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世界大戰 (20pts)

2006-10-17 3:08 pm
<詳盡>地介紹1下
第2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過程 結果等~

回答 (5)

2006-10-17 4:58 pm
✔ 最佳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華民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
儘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而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6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人口的32%左右。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1/WW2_TitlePicture_For_Wikipedia_Article.jpg/300px-WW2_TitlePicture_For_Wikipedia_Article.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目錄[隱藏]

1 戰爭的起源

1.1 第三帝國的崛起
1.2 義大利的法西斯勢力登場
1.3 日本的軍國主義化
1.4 戰前的蘇聯
1.5 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1.6 美國立場的改變
1.7 中國戰前之情況
2 歐洲戰場

2.1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2.2 戰爭初期的蘇聯和東方戰線
2.3 斯堪的納維亞戰役
2.4 西線戰事的爆發
2.5 巴爾幹半島
2.6 東線德蘇戰場
2.7 大西洋交通運輸線爭奪戰
2.8 西線的戰略轟炸
2.9 北非戰場
2.10 盟軍進攻義大利
2.11 盟軍的大陸反攻
2.12 歐洲戰事的結束
3 遠東及太平洋戰場

3.1 中國戰事之爆發
3.2 太平洋戰爭爆發
3.3 戰爭結束
4 戰後
5 後續影響
6 參考文獻
7 相關內容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戰爭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在遠東的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電戰」是怎麼回事。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的抗戰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而是實行所謂的「靜坐戰」,企圖禍水東引(「東」指的是蘇聯)。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潰。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一次消失了。
雖然東線戰事形勢千變萬化,可是西線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雖然屯重兵於國門,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後面,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著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予以形式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衝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Sitzkrieg),西方則稱為「假戰」(Phoney War)。希特勒在佔領波蘭後,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於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戰爭結束
在硫磺島、沖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衝擊重要軍事目標,試圖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還是遭到了美軍的轟炸。1945年2月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佈《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投機的史達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並由百萬大軍進入中國東北地區。中國的各路軍隊亦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戰略反攻。而同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
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裕仁天皇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日本帝國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英文V-J Day)正式宣佈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的,此後麥克阿瑟將軍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佔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佈,美日兩國已經不處於敵對狀
2006-10-17 3:51 pm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戰場遍及三大洲、四大洋,參戰的軍隊達1.1億人,死亡5120餘萬人,約佔交戰國17億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世界人民經過6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二戰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極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更激化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德、意、日三個國家的法西斯統治者走侵略擴張的道路,於1937年結成德意日三國政治軍事同盟,即三國軸心,企圖重新瓜分世界,先後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日本在1931年就佔領了中國的東北,1937年又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德國從1933年起瘋狂進行擴軍備戰,1936年德國進兵萊茵河軍事區,並夥同義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8年至1939年德國先後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義大利侵佔衣索比亞(舊譯阿比西尼亞), 1939年又佔領阿爾巴尼亞。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和“坐山觀虎鬥”政策,並力圖把戰火引向蘇聯。最終德、意、日三個法西斯統治國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的三個階段

  1939年9月1日至1942年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軸心國處於戰略進攻地位,不斷地向世界各地侵略擴張,戰爭逐漸從西歐擴展到東歐,北非與南歐、直至太平洋,從而成為全球性戰爭。由於世界各國的利益受到來自法西斯戰爭的直接威脅,法西斯侵略擴張與世界各國人民反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成為當時世界的主要矛盾,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了共同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聯合國家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春至1943年12 月,是大戰的相持與轉折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德、意、日軍隊在世界各戰場上全面展開作戰,法西斯不斷膨脹的侵略野心和其潛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地表現出來。反法西斯聯盟逐步恢復戰鬥實力,在穩定戰線的同時,分別在各戰場進行具有戰略意義的會戰,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在蘇德戰場上的著名莫斯科會戰迫使德軍放棄對蘇聯全面進攻的計劃。1941年12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勝利達到巔峰。當月,日本進攻美國珍珠港基地,把美國拖進了戰爭。1942年 7月至11月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捩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1943年下半年,同盟國軍隊完成了大戰的根本轉折和全面進攻的準備。在蘇德戰場、北非戰場、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戰局開始由盟軍掌握主動。

  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是大戰的最後較量與結局階段1944年,同盟國在歐、亞戰場展開了全面戰略進攻。在蘇德戰場,蘇聯連續發動大規模攻勢戰役,將戰爭推向東區和德國本土。在西歐戰場,美英盟軍登陸諾曼底成功,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並迅速解放法國,進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威逼德國本土。歐洲各國人民掀起抵抗運動和解放戰爭高潮,配合蘇軍和美英盟軍作戰,解放本國領土。在太平洋戰場,盟軍勝利地進行了越島進攻和海空作戰,突入日本防禦圈。在東南亞戰場,中美英聯軍加緊進攻緬甸境內的日軍。在中國戰場,也對日軍展開了局部反攻。1945年,在反法西斯同盟國打擊下,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先後於5月和8月宣佈向同盟國投降。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內的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正式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的敗降和同盟國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二戰的四個戰場

