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血燥是什麼呀?

2006-10-17 8:54 pm
請問:

1.) 血燥是什麼呀?

2.) 為什麼會有的?

3.) 怎樣解決呀?

Thank you~

回答 (3)

2006-10-17 8:57 pm
✔ 最佳答案
血熱風燥型、血熱風盛證,本證由於機體蘊熱偏盛,時值青壯年,血氣方剛之際,或因性情急燥,心緒煩擾(精神因素,心火內生;或因恣食魚腥、辛辣之品,傷及脾胃,郁而化熱;或復感風熱邪氣,均可致使血熱內盛,熱盛生風化燥,外發肌膚,出現紅斑,丘疹為主症的證候。相當於西醫銀屑病的進行期。
臨床表現:
初發或復發病不久。皮疹發展迅速,呈點滴狀、錢幣狀或混合狀。常見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潮紅、鮮紅或深紅色。散佈於體表各處或幾處,以軀幹、四肢多見,亦可先從頭面開始,逐漸發展至全身。新皮疹不斷出現,表面覆有銀白色鱗屑,乾燥易脫落,剝刮後有點狀出血。可有同形反應;伴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赤,苔薄黃或根部黃厚,脈弦滑或滑數。
血熱治療法則:涼血化斑、清熱解毒。
方劑舉例:克銀一方、涼血瀉火消風湯、白疤一號方、消銀一湯、牛角地黃湯、生地涼血方等。常用藥物:生地、赤芍、丹皮、丹參、紫草、白茅根、黃芩·黃連、生石膏、知母、板藍根、大青葉、忍冬籐、北豆根、苦參、草河車、白鮮皮等。
▲張志禮治法:清熱涼血活血,方藥涼血活血湯,白瘧一號加減: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雞血籐各50g,紫草根、赤芍、丹參各25g,水煎服,每日1劑,重者每日可服一劑半,方中生槐花、白茅根、生地清熱涼血;赤芍、紫草根、丹參、雞血籐涼血活血養血;風盛癢甚者,可加白鮮皮50g、刺吉力50g、防風15g、秦艽25g、烏梢蛇10g等;若夾雜濕邪,舌苔白膩,皮損浸潤較深者,可選加苡仁米50g、茵陳50g、土茯苓50g、防己25g、澤瀉20g,大便燥結者可加大黃15g、梔子15g,因咽炎、扁桃體炎誘發者加板藍根、大青葉、連翹元參。舌質較暗或舌有紫斑、皮疹深紅者,可加紅花15g(芷紅花5g)熱過盛者可加用清血散5-10g沖服(清血散方:生石膏100g、木香、元參、滑石、升麻各100g,製法:上藥煎汁,取皮硝1斤,合拌後陰乾,研成細面,備用,服法:每次服5-10g每日2-3次)。
外用方劑:初期多用無刺激性的清熱潤膚藥膏外敷,後期則與血燥型相同。
常用有:①香蠟膏:香油200g、黃蠟50g,調勻外用。
②普連膏:大黃粉10g、黃芩粉1·0g,凡士林80g,調勻外用,每日塗擦1-2次。
③清涼膏:主要成份有當歸、紫草、大黃。
④洗療:取楮桃葉半斤,側柏葉半斤,加水10斤,煮沸20分鐘後,涼溫至30-35°C洗疔,亦可放入澡盆浸浴,但水溫不可太高,每週2-3次。但對於急性進行期患者或皮膚潮紅面積大、有趨向紅皮症之可能者,不可進行浸浴。功能:楮桃葉甘涼無毒,具有祛風除濕、清熱殺蟲、潤膚止癢,泡浴後一般感到輕鬆,瘙癢減輕,皮屑脫落,泡浴後外用藥膏·更能發揮其外用藥效能。
▲張佩芳 治療治法:涼血瀉火,祛風潤燥,方用自擬涼血瀉火消風湯加減:生地309,赤芍、丹皮、元參各12g,生石(先煎)30g,知母、板藍根各9g,淨蟬衣、生大黃各5g,白蒺藜15g,天花粉12g。
▲張曼華 治療治宜清熱涼血活血,選用涼血活血湯、化斑湯、犀角地黃湯或白疤一號加減。加減:①風盛瘙癢加白鮮皮、刺蒺藜、防風;②夾濕加生苡仁、茵陳、車前子或用除濕胃苓湯;③便結加大黃、梔子;④咽喉扁桃體炎加大青葉、板藍根、元參、連召等。
▲陳榕治療①槐花湯加味:生槐花、生地、土茯苓、生石膏各30g,紫草、升麻各99,癢甚,加蒼耳子15g,
地膚子9g。②土茯苓、茵陳各30g,生槐米、生地、白鮮皮、蒼朮各15g,苦參、黃柏、生山梔、生甘草各9g。③細生地、蒼耳子各15g,桑葉、苦參、蛇床子、烏梢蛇各9g,菊花、丹皮各6g,赤芍、白鮮皮各10g。
▲張國山 方用清瘟敗毒飲加減。藥用:生地、銀花、草河車、白鮮皮、土茯苓、威靈仙、生石膏各30g,赤芍189,黃苓、連翹丹皮、防風、羌活各15g,
北豆根10g,甘草6g。
▲陳桂芝施治宜涼血清熱熄風解毒,藥用,白茅根、生槐花、生地各30g,紫草、生地榆、雞血籐、白蒺藜、板藍根各15g,當歸、雙花、連召各12g,赤芍、陳皮各9g,甘草6g。加減:大便乾燥加生軍,遍身瘙癢無度加海桐皮、蜈蚣、蛇蛻以熄風止癢,久服苦寒之劑引起脾虛者加白朮、佛
手。外用解毒膏(處方:青黛15g,黃柏30g,鍛石膏3009g,黃凡士
林1500g調成膏)。
▲ 金起風施治:宜涼血消斑,清熱解毒,用消銀一湯:水牛角粉15~3g生地、板藍根、蠶休、公英、土茯苓各30g,赤芍、丹皮各15g,白鮮皮25g,苦參10g,生甘草6g。
▲曲志申治療治宜清熱涼血,活血治癬湯主之(菊花、當歸、生地、白芍、苦參、蟬蛻、丹皮、白鮮皮水煎服,若熱盛者加生槐花、膽草、紫草、梔子、黃苓、黃連,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元明粉,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口渴者加花粉、麥冬)。
▲ 邵康蔚治以涼血消風。藥用:土茯苓30g,白鮮皮、威靈仙、銀花、丹皮、白蒺藜、紫草、生槐花、生側柏葉、灸甘草各10g。
▲侯文廉涼血活血湯加減,藥用:生地、赤芍、丹皮、白茅根、紫草、蚤休、苦參、白鮮皮、山豆根、板藍根十天青葉等。
▲王根基治以清熱涼血為主,佐以活血祛風之品,方用牛角地黃湯,藥用:牛角50g,生地黃50g,大青葉25g,烏梢蛇15g,丹參20g,防風15g。加減:①風盛加威靈仙、白蒺藜、蟬衣、秦艽、獨活;②濕盛加地膚子、苦參、木通、土茯苓;③熱盛加梔子、山豆根、虎杖、槐花、紫草根;④睡眠欠佳加夜交籐、生龍牡;⑤癢甚加海桐皮、白鮮皮、皂刺。
▲劉升翔 治以清熱涼血、祛風解毒,方用槐花湯加減,藥用龍骨、牡蠣各30g(先煎)、槐花、紫草各15g,生地、土茯苓、金銀花各20g,生石膏30g丹皮、甘草各10g。


