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咩係「學券制」?????

2006-10-16 10:34 pm
我想問咩係「學券制」?????
點樣先會有學券??

回答 (2)

2006-10-29 8:03 am
✔ 最佳答案
要談學券制,必先認識學券制。學券制自大經濟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提出伊始,已有五十年,並分為兩種模式:一是佛利民模式,一是詹克斯(Christopher Jencks)模式。兩者的分別處甚多,大致來說,佛利民高舉自由巿場模式,認為學券制應該:(一)全民適用;(二)所有家長均獲發學券;(三)可在任何達到最低標準的公立或私立學校使用;(四)學券的價值要足夠支付高質素教育的成本;(五)准取學校收取學券以外的「補貼」學費;(六)學生可隨意選擇心儀的學校,反之亦然。至於詹克斯式,則加入了社會政策元素在內,例如學校如有教育空缺,便有責任接收學生、低收入家庭會獲發一張補償學券,以免出現因經濟、宗教和種族因素而形成的障礙等。



全球主要有五個地方實施學券制,包括智利、英格蘭(採用佛利民模式)、哥倫比亞、美國密爾沃基和克利夫蘭(採用詹克斯模式)。結果很清楚,如在1980年最先推行學券制的智利,經過八年實踐之後,公立學校的學生持續轉到私校就讀,前者學生下跌了19%,後者的收生比率則增加33%,而且學生的成績較優勝。可是,在政治壓力之下,政府不斷撥款給公立學校,令公立學校的營運開支越來越高。



至於美國,實行學券制的結果也與智利不遑多讓,缺點只是有些財政不穩的學校或會藉參加計劃從中取利、由於制度自小一開始實施,有些高班學生未能受惠等,這些弊處都可以輕易改善,學券制的優點實在顯而易見。



我經常都說,有些人苦練三十年功夫,一旦真正實戰時,完全無法發揮,只會使出咬人和扯頭髮等人類本能招數。香港很多經濟學家平時侃侃而談,當真正要評估現實問題時,便完全忘記基本經濟功夫,和盲拳沒有分別。需求曲線(demand curve)是經濟學的金科玉律,不可能被動搖,否則整套經濟學可宣告死亡。需求曲線是指當價錢越高時,需求便越低,反之,當價錢越低時,需求便越大。香港出生率連年下降,對學校的需求只會減少,不會增加(不然也不會有殺校等事件出現),根據需求曲線的定律,學費因此一定下降(現在教育成本不斷上升是官僚制度干擾巿場運作的結果)。何況,如果實行學券制,一定主張開放供應,最低限度開放牟利團體辦學,如智利便出現大量牟利團體辦學,打破學術的壟斷。我們可以請內地或非聯邦的教師,以質素一競高下,如此一來,同一學校成本,一定比現時的「大鑊飯」(即教師無論表現如何,薪酬一樣,純粹視乎年資加薪)制度產生更高的效率。向來經營任何生意,例如食肆,都是以食物質素、服務水準、衛生情況和價錢來決定孰優孰劣,優者大排長龍,劣者黯然倒閉,怎像香港學校般獲政府配給學生,無論教學質素、學生成績和學校環境如何,都無需承受倒閉之苦。教師薪金一致,無獎勵懲罰,如何鼓勵他們努力工作?這是香港教育日走下坡的真正關鍵。目前教統局的五千多名官僚為證明自己的生存價值,不斷增加新的監管和改革,結果教師要用大量時間應付教統局,生產力焉能不低下?不實施學券制挽救下一代,更待何時?



http://www.hkreporte r.com/talks/viewthre ad.php?tid=17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不過學卷制既成效受到質疑





研究發現:學券制不會改善教育



近年社會有一種極力鼓吹私營教育的輿論,這種輿論通常在「學券制」的旗幟下,鼓吹「只有市場競爭才可改進教育」。這種思維,也逐漸滲透到公營教育政策中。有見於此,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認為,有必要全面的認識學券制,於是委託了立法會研究部,進行一個學券制的研究,供議員參考。這個報告已於四月完成,並在四月十五日的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討論。



  這次研究,搜集了智利、美國的密爾沃基和克里夫蘭、哥倫比亞、英格蘭等地推行學券制的資料,以及澳洲在高等教育中推行學券制的討論。下面的一個表,就是這些計劃的基本資料:







國家/城市、區域 推行年份 範圍

智利 1980 中小學教育

美國/密爾沃基 1989 中小學教育

哥倫比亞 1992 中學教育

美國/克里夫蘭 1996 幼兒及初中教育(至第八級)

英國/英格蘭 1996(1997終止計劃) 幼兒教育

澳洲 1987及1997

(成立委員會研究,最終不推薦實施。) 高等教育







  研究指出,綜合而言,這些國家和地區實施的學券制,主要以提高學校的效率和增加消費者選擇為目標。





  鼓吹學券制的論點,經常說學券制可以通過消費者行使其權利,來使學校改善,從而提高教育質素。不過,從立法會的研究看來,這種說法,只是理論家一廂情願的說法。研究發現,沒有證據顯示私營學校的學生表現較佳,也沒有證據顯示學券制令教育質素提升。





  在美國,種族分隔的情況一直急須改善,但從密爾沃基和克里夫蘭兩個例子,也找不到學券制改善種族分隔的證據。反之,像我們一向的分析一樣,教育私營的取向,會加劇階級分隔。在智利,研究發現學券制的得益者是中上階層的家庭。密爾沃基則要增加物業稅以應付開支;克里夫蘭的計劃則對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不利。





  家長選擇無疑是增加了,但只適用於部份中上層的家長。在英國,更發現學券不敷學費所需,結果形成家長選擇也不公平的結果。唯一正面的是,在哥倫比亞的計劃中,窮人子弟進入私立學校的機會增加,但該國的計劃是不准「擇優取錄」的,若報讀人數超額,則以抽籤解決。澳洲的研究也指出,若推行學券制,將會把負擔轉嫁至學生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克里夫蘭的情況顯示,整個計劃要支付大筆的行政費,在密爾沃基更有學校資金不足,以致學校倒閉,在智利則出現教師減薪以維持學校經費的情況。





  綜合來說,市場競爭與消費者選擇理論的好處,並未落實至世界各國實施學券制的地方,我想,在教育體系中,是否有可以信任提高質素的市場,正是關鍵所在,而人的教育,又是否適用於迷信市場競爭的理論呢?這實在值得我們面對不斷鼓吹私營教育的輿論時三思的。

http://www.cheungman kwong.org.hk/legalpo int/429leg.html



_______________-

呢個website都有講學券制



林本利﹕學券制——香港教育的出路

http://hk.business.y ahoo.com/060704/216/ 1psk1.html?cat=bs_in _finance
2006-10-17 1:19 am
「學券制」是政府想資助非牟利幼稚園每年13000元正,
其中10000元正是給(在學費中扣除)家長的,
而3000元正是給(學習進修中扣除)教師的。
牟利幼稚園就沒有得資助。


收錄日期: 2021-04-25 23:27: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6000051KK012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