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10fun

2006-10-18 2:25 am
孔子思想

(仁. 正名) 同埋 (德政) 係咩呀

回答 (3)

2006-10-18 2:28 am
✔ 最佳答案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他主張要人注意自己的修養,約束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樣,天下就會太平,而孔子最重視的是一個「仁」字。「仁」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標準。

  孔子認為要人人愛人人,這樣就不會有爭端。而這也就是曾子說過的「忠恕」之道。「忠」就是做人要盡本分、做事要盡力的意思。而「恕」就是要放寬心胸、寬恕別人,不要斤斤計較。而這實行兩個字就是做到仁的方式:對父母要盡孝、對兄長要敬重、對友人要盡信、對國家要盡忠,同時對於人的過錯要予以寬恕,要是人人都做得到「仁」,那麼就不會再造成像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了。而且孔子也主張不要太重視物質上的享受,求學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論語都是在說要孝敬尊長、對社會上的人施以愛心,以及求學的道理。像論語中有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都是在說要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寬恕別人,同時要利用多餘的心力去求學,如果能做到這樣,就算他從來沒上過學,孔子也會當他是個通達事理,而且有學問的人。

  論語又有一句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就是要人不要太過要求物質上的享受,只要能夠為人正直、用心求學就好了。孔子對於能用心求學且端正自己行為的人非常敬佩。同時他也認為,一個人一定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說要以別人為借鏡,常常反省自己。

  論語除了教我們如何做人,實踐仁道,也告訴我們孔子對學習的重視,還有什麼是君子,以及君子應有的風範。像「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之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及「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些話,都是這個意思,第一句就是學了要常常複習,而且不要因為別人以為自己沒有知識而生氣。孔子也告訴我們,君子雖然沒什麼好爭鬥的,但是他們比賽的時候,一定要盡了禮數,然後贏的人請輸的人喝酒,孔子說這就是君子的比賽。

