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首次封建,達致了哪些預期目的?~10分題!!

2006-10-17 1:23 am
如題~
想問他本身的目的,和他推行後的成效?

回答 (2)

2006-10-17 1:29 am
✔ 最佳答案
周代推行第一次封建之原因
1.屏藩周室:武王滅商後,鑑於殷人在東方尚保有不可輕侮之力量,遂因
應形勢,封邦建國,以屏藩周室。
2.安撫殷民:武王滅殷後,為示不絕商祀,乃封武庚於殷,以管理及安撫
殷遺民。
3.興滅繼絕:武王本「興滅國,繼絕世」之意,封黃帝之後於薊、堯之後
於祝、舜之後於陳、禹之後於杞。
4.監視殷民:武王恐商遺民勢力強頑不馴,遂封管叔、蔡叔及霍叔為三監
以資監視。
5.酬庸報功:武王為酬庸報功,人封同姓及異姓功臣,如對周公子伯禽於
魯、呂尚於齊等。

第一次分封情形:
1.武王滅紂後,封武庚於殷以撫遺民,並設三監(管、蔡、霍)以防殷人作亂。
2.分封前代共主之後裔及功臣以籠絡人心,鞏固政權。

第二次分封情況:
1.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統治部份殷遺民,以保存殷祀,安撫殷遺民。
2.封武王弟康叔於衛,蔡叔於蔡,以統治殷遺民。
3.封太公望於齊,伯禽於魯,統治東方部族。
4.封唐叔於晉,遷燕國於薊丘,以鞏固北方。
5.廣封宗室功臣,以屏藩王室。

封建制度之內容:
1.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2.封地:公、侯各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各方五十里,不足五十里者為
附庸。
3.命卿:大國三卿由天子任命,次國三卿,二卿由天子任命,小國二卿,一卿
由天子任命。
4.軍制: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每軍12500人。
5.巡狩及朝覲:天子以時巡狩四方諸侯,諸侯以時朝覲述職,而諸侯間亦互相
聘問。
6.義務:諸侯有對周天子納貢,從征與勤王之義務。

西周推行封建之成效
1.擴大周室統治範圍:周人勢力初只局限於西方及王畿附近,然經兩次封建後,
勢力己擴展至中部及東部,版圖日漸擴大。
2.鞏固周室統治:天子與諸侯之尊卑、名分因封建而確立;且諸侯多為宗室及功
臣,可收屏藩、監視之效,天子地位更形穩固。
3.華夏文化廣被遠方:中央與地方聯繫加強,華夏文化不斷傳至遠方,文化較落
後之民族漸被同化,使華夏民族日益壯大。
4﹒有助周室國祚延長:周代推行封建,化國為家,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間
有看緊密之血緣關係,有助國祚之延長。

周代實施封建之影響:
1.確立周室與諸侯之主從關係,結束周以前部落林立、各自為政之情況。
2.封建使周人能通過諸侯控制全國,遠收監視之功,近有屏藩之利,諸侯
間亦可互相牽制,天子地位穩固。
3.周初封建為武裝移民。隨封國之拓展,華夏文化亦擴散四方。
4.在封建體制內,各民族及部落逐漸融合,中華民族之內涵亦不斷擴大。





