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吴什么时候有的

2006-10-18 1:36 am
我要问 姓吴是什么时候有的? 为什么取吴为姓,
自古以来有多位皇帝姓吴 ,吴姓是不是在厉史 高贵的 姓氏。。。???

回答 (3)

2006-10-18 1:42 am
✔ 最佳答案
吳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來源
歷史上的吳姓起源於周朝太王古公亶父的兒子泰伯、仲雍的後代。據記載,泰伯兄弟本有王位繼承權,可是他們發現父親特別喜歡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便自動的把君主繼承權交給季歷。自己則斷髮紋身,逃到東吳去,自號「句吳」和「攻吳」。當地的人都很敬慕他們的德行,紛紛前來投靠。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他們建立了吳國,定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後來吳被月滅,吳國宗室的後人就以國為姓。

歷史名人

吳三桂,明朝將領,降清後被封為三藩之一的平西王
吳承恩,明代章回小說名著《西遊記》作者
吳起,戰國時代名將
吳廣,秦末起義軍領袖,建立張楚
吳權,越南吳朝君主

其他名人

吳健雄,物理學家
吳啟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吳儀,中華人民共和國副總理
吳邦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長
吳光正,香港企業家,九龍倉集團及會德豐集團主席
吳清輝,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吳亮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區人大代表
吳靄儀,香港大律師,香港立法會議員
吳國昌,澳門立法會議員
吳宇森,香港著名導演
吳君如,香港藝人
吳鎮宇,香港藝人
吳日言,香港藝人
2006-10-18 1:50 am
由來:
吳」姓起源可追溯到周朝,當時周太王的第三個兒子名叫「季歷」,其人甚有才能,話說季歷的兒子「姬昌」在出生時有異象出現,於是周太王就計劃將帝位先傳給季歷,再傳姬昌。這時周太王的大兒子「太伯」與次子「仲雍」得悉父皇的心意,就決定讓賢,於是兩人便一起南下荊蠻,他們被當地的人民推舉為君主,稱為「句吳」。
後來世代繁衍,建立「吳國」,吳國後被秦國吞併,其子孫仍以先國的名字為姓,稱為吳姓。另一個起源則指,在舜時有部族被賜封在「虞」地,而「虞」、「吳」兩音近似,故有吳姓。
-------------------------------------------------------------------------------------------------------------------------------

百家姓-----吳氏的起源

歷史來源   「吳」源出有三。
一 ;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於梅里 (江蘇無錫) 號稱勾吳,武王滅商後太伯的三世孫周章為諸侯。至前473年為越王勾踐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

二 ; 古公之子虞仲的後裔,虞通吳故為姓。

三 ; 齊魯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吳季禮之後。

吳氏源於姬姓吳國,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於戰國初期,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讓賢故事。  

周部落(姬姓)的首領古公亶父 即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小兒子季歷賢仁而有才幹,娶賢惠的太任為妻,生下個兒子叫姬昌,倍受古公寵愛。古公把周部落的興旺發達寄希望於姬昌。  

大兒太伯、二兒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再傳位給姬昌,於是就自動讓賢,趁古公有病的時候,以給父親採藥為借口,遠奔到東南沿海一帶的吳越地區,不再返回陝西,並在那裏斷髮紋身,顯得無法任用,以此來迴避季歷。  

當時江南還很落後,由於太伯、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當地土著擁立太伯為領袖,建立姬姓吳國,稱為句吳也作"勾吳"。太伯無子,死後由弟仲雍繼承君位,並世代相傳。  

與江南吳國逐漸興起的同時,居住在陝西岐山一帶的周部落發生了重大變化。古公傳位給季歷,季歷傳位給姬昌(即周文王)。姬昌死後,其子姬發(即周武王)繼承他的遺志,聯合諸侯,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初,姬發尋求太伯、仲雍的後代,當時仲雍的曾孫周章已是吳君,因而封周章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另將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舊址處,並把他們正式列為諸侯。  

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包括如今江蘇、上海大部份和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到春秋後期開始強盛。  

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國;傳到其子夫差,又戰勝越國,迫使越王勾踐屈服求和,並北上與晉爭霸。  

後來由於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機,吳國反而被越王勾踐打敗,於公元前473年亡國,吳王夫差悔之莫及,自殺身亡。吳國王族子孫避難四散,為不忘故國,以原國名為姓
氏,就是吳氏。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新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在此發展繁衍,後分為鄱陽吳氏、浮梁吳氏、余干吳氏、樂平吳氏、安仁吳氏、進賢吳氏等支派;夫差的家室有一部份陷居於江浙一帶,一部份逃難至安徽歙縣,後又分衍出一些分支;還有一部份逃至今山東、河南一帶安家落戶。  

吳氏遷居台灣是從1291年開始的,那一年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奉命率領6000人乘船出使台灣,成為吳氏入台第一人。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到澎湖、台北等地謀生創業。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東渡日本,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  
差不多與此同時,吳氏還有大批人南遷到越南。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個姓,按人口數排列,吳姓列為第六大姓。  

吳氏入朝鮮的歷史也很悠久,發展至今,吳氏在朝鮮的143個姓氏中是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  大約自明代開始,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很多吳氏族人移民南洋。近代又有不少旅居歐美,他們大都聚族而居。  

吳氏在當今中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中名列第10位,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同時,在苗、滿、蒙古、鄂倫春、錫伯、回、哈尼、侗、壯、白等少數民族中也佔有一定數量。
(http://www.epochtimes.com)
--------------------------------------------------------------------------------------------------------------------------------

姓氏的等級
姓氏本來沒有尊貴卑賤之分。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根據姓氏劃分等級的情況。這就是門第觀念。門第觀念形成於東漢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這種制度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現象,形成了嚴格的姓氏等級制度。後來雖然沒有如此嚴格,但是這種看重門第的觀念卻一直保存了下來。直到近代這種觀念才被打破。現在列舉很多人的姓名時,只按照姓氏筆劃或者姓氏的拼音順序排列,體現了平等的原則。
參考: YHAOO KNOWLEDGE
2006-10-18 1:49 am
一、姓氏源流

吴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姓的发源地在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始祖是周太王长子太伯。吴国周初是太伯的封地,传到19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境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同时,吴姓开始向齐、鲁之间(今属山东省)迅速迁徙繁衍,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秦汉乃至魏晋隋唐,吴姓族人在南北方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魏晋以后,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吴氏族人在北方繁衍减缓,在南方繁衍发展迅速。吴氏发源于江南,成长于江南,历史上吴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三、历史名人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山东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
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
建立张楚政权。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河南禹县,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
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
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昌龄: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山西大同人。

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江苏淮安县人。以著有《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南海(今广州)人。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浙江安吉人。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雄浑
苍老,独当一派 。


收錄日期: 2021-04-29 17:59: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7000051KK024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