  西歐戰場 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1940年4月,德軍佔領丹麥和挪威;5月向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發起進攻,很快佔領荷、比、盧三國;接著,德軍從法國境內攻向英吉利海峽,英法聯軍被迫實施著名的敦刻爾克撤退,撤至英倫三島。1941年初,德國誘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加入三國軍事同盟後,德、意分別佔領南斯拉伕和希臘。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1942年5月,蘇、英、美曾談判,確定應由美、英兩國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以便從東、西、南三面打擊希特勒。1944年6月6日美英派兵在法國西北諾曼底地區登陸,並向德國進軍。8月,美英軍又在法國南部登陸。為挽回敗局,德軍在比利時的阿登地區發起反撲,美英軍與德軍在阿登地區進行大會戰。1945年3月,西線的美、英軍渡過萊茵河,向德國腹地進攻;4月,盟軍在易北河會師,東、西歐兩個戰場連成一片。

  蘇德戰場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場。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軍失利。1941年9月至11月德軍直逼莫斯科,蘇軍進行頑強抵抗,殲滅了德軍50個師,粉碎了希特勒佔領莫斯科的計劃。1942年7月,德軍轉而大舉進攻史達林格勒,蘇聯軍民艱苦奮戰160天,殲滅德軍33萬,這次勝利是轉捩點。1943年7月,蘇德在庫爾斯克展開空前的大會戰,這是迄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此戰德軍失敗後,開始了長達20個月的撤退。蘇軍從1944年下半年起,大規模追擊德軍,在東歐各國人民的英勇配合作戰下,蘇軍1945年攻入德國本土,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至此結束。

北非與南歐戰場 從1940年9月起,英、意軍隊在北非進行拉鋸戰。1941年2月,為爭奪地中海並幫助義大利保住在非洲的根據地,德軍參加北非作戰。1942年11月起,英軍在阿萊曼地區的會戰中大敗德意軍,扭轉了北非戰場的被動局面;同時,美英聯軍在北非登陸,佔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奠定了非洲戰場勝利的基礎。到1943年5月,美英聯軍從東路和西路發起進攻。迫使退至突尼西亞境內的德意軍投降,北非戰事至此結束。7月,美英聯軍在西西裏島登陸;9月,在義大利南部地區登陸,迫使義大利與美英簽訂停戰協定,宣佈投降。

  亞洲和太平洋戰場 日軍由於在中國戰場戰線過長,兵力不足,一直遭到反擊,為擺脫在中國戰場的困境,掠奪東南亞的戰略資源,日本法西斯決定南進,向英、美開戰。1941年12月7日,日軍襲擊珍珠港,美、英對日宣戰,德、意也向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在亞太戰場上,日軍起初也是所向披靡,在半年之內佔領了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緬甸和太平洋上許多島嶼。但在中國,由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民抗戰迅猛發展,拖住了日軍的大部分兵力,減輕了英、美在太平洋上受到的壓力,也鼓舞了東南亞人民的抗日戰爭。從1942年5月起,日軍的戰略進攻受阻。 1942年5月美日在珊瑚海海戰,日軍首次受挫;1942年6月美日的中途島海戰,日軍損失慘重,損失4艘航空母艦,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優勢也很快喪失; 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標誌著太平洋戰爭已完成轉折。1943年11月,盟軍在太平洋上對日軍發起全面反攻。1944 年,盟軍控制了中太平洋諸島嶼;1945年,攻佔硫黃島和沖繩島。在東南亞,盟軍奪回日軍佔領的印度、緬甸等國和地區。8月6日和9日,美軍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8日,蘇聯對日宣戰。同時,中國戰場也轉入全國規模反攻。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日、意法西斯的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
2006-10-17 3:49 pm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係直到而家為止,人類社會搞出來嘅最大陣象,死得最多人(粗略估計死左8300萬人),破壞得最勁嘅全球性戰爭。

戰爭最高潮嘅時期,成個地球有61個國家同埋地區參戰,有17億以上嘅人口捲咗入戰爭。打仗雙方係以美國、蘇聯、中華民國(當時嘅簡稱係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嘅反法西斯同盟,同埋以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嘅軸心國集團。烽煙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同埋大洋洲五大洲;打仗雙方同時亦都響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同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

雖則話響1939年9月前,中國嘅抗日戰爭,埃塞俄比亞嘅抗意戰爭等等嘅反法西斯嘅抵抗已經開始咗,但係一般認為戰爭係由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去到1945年8月15日(亞洲)/8月14日(美洲)日本向盟國投降先至完。

其實喺二戰完畢後,仍然有好鬼多問題仲喺度。好似美俄冷戰咁。至於日本嘅廣島同埋長崎到到宜家仲受緊核幅射嘅影響。
參考: me...
2006-10-17 3:48 pm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華民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

儘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而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約6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

戰爭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戰爭策源地。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與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興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於德國的納粹主義的興起,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遠東,日本的軍國主義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達到擴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間的目的。

日期: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位置: 歐洲、太平洋、東南亞、中東、地中海與非洲
結果: 反法西斯同盟勝利。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出現。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的創造在歐洲的影響造成了冷戰。
起因: 德國入侵波蘭。

2006-10-17 07:50:41 補充:
http://army.news.tom.com/war/famouswar/foreign/secondwar/http://www.huaxia.com/js/zzhg/00044404.htmlhttp://www.bbc.co.uk/history/worldwars/wwtwo/http://ited.yingwa.edu.hk/~ywc00508/firstpage.htm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52: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7000051KK005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