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非亞協定
酸雨的形成與工業有直接的關係,對付這個問題,必須要工業國家合作,一九六九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率先提到這個國際間污染的問題,各國開始重視酸雨問題及其帶來的災害。
由於酸雨為二次污染物,而且具有跨區的特性,影響的層面相當大,即使是改善局部空氣品質,對解決酸雨的問題作用不大。我們要制定跨國跨區的政策,才是對策。幸好,一九七九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簽定了「長距離越境大氣污染條約」。
此後,在一九八五年,國際間又締結了「赫爾辛基條約」,有十八個國家同意在一九九三年前使硫化物的排出量較一九八零年的減少百分之三十。
依據一九八八年的索非亞協定,有十二個國家宣布會在一九八九年起十年內,削減百分之三十的氮氧化物。
美國與加拿大也在一九八零年締結了「越境大氣污染同意書」,以共同合作防制酸雨。
在亞洲方面,「亞洲酸雨研究群」於九零年初組成,其成員包括美國、中國大陸、荷蘭、英國、瑞典、澳洲等國專家,自一九九零年起,研究出各國政府推動降低三氧化硫排放的藍圖,並提出可能之執行方案。
在這些政策底下,各國政府及領袖會首先推動低硫油政策,降低燃料油之含硫量以減少因燃燒排放之硫氧化物,這項行動頗為成功,自八二年七月起已將燃料油品含硫量降至百分之零點一以下。 第二,訂定嚴格管制標準,以迫使污染源採行排煙脫硫及排煙脫硝之設備。第三,引進最佳可行控制技術,以減少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之排放,第四,改善工業鍋爐之燃燒技術及設備,以減少氮、硫氧化物之排放。第五,改善汽、機車引擎及防污設備,並加嚴排放標準,以減少氮氧化物之排放。第六,與汽機車業者研商開發低污染之新車及替代燃料,如液化石油氣車、電動機車。
在長期政策方面,進行地區性酸雨調查研究,了解環境資源受損狀況及酸雨形成機制。因酸雨為跨國性污染問題,多個國家已與鄰近地區國家進行國際合作,策訂酸雨防制計畫,俾共同解決酸雨問題。
在中國廣東省境內,百分之六十三的地區已列為酸雨控制區;同時,根據內地的測試結果,酸雨佔珠江三角洲地區總雨量超過百分之五十。換言之,在每一百場雨水中,超過五十場是酸雨。要對抗酸雨,香港政府己在一九九二年開始,採取了各項措施,減低該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例如禁用含硫量高的燃料,使用天然氣發電,以及在原有的燃煤發電機組裝設除硫系統和低氮氧化物等等技術。隨著採取這些措施,二氧化硫的總排放量由一九九二年的十七萬五千公噸減少至一九九七年的八萬零五百公噸,減幅為百分之五十四;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則由一九九二年的二十二萬一千公噸減少至一九九七年的十二萬三千公噸,減幅為百分之四十四。
特區政府與廣東方面也正聯手展開一項研究,探討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污染的源頭,而酸雨是其中一個研究課題。
To conclude
1988年達成索非亞協定,要求歐洲各國將排放量維持在1987年的標準
於1988年達成赫爾辛基協定,要求歐洲各國於1993年前削減硫化物的排放量較1980年減少30%。
USeful website
交流站
http://ten.yam.org.tw/evn/evn332.htm
中國科普博覽
http://www.kepu.com.cn/big5/acidrain/
環保小百科
http://www.tnepb.gov.tw/know/acidrain.html
酸雨的危害
http://www.epa.gov.tw/education/abc/1-01.html
海洋台灣 雙月刊
http://www.ocean.org.tw/mag/006/006012.htm
討論區
http://www.zhes.tc.edu.tw/wwwboard/messages/698.html
台灣地區酸雨調查綜合成果報告
http://www.epa.gov.tw/news/en8807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