  孔子的學說是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基石,每當改朝換代、天下混亂時,儒家學說就是平定天下最好的參考。儒家學說不僅在國內有著一定的地位。在國外也發生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在現在世局動亂、人欲橫流之際,實為救世的寶典,而孔子不但是中國人的「萬世師表」,到最後也將成為全世界人的「萬世師表」。
2006-10-18 2:38 am
孔子自稱自己是最好學的
孔子是懂得謙虛的人,但是唯有好學這件事情他可是一點兒也不謙虛的。他說: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孔子博學是眾人皆知,人或以為他是天生聰慧而得的學問,孔子卻要強調說這是他後天努力得來的。孔子自謂好學精神是別人不及的,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學卻是後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願意學習就可以學習的,就學習的精神而言,孔子就不謙虛了,這其實也是孔子對後人的策勉,天生智慧本能大家或許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精神卻是人人可為,孔子就以這樣的不謙虛來激勵世人,他並不是天縱英明,而是努力學習得來的成就。又見: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並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樂,因為在學習中的快樂是任何人間名利權勢所不可替代的,學習就是提升智慧能力,智慧能力就是生命的本身,而這件事情是人人可為的,同時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不學而能的,如果不是一個捷敏求知的態度,是不可能擁有豐富的知識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也自己說他之所以知道許多的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那都是後天勤奮的結果的。又見: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子罕)
人家誇獎孔子什麼都會,簡直無法僅用幾種優點來稱讚他,孔子聽了很高興,也不好自誇自己在道德文章上的境界,但是至少在一般的生活技能上如射箭、駕車的事情孔子是可以說自己還算專精的,這就是說所學習的東西一定要精通,但是人的一生卻可以不斷地精通各種知能,一生都活在學習新的技能中的日子是令人愉快的,任何時候需要任何知能時自己就都能應付了。又見: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子罕)
人家誇獎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為孔子是老天爺對他特別厚愛,才讓他既如此有智慧又具有眾多的藝能。孔子卻自謙地說,自己是因為討生活的需要,所以才用心學習各種職場知能,但是又因為自己還有更重大的志向,所以也不會就耽樂於某種特定的謀生技能中,而不再追求學習其它的知識能力,因此會了一樣再學一樣,所以知能眾多。
看了孔子對自己學習精神的滿意心情,豈不引發心嚮往之而樂於學習的情緒呢
三、孔子稱讚顏回的好學精神
孔子一生教育子弟無數,在他的學生中最為孔子稱道的就是顏回,顏回為什麼值得孔子讚許呢?實在就是好學而已。參見其言: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
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在為人處世的意境上,為人處世則是一個日常生活態度的把持的問題,儒者是要在社會上做事的,做事就會有過失,有過失就承擔下來改過即是,並不需要掩飾過錯甚至推委於他人,能夠在生活上展現承擔的精神,就是真正懂得學做人的人,這樣的品德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顏回做得到,所以孔子讚其好學,所以對孔子而言真正的好學就是在生活中展現德性一事而已。又言: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罕)
孔子說,只有顏回對於我所說的道理是真當一回事地認真實踐,勤奮不已,從不間斷。也就是說,對於為人處世的智慧之學習就是要實踐,實踐才是學習到了家,否則只是空話。又言: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
顏回的進德修業的動能是時時無止境的,這就表示顏回的德性純熟,日常生活中一切進退周旋都應對有方,孔子找不出他的缺失之處,故「未見其止也」。可惜顏回早死,故而孔子極為傷心哀嘆。又言: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
在好學的顏回去世之後,孔子就從來不讚許其他任何弟子是好學的人了。可見好學的標準是很嚴格的,其中真正的意義就在德性的純熟不偏失。
終身學習就是智慧之學,學了就是要做,做就是時刻不止息的做,進德修業是沒有一息可停的,亦即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以有德性上的虧損的,這就是顏回之所以受到孔子肯定的原因,今日之學者就是應該學習這樣的精神。
四、學習的目的在成德以為服務社會
孔子好學,顏回是最好的學生,但是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不論是學知識、學能力、還是學智慧,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為社會服務。參見其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孔子說,平日教導子弟學習的目標就在為人處世,在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在完成與人約定之事業,在為社會做著照顧百姓的事業,在時時以仁德的胸懷關愛週遭,然後,行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古往今來人類文明中各種文化知識與能力,也就是禮樂教化治國平天下的知能,從而有機會則能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這就是教育的目標以及生命的意義。又見:
「子曰:君子食無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要論好學,就是要在做事中提升德性,為人服務。儒家的價值信念就是要為社會服務,因此有能力的人不是把力氣放在自己的生活舒適的滿足上,而是把力氣放在作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上面。謹慎與人應對進退,創造良好的社會互動氣氛,使得事業易成。對於有德性者要樂於親近,以他們的典範做為規正自己的標準,這才是好學的人。總之,好學就是要把服務的精神貫徹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踐履,學習就是為了服務,有能力就要為社會做事,終身學習就是終身做事,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一生都有了生命的意義了。又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孔子自述年輕時就立志向學,學習立身處世的道理之後就要在社會中扮演角色,從而逐步提升人生意境,在一定的齒德之後就要作為他人的典範,將自己明白的道理教導出來,不僅對己有用,還要指導他人,並且始終謹守在德性的標準上,從而達到任運自由的境界。對於社會的現象的實際固然不能一朝改之,但是對於自己的生命意義、與言語進退至少能做到心安理得。這是孔子自述一生成長的階段,也是我們當代人可以時時拿來作為齒德徒增的檢驗標準。又見: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之後就是要將其適切地運用出來,運用之際即要與人互動,與人互動之際即要對我們的知識技能的使用是能照顧到眾人的整體利益,這就需要適切的禮節的節制,唯有使用知能時能顧及他人的利益,這樣的使用才能有效,也才能讓自己對知能有信心,而不會變成以知能傷害社會的結果。這就是「博學於文」培養能力的意義。又見: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靈公)
有所學者即有所承擔者,能承擔才是君子,君子的價值不是表現在有多少知識、多少技能上的聰慧炫燿之間,而是在社會週遭有所需求時能當下承擔,所以能學時要及時而學,有事時要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承擔,不思有所承擔只知炫燿才能則是不知學之要義,這種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又見:
「子曰:君子不器。」(為政)
學習就是要學作君子,作君子就是要服務社會並做為他人行事的典範,不論是專業技能的學習,或是為人處世的道理的學習,都是學會了以後對社會有用,對社會有用的道理與作為是多方面的,君子並不將自己限定在某一種技能中,只要有所需要的能力就應該學習,更重要的是,君子要懂得做管理者及溝通者,而不是要拳守某一種技能,別人能夠做得更好的時候就要讓別人來做,自己則應該要再去學習別人還不知道、還不能做的知識能力,所以君子為了社會整體的利益,是不會把自己侷限在某一種特殊技能中終身不再學習的。又見: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
孔子的知能固然多於眾人,特別是關於社會服務、公眾事務、為人處世的道理諸事,但是這些都不是彼此不相關的,反而是都有著共同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對整體社會的關懷,對周遭人群的責任感,「一以貫之」之道即是仁愛的胸懷,唯有仁愛的胸懷才能統馭眾多的價值知識。
既然學習的目的在為社會服務,那麼學習也就成了知識份子的責任,那麼終身學習也就是為了終身服務。
2006-10-18 2:28 am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是孔子最高的政治思想,德指仁義,禮指一切統治階級規定的秩序。 ... 然孔子基於對周、殷成敗與周初政治經驗的認識,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誤將文、武、周公行仁政、行德政的根本原因,歸之於他們個人的人性。 ...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45: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7000051KK027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