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點解呀??

2006-10-18 12:45 am
呢個成語點解牙,,反義詞係咩牙~出處係咩呀!!

要詳細d~

回答 (7)

2006-10-18 12:49 am
✔ 最佳答案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樑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樑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樑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樑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樑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或開始某種惡劣風氣的人。
2006-10-18 4:09 am
【始作俑者】
shǐ zuò yǒng zhě
N. creator of a bad precedent; originator (usually of a bad practice, etc.)
語出《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個製造人形木偶用來殉葬的人。
比喻首開惡例的人。「俑」粵音讀為:jung2 。
參考: 《漢語快手》
2006-10-18 1:14 am
始作俑者
注釋:比喻首創惡例或率先作惡的人。
類語: 「罪魁禍首」。
成語出處: 孟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孟子所說的"俑"是指用活人來做倍葬品,意思是發明用俑(活人俑)陪葬者,絶子絶孫!

俑,是古代用來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質做成人的形象。
奴隸制時代,流行以活人殉葬。後來,社會進步了,便改用人的代替物,於是,出現了俑。以俑殉葬是用人殉葬的進化。孔子認為,孝道是為人的根本。對死去的親人作出精神的和物質的奉獻,不是為了讓死者像活人一樣去受用,而是作為一種禮儀。
好似冇反義詞>
2006-10-18 12:58 am
始作俑者 注釋: 最初作惡的人。
成語出處: 孟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2006-10-18 12:56 am
◣釋義◥
俑,古代用來殉葬的人偶。「始作俑者」指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孔子認為雖然用假人陪葬,在意念上實在仍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後用「始作俑者」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典故說明◥
「始作俑者」的「俑」,指的是古代用來殉葬的人偶。「始作俑者」則是指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在殷周時期,貴族或有身分地位的人,死後往往會以活人陪葬,例如春秋時的秦武公,死時陪葬者多達六十餘人,秦穆公死時陪葬者更多達百餘人。後來,以活人殉葬的風俗逐漸被廢除,改以木製或土製人偶取而代之,即所謂的「俑葬」。孔子對於這樣的習俗極為厭惡,他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其實與用真人陪葬沒有差別,都是非常殘忍的,所以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指責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來孟子向梁惠王談為政之道時曾引用孔子的這句話,他說:「大王您自己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人民卻面有飢色,餓倒路旁,這跟帶領野獸吃人有何不同?野獸相食,人民尚且覺得厭惡,為民父母者卻率獸食人,這樣如何為民父母呢?對於以俑陪葬這樣的行為,孔子都因俑太過於像人而加以嚴厲指責,更何況您是真讓人民活活餓死啊!」在此,「始作俑者」仍是指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後來「始作俑者 」則被用來比喻首創惡例的人。如清人張潮《虞初新志.卷一.姜貞毅先生傳》引魏禧語:「北鎮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意思是說,「廷杖」、「立枷」這樣的刑罰,即使是秦代都沒有,發明這種殘忍刑罰的人,真是罪大惡極啊!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使用類別

用在「禍源惡首」的表述上。



例  句

01

都是你這個始作俑者,害大家都受到牽連。



02

為收到殺雞儆猴的效果,老師處罰犯規的始作俑者。



03

既然你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後果如何收拾,自然由你來承擔。



04

事到如今,再去追究誰是始作俑者已無太大意義,當務之急是找出解決的方法。



05

在這片河川地,傾倒垃圾的始作俑者,實在可惡,如今垃圾推積如山,不知該如何處理。
始作俑者
注釋: 最初作惡的人。
成語出處: 孟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孟子所說的"俑"是指用活人來做倍葬品,意思是發明用俑(活人俑)陪葬者,絶子絶孫!

俑,是古代用來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質做成人的形象。
奴隸制時代,流行以活人殉葬。後來,社會進步了,便改用人的代替物,於是,出現了俑。以俑殉葬是用人殉葬的進化。孔子認為,孝道是為人的根本。對死去的親人作出精神的和物質的奉獻,不是為了讓死者像活人一樣去受用,而是作為一種禮儀。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樑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樑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樑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樑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樑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或開始某種惡劣風氣的人。
2006-10-18 12:53 am
「始作俑者」的「俑」,指的是古代用來殉葬的人偶。「始作俑者」則是指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在殷周時期,貴族或有身分地位的人,死後往往會以活人陪葬,例如春秋時的秦武公,死時陪葬者多達六十餘人,秦穆公死時陪葬者更多達百餘人。後來,以活人殉葬的風俗逐漸被廢除,改以木製或土製人偶取而代之,即所謂的「俑葬」。孔子對於這樣的習俗極為厭惡,他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其實與用真人陪葬沒有差別,都是非常殘忍的,所以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指責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來孟子向梁惠王談為政之道時曾引用孔子的這句話,他說:「大王您自己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人民卻面有飢色,餓倒路旁,這跟帶領野獸吃人有何不同?野獸相食,人民尚且覺得厭惡,為民父母者卻率獸食人,這樣如何為民父母呢?對於以俑陪葬這樣的行為,孔子都因俑太過於像人而加以嚴厲指責,更何況您是真讓人民活活餓死啊!」在此,「始作俑者」仍是指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後來「始作俑者 」則被用來比喻首創惡例的人。如清人張潮《虞初新志.卷一.姜貞毅先生傳》引魏禧語:「北鎮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意思是說,「廷杖」、「立枷」這樣的刑罰,即使是秦代都沒有,發明這種殘忍刑罰的人,真是罪大惡極啊!


才疏學淺
不支如此回答是否滿意


收錄日期: 2021-04-12 16:31: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7000051KK021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