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主因...//
鴉片戰爭的主因是貿易問題還是鴉片問題?(最少150字)
回答 (2)
戰爭經過
1840年,英軍到達廣州海面,但被林則徐擊退,不過沿海各省隨林則徐外,沒有一個省有備戰,因此英軍接著北犯浙江,順利攻陷定海。道光帝免去了林則徐的職務,派琦善同英國談判,簽訂《穿鼻草約》,但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引起道光帝不滿,道光帝於是派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指揮作戰,英軍隨即進攻廣州,以死9人代價擊敗2萬中國軍隊,奕山掛白旗向英軍投降,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8月27日,英軍再次侵入浙江,攻至南京附近,1842年3月10日中國軍隊反攻失敗後被迫再次和英國談判。
參考: me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1842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結束。鴉片戰爭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背景
清朝成立以後在將對外貿易限制於廣州,並以十三行來管理貿易,西方人尤其英國希望進一步開放貿易,屢次派使交涉不得開放,埋下兩國衝突的遠因。
自19世紀初葉開始,為了平衡進口中國茶葉等貨物帶來的貿易逆差,英國商人大量向中國走私主要產自其殖民地的毒品鴉片。英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禁止鴉片入口的禁令,賄賂清朝政府官吏,勾結中國走私販子裡應外合,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足跡遍及整個中國東南沿海。吸食鴉片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鴉片大量輸入使得中英之間的貿易由中國的出超變為英國的出超,導致中國境內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朝財政嚴重受損;朝野上下,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清朝政府開始頒佈禁煙命,並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戰爭經過
1840年,英軍到達廣州海面,但被林則除擊退,不過沿海各省隨林則除外,沒有一個省有備戰,因此英軍接著北犯浙江,順利攻陷定海。道光帝免去了林則徐的職務,派琦善同英國談判,簽訂《穿鼻草約》,但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引起道光帝不滿,道光帝於是派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指揮作戰,英軍隨即進攻廣州,以死9人代價擊敗2萬中國軍隊,奕山掛白旗向英軍投降,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8月27日,英軍再次侵入浙江,攻至南京附近,1842年3月10日中國軍隊反攻失敗後被迫再次和英國談判。
戰爭結果
在英軍的脅迫下,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訂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爭中國船隻遭到英國炸毀國際關係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併、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英法聯軍之役或亞羅號戰爭,是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與清朝之間的戰爭。
公元1860年,法國借亞羅號事件與英國合派聯軍侵入北京,最後在俄羅斯公使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北京條約》:除了開放更多港口以外,還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及承認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權益。而聯軍在戰爭期間,也搶奪燒毀了清朝皇室花園圓明園,造成大量中國文物的損毀與流失。
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1851年太平天國事件爆發後,列強各國認為這是加強從中國獲取利益的大好時機,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要求,俄國也會同響應。但四國的修約要求,並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許。於是英、法兩國分別以1856年亞羅號事件和馬賴神父事件為理由,發動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持續了四年多(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最後戰爭以中國戰敗,聯軍攻入北京、清皇室西狩逃難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除了對抗中國軍方的正規軍事行動,也做出了不少非正規的掠奪行為。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北京洗劫和燒毀了融匯中外建築藝術精華的皇室園林——圓明園。
俄國干預
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以武力強迫清廷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國;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中俄兩國共管。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由,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條約簽訂
1858年5月,英法聯軍侵佔大沽炮台,並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迫使清政府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主要內容:
公使進駐北京
開放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
外國人可以到內地遊歷經商
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
中國賠償英國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白銀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佔領北京。聯軍以焚毀皇宮作為威脅,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續增的條款包括:
開天津為商埠
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
准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
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
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了外國的資源來幫助鎮壓內亂。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34: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6000051KK036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