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主祂為你受苦難
2.主祂榮耀進聖城
3.古舊十架釋放罪
4.基督受死拯救我
5.靠主得勝再得勝
太21:1-11、27:11-54
主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受苦難的一週行程,於四本福音書分別都以極廣的篇幅記載:馬太福音用1/4,馬可福音用1/3,路加福音用1/4,約翰福音則整整用了1/2的篇幅來記載。下個主日是「復活節」,而今天是傳統上的「棕樹主日」,就是耶穌最後一週的開始-祂被群眾擁戴為王騎驢進耶路撒冷。「復活節」前一個主日,就是「棕樹主日」的今天,讓我們用心默想主耶穌從橄欖山的伯法其,到進入耶路撒冷城之間所發生的事。橄欖山高約811公尺,乃是主耶穌升天,也是祂將來要再降臨的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東邊,中間有汲淪溪相隔,離耶路撒冷城很近。相傳1867年考古學家曾於伯法其發現十字軍東征時的遺物,其中一個是主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城的畫像。
關於「大齋節期」又名「四旬節」,期間從「主顯節」後,直到「棕樹主日」為止。而「大齋節期」乃是基督徒培養生命的更新,為要迎接將要來臨節期的一段預備期。其間可以默想、研讀有關耶穌出生到受難之經文;然而一般教會沒有刻意舉行大齋期。「大齋節期」本是慕道者預備接受洗禮而開始。尼亞亞會議(325年)為紀念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天才決定為四十天(四旬節)。這段期間過後是禮拜日也就是復活節,當然就不禁食。關於「棕樹主日」又名「灰日」或「受難主日」參考太21:8-11,約12:11,8-19,太11:12-13,為「大齋節期」的第五個主日後的主日。「棕樹主日」仍為主耶穌基督之主權的揭示,也是祂正要直接面對受難的行動,正是「受難週」的出發日。
「受難週」又稱「聖週」,意義在於記念主耶穌基督祂為了救贖人類的緣故,祂甘心樂意、默默替我們承受一切嚴厲刑罰與苦難。所以,在「受難週」的崇拜都是較嚴肅的,大致主題都會圍繞著主耶穌基督祂的受難、受死與從死裡復活。那「四旬節」是從撒灰日開始,在四旬節期間,結婚典禮與其他慶祝事件或遊玩旅行都被禁止。
聖經依據:
舊約:利23:40;詩118:25-26;亞9:9
新約:太21:1-11;可11:1-11;路19:29-44;約12:12-19
神學解釋: 和平君王、迎接王者、耶穌的心願(愛與幫助)強調個人有限、體會人的弱點、 認同 世人痛苦
象徵:
1.灰燼代表罪、悔改的記號
2.棕樹節的象徵是棕櫚樹,意義為「榮耀、頌讚」
3.看得見的環境宜簡單與樸素
4.紫色是傳統的顏色,有悔改的意思,灰燼星期三可用深土色佈置
5.身上的布料越粗越好但不是破爛,音樂要嚴肅、傷悲、悔改
6.多給予聚會者對經文安靜思考的時間,撒灰日可讓每個人燒棕櫚葉或撒灰燼
「大齋節期」經文:
第一主日:創2:15-17;3:1-7;羅5:12-19;太4:1-11;可1:12-13;路4:1-13
第二主日:創17:1-19;詩22:23-31;太20:17-19;可8:31-38路18:31-33
第三主日:詩63:1-8;賽55:1-9;路13:1-9;林前10:1-13
第四主日:撒上16:1-13;詩23篇;約9:1-41;弗5:8-14
第五主日:詩126篇;耶31:31-34;約12:1-8;來5:5-10
「受難週」聖經記載主耶穌基督的行程:
第一日為「棕樹主日」:主耶穌進入聖城,深受民眾歡迎。(可11:1-11)
第二日禮拜一:主耶穌顯露期威嚴,潔淨聖殿。(可11:15-17)
第三日禮拜二:主耶穌與惡勢力為敵,正面的衝突。(可12:1-44)
第四日禮拜三:主耶穌靜默的一天,由聖城退到伯大尼家中。(可14:3-9)
第五日禮拜四:主耶穌與門徒親密團契,夜晚在客西馬尼園被捕。這日晚上可以
舉行愛筵,記念主耶穌設立聖餐。(太26:17-50)
第六日禮拜五: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太27:45-50)
第七日禮拜六:主耶穌身體被安放在墳墓中。(太27:57-60)
反省與回應:
1.我跟棕樹主日的群眾有分別嗎?若有,分別在那裡?
2.你是否覺察自己在信仰上學習,受到自己的價值觀影響著?
3.信主前後,我的價值觀有改變嗎?若有,那是什麼?
4.在你的屬靈生命中,可曾認知信仰即生活,當如何透過生活見證所信的?
5.主耶穌以受辱、受苦來向罪惡誇勝,這是你的心志嗎?
其間禮拜重點在閱讀聖經、默想、祈禱、團契,象徵肢體相互關懷。牧師請禮拜靜默站立,在那人前劃十字說:「記得你是塵土造的,將來還要歸回塵土,靈要回到創造主那裡」;或說:「當靠主悔改,並要堅信福音,經常記蒙召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