕的水裡生長了荷花這種植物。《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蕑。」「彼澤之陂,有蒲菡萏。」這三段句子都指出堤岸邊的水澤中,生長了一些植物,從文句中看起來有四種植物,其實只有兩種,句中的「荷」、「蕑」、「菡萏」指的也都是「荷花」這種植物。



然而古人的「荷」與「蓮」則是指其不同的部位,東漢鄭玄的《毛詩鄭箋》:「芙蕖之莖曰荷。」意思是說芙蕖的莖稱作荷,明朝毛晉注解的《陸氏詩疏廣要》:「荷以何(ㄏㄜˋ)物為義,故通于負荷之字。」認為荷有負荷的意思,可以把葉支撐起來。明朝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也有相同的看法:「爾雅以荷為根名,韓氏以荷為葉名,陸璣以荷為莖名,按莖乃負葉者也,有負荷之義,當從陸說。」古人在這裡並沒有把莖和葉柄分清楚,這裡所稱的莖應該是荷花的葉柄才對。不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則有不同的見解:「荷,扶渠葉。」他認為荷是指荷花的葉子,使得荷所指的部位出現了第二種說法。



對於「蓮」的說法則相當一致,都是指它的「果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蓮篷(花托)這個部位,例如:《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意思是說荷花就是芙渠,它的莖稱作「茄」,葉稱作「蕸」,根稱作「蔤」,花稱作「菡萏」,果實稱作「蓮」,根稱作「藕」,種子稱作「的」,種子的中心稱作「薏」。這裡的蔤和藕都是指根部,其實應是地下莖,而蔤是地下莖生長的前期,較為纖細;藕則為地下莖生長的後期,在蔤的前端明顯膨大變粗的部位。三國時代吳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也說:「荷,芙蕖;江東呼荷,其莖茄,其葉蕸,其花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蕖,其實蓮。」陸璣和《爾雅》所稱的蓮都是指荷花的果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陸璣把荷花的花苞叫作「菡萏」,盛開的稱作「芙蕖」,也指出江東地區(即長江下游一帶)把芙蕖稱作荷,晉代郭璞注解的《爾雅》也說:「荷,芙渠,別名芙蓉,江東呼荷。」宋朝邢昺的《爾雅》注疏則說:「芙渠總名也,別名芙蓉,江東呼荷,菡萏蓮華也,的蓮實也。今江東人呼荷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為荷,蜀人以藕為茄,………此皆名相錯,習俗傳誤,失其正體者也。」



綜合以上古籍所載的訊息,我們得知:荷和蓮最早是分別指稱植物的不同部位,不過日久之後,便形混淆了,現在以「荷」跟「蓮」稱呼整個植株,已成現代約定俗成的習慣了。



總之:人類欣賞荷花、利用荷花、甚至栽植荷花,在歷史上行之久遠,且隨著當時人們的生活與荷花密切程度的不同,而在命名上有繁簡的差別。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荷花有充分的利用,從葉、葉柄、地下莖(蓮藕)、蓮篷、花、種子甚至雄蕊的花絲等每一個部位,有些可以食用、有些用於醫藥、包裝或是做為觀賞等之用,顯示出荷花各個部位的實用性,因此命名頗細密。



談到荷花,我們自然會聯想起文學及繪畫上的荷。正因為「取物比德」的文學傳統下,荷花「中空外直,不蔓不枝」、「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形態特性,也使其成為中國文人首愛的花卉。劉宋山水詩人謝靈運便說到「雖備物之偕美,獨扶渠之花鮮」及宋代理學大家周敦頤《愛蓮說》所云便是最有名的例子。



末了,談蓮說荷之後,建議大家何不趁著褥暑炎夏,臨池賞荷,或來一盅清涼的蓮藕湯或蓮子羹,以解燠熱,相信您會有個浪漫養生又有深度的夏日。




收錄日期: 2021-04-11 21:48: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8000051KK00157&p=%E8%8D%B7%E8%93%AE%E8%8A%B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