參考資料: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092714159&source=ysearch_ks_question_ask
2006-10-17 8:58 pm
中醫治病,講究望聞問切,病人身在千里之外,不能把脈啊!幸好科技進步,彼得用電郵把照片傳過來,又和我通長途電話,有「望」、「聞」、「問」三診,可以試一試。

整晚不能入睡

望一望照片,大吃一驚,一雙小腿和腳掌又紅又腫,因痕癢而被抓損的痕?東一處西一處,白色的皮屑滿腳都是。問一問他,他說皮膚有灼熱的感覺,陳太懷疑彼得患了「香港腳」。

是否「香港腳」其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判斷彼得的氣血起了甚麼變化,以致皮膚出現紅腫、痕癢、灼熱和脫皮的症狀。

大概和血有關,也和風有關吧。中醫說「血燥生風」,當血太過燥熱,身體裏會出現「風」,皮膚有「風」便會痕,有時痕得令人整晚不能入眠。所謂「風」,當然不是身體裏真的有風,而是形容身體陰陽不平衡,「陽多陰少」。「陽多陰少」,會出現「內熱」,所以皮膚又紅又熱。

養血潤燥驅風

彼得這個年輕人,大概體質一向「熱底」,加上吃得太多炸雞炸豬、薯片蝦片,血因此燥熱起來,結果「血燥生風」,弄至一雙腳又難看又痕癢。

這種痕癢,由「血燥生風」而起,必須養血潤燥驅風才能根治,不能光在皮膚上做功夫。

中醫治「血燥生風」,常用生地、當歸、川芎、白芍和首烏,又用防風、白蒺藜和荊芥。

陳太說彼得服藥後,痕癢大減了。
2006-10-17 8:57 pm
急性濕疹發作時可以見皮膚潮紅、起小水 ,搔癢難忍,甚或抓至出血、滲黃水。從中醫角度來說,這是因為內在的濕熱與外來的風、濕、熱一起侵襲






































皮膚所致,所以中醫治療急性濕疹時,不論是內服還是外洗,大多會選用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藥物。中醫認為「濕」的性質是纏綿、粘膩的,若與熱相結合便難於治癒,所以古人有「如油入麵」的比喻來說明濕熱的難治程度。顧名思義,濕疹與濕熱關係密切,所以本病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病。 平日臨症時,我們面對的急性濕疹患者雖然不少,但最主要的還是慢性或亞急性濕疹,所以本星期筆者便與大家討論慢性濕疹的治療原則。

慢性濕疹的特點是皮膚潮紅乾燥,伴有脫屑和血痂,搔癢程度雖然不及急性期,但亦足以令患者不能安睡。大家或會問同樣是濕疹,為什麼急性期時皮膚會起小水 、滲黃水而慢性期時則皮膚乾燥脫屑﹖這是因為侵犯皮膚的濕熱「化熱化燥」,損傷濡養皮膚的血液和津液,導致「血燥」。所以慢性濕疹患兒大多屬「血燥生風」症。

宜與清熱利濕中藥齊服

「血燥」便要養血潤燥,「生風」則要祛風止癢。 當歸飲子是治療「血燥生風」的名方。針對「血燥」,方內有當歸、白芍、生地、川芎,它們是養血活血的四物湯,再加上一味製首烏,增強養血潤燥的功效﹔荊芥、防風和白蒺藜這三味中藥,能夠祛風止癢﹔北 能「固表」,可以防止風、濕、熱這些外來致病因素再次侵襲皮膚﹔而甘草則能調和諸藥。由於濕疹始終與濕熱最為相關,所以用當歸飲子治療慢性濕疹時宜加入一些具健運脾胃和清熱利濕功效的中藥。

濕疹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疾病,因為病情及患兒體質有不盡相同之處,所以家長使用上述中藥前應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20 01:06: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7000051KK013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