2006-10-17 1:55 am
自武王滅商,殷都陷落,商朝覆亡,但就客觀而言,商版圖比周大(商勢力差不多佔整個黃河以東),周一時間未能消化商龐大的國土,加上商朝舊有諸侯的土地並未全為周人所有。武王在此形勢下,祇有採取權宜之計,對商人採取懷柔政策,封紂子武庾於殷,奉其宗祀,治其故民。同時把弟封於黃河南北,叔鮮於管,叔度於蔡,叔處於霍,以監視武庾,以防叛變,謂之三監。《史記》殷本紀云:「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武庚)治殷。」
又據上古的習慣,王朝可以更代,宗祀不能滅絕,故此武王運用其新興的國力,對前聖有德的帝王之後加以分封以籠絡人心。如封神農之後於焦,封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另一方面,武王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時封了一些宗室與親戚、功臣。例如封功臣召公奭於燕為北面屏藩,呂尚於呂,為東面屏藩。
這次分封之封國大都集中於黃河南岸附近地區(商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霍),至於東方仍是商朝舊勢力的範圍,周人只可望而不可即。這情況當然危險重重,結果武王一死,叛亂又生,終於在周公之策劃下進行了第二次封建。
周代行封建,藉土地的重新分配,由上而下建立中央與地方關係,奠下了國家穩固強大的基業。
周在未滅商之前,是商諸侯之一,勢力並不十分強大,而當周武王滅商後,首先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原則,跟著以土地分封諸侯,藉以加強天子對諸侯的統屬關係,周朝的國力遂藉封建而得以加強擴展。
周武王滅後,著「興滅國,繼絕世」的美名分封古帝王的後裔,實有群侯須由皇室策封之意。及國基穩固,群侯順服,乃乘機封兄弟之國十有五,同姓之國四十,異姓功臣十有餘,使居於舊諸侯之間,成互相牽制之勢,使上古部落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的局面改變過來,加強他們與周朝的聯係,無形中穩固了周室的統治權,故周行封建實有深遠的意義。
更重要者,周初的封建使西的領土大大擴展。因封建的施行,一則可把舊日原有的諸侯納入自己的統治中,二則可把新諸侯(同姓及功臣)分封往新佔的領土上,故令周的版圖擴充。正如錢穆先生謂: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蓋封建即是周人的一種建國工作,不斷向東方各重要地點武裝移民;武裝墾殖,而周代的國家亦不斷的擴大與充實」。(《國史大綱》,25-30)
周本是一個偏處西方的小國,故其發展自然是向東推進,主要是分兩線:一是由豐鎬向東南經營,漸及淮域。是由豐鎬向東北,經營河洛及於殷商。周初兩次之封建,可說是此兩線發展之初步成就。
周之第一次封建,因力量有限,其勢力大體祇能以豐鎬為中心伸展至洛邑以南,殷人在殷商之勢力未能徹底消滅,故分封之國包括齊、魯燕等,大部分集中於今黃河南岸洛陽附近的地區,在殷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零。且周的首都鏑京偏於西,故中央統治力量難達東方。但無疑此乃封已為周向外之擴展奠下基礎。
至周公行第二次封建,大大加強了周人統治力量,使之伸展至每一各落,例如齊魯兩國之建立,使人勢力超趨殷而東達海濱;封國星羅棋布,一方面互相牽制,一方面從事滲透與擴展,開闢新領土。
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更在洛邑建東都,至此周的封建大業大體完成。周人以鎬京為起點,從東北、東南展張兩臂,監視殷、宋,勢力直伸東方之海濱。鎬京與洛邑遙相呼應,一切反周之力量再不能興起。
此後歷成王、康王之世,不斷的把兄弟子姪、姻親,功臣分封於外建立新國。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諸侯而代之或開闢未墾之土地。而每一個封國之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殖和勢力的一次擴張。周的兩次封建,使周的勢力由謂水上游,逐漸向東方發展,終及整個黃河流域,統制整個中原,成為共主。
己、周代封建制度的影響
周室實行封建,分封同姓及功臣到各要地,又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自此從新建立中央與地方關係,權力由上而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周朝的國力遂藉封建得以加強擴展,故封建制度實是適應時勢而有效的統治制度,令周能享國祚八百年之久。
周以前所謂「中國」,大致不出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這些區域中,更有很多文化低落的部族雜居。而實施封建後,不僅將原始小邦獨立之現象,各自為政之局面,結成一個關係較為緊密及秩序井然之國家。同時由於分封範圍擴大,使周朝領土比商朝擴張得多,使華夏民族的勢力不斷向東方擴展。從政治意義論,周初的封建,含有定天下於一尊的意義,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下開中國大一統的先河。
周行封建,廣封諸侯,將同一的精神及組織分佈於各地,而各國亦因其環境而得以自由發展,使中國文化更壯觀燦爛。而且中國高度的文化因封建關係傳到遠方各地,朝覲和巡狩結果,使許多異質的文化,醇化於高度文化中,更形成一種大民族的意識。
天子分封諸侯,雖然有屏藩王室,開闢疆土之效,但容易造成諸侯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封建日久,天子與諸侯的血緣及姻親關係,日益疏遠。強弱之勢形成後,諸侯不再尊王,諸侯互相攻伐,所以到了東周時期候,遂出現了春秋爭霸、戰國爭雄之局。


收錄日期: 2021-04-27 22:08: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6000051KK020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