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金瓶梅》,也稱《金瓶梅詞話》,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白話世情小說。作者署名為明代蘭陵笑笑生。
小說從《水滸傳》中引出,根據《水滸傳》中西門慶勾引潘金蓮,殺武大郎,最後被武松所殺的情節展開,略加改動,描寫了西門慶從發跡到淫亂而死的故事。《金瓶梅》的書名從小說中西門慶的三個妾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也有人認為,實際上有更深一層涵義,即「金」代表錢財,「瓶」代表酒,「梅」代表女色。
文學價值
《金瓶梅》是一部描寫市井人物的小說,有人認為它是第一部文人獨創的小說,所以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它是還是第一部細緻的描述人物生活、對話及家庭瑣事的小說,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人認為,雖然由於小說中有性描寫,使它對市井之民構成了吸引;但只有對傳統文化有相當認知的人,才能夠真正讀懂讀透它。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金瓶梅》對《紅樓夢》的寫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金瓶梅》的文學價值應遠在《紅樓夢》之上。
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將《金瓶梅》連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合稱「四大奇書」。不久,又被清初著名文藝理論家張竹坡稱為「第一奇書」。清代劉廷璣《在園雜志·卷二》雲:「深切人情事務,無如金瓶梅,真稱奇書。欲要止淫,以淫說法;欲要破迷,引迷入悟。……而文心細如牛毛繭絲,凡寫一人,始終口吻酷肖到底。……結構鋪張,針線縝密,一字不漏,又豈尋常筆墨可到哉!」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作者之於世情,蓋誠極洞達...同時說部,無以上之」。1
毛澤東認為《金瓶梅》描寫了真正的明朝歷史。2
[編輯]
禁毀
由於有性描寫,所以《金瓶梅》在歷代屢遭禁毀。在1930年代,上海曾經印刷出版了三個版本的《金瓶梅詞話》,均被出版商在進行標點的同時進行了刪節;不過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宣部和租界當局都沒有對它的出版給予禁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金瓶梅》遭到禁制。1957年毛澤東主張小範圍解禁只有極少數從事研究的學者和國家高級幹部才能從圖書館借閱;198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計劃並出版了刪除性描寫相關內容的《金瓶梅》「潔本」。臺灣也一度禁止了《金瓶梅》的出版,但在開放書禁後,允許了《金瓶梅》原本的發行。
潔本的發行在學術界看法不一。一些人認為,刪節的性描寫對全書的文學價值沒有任何影響;而另一些人認為,潔本的發行造成著作完整性的破壞,使在一些事件發展中生動、深刻的刻畫變得味道全無,嚴重影響了小說的文學價值。
[編輯]
版本
《金瓶梅》的版本,包括十卷詞話本和二十卷崇禎本。
詞話本為《新刻金瓶梅詞話》,存世十卷本《金瓶梅詞話》刻本為:
北京圖書館藏本(完整)
日本日光山輪王寺慈眼堂藏本(完整)
日本德山毛利氏棲息堂藏本(完整)
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本(殘本,二十三回)
崇禎本為二十卷本《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存世約十五部,包括殘本、抄本及混合本。
《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
[編輯]
書目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2/27/Jinpingmei.jpg/200px-Jinpingmei.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金瓶梅詞話》梅節重校本
現今最完整的全本《金瓶梅詞話》是金學家梅節的重校本,一百回,香港夢梅館1988年出版,1993年普及版。1998年出版限印200部的三校本。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梅節重校本 梅夢館 1988.
附校記五千多條。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梅節重校本普及版,陳詔黃霖注釋,梅夢館 1993 ISBN 9627784018
新式標點,無校記,附注釋、二百幅明版插圖。四冊。
蘭陵笑笑生《夢梅館本金瓶梅詞話》梅節校訂 陳少卿鈔閱 夢梅館校定本 限印200部 1998 ISBN 9627784019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附吳晗《金瓶梅與王世貞》 星洲世界書局 (潔本)
[編輯]
譯本
德譯本
弗蘭茲·庫恩譯:Kin Ping Meh oder die abenteuerliche Geschichte von Hsi Men und seinen sechs Frauen, Franz Kuhn(Übers) Gustav Kiepenheuer Verlag Leipzig Und Weimar;1988 ISBN:3378002581
英譯本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 The Gathering;Ewing: Princeton Univ Press, 1997 ISBN 0691016143
法譯本
Fleur En Fiole D'or (Jin Ping Mei Cihua) Gallimard. Paris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