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為而治?

2006-10-16 10:27 pm
如題....thx

回答 (5)

2006-10-16 10:37 pm
「無為而治」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治國政策。
漢朝初期,因戰爭年年,漢高祖劉邦剛得天下,百姓生活剛從戰火中穩定下來。文景二帝採用「無為而治」,不作大型改革或大基建,令百姓休養生息,社會才能穩定。
後人用「無為而治」,表示不需有特別大改革、大建設,亦能有所作為。
2006-10-16 10:31 pm
無為而治,各正性命,
就是 道家 的「無為而無不為」,
也就是「順萬物之自然而不造作」。
2006-10-16 10:32 pm
什麼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的基本含義: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哲學的根基是「道」,從道出發老子認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裏所說的「自然」,是道的存在狀態,這種存在狀態是毫無勉強、不受外在約束的自由自在狀態,即自己如此的狀態。這裏所說的「無為」是道的主體態度,這種主體態度是不強作妄為,順其自然的態度。這就是說,道是自然的,所以常無為,然而正是這種無為的道生成萬物,所以又無不為。就道生成萬物的無執無施、無意無為而言,「道」是「無為」的。就天地萬物無不是由「道」生成來看,「道」又是「無不為的」。「道」是無為與無不為的統一,應以「無為」達到「無不為」的目的。無執無為,則萬物各任其能,各適其性,同歸於化。「無為」是道家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少數地方,又被說成無事。無為是相對於「有為」而言。老子所謂「有為」指違背人的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則)的「妄為」、「強為」而言。老子認為,如果人不依自然本性行事,完全按照人的功利原則去設置行動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盲目行為,那就必然導致人性的異化,產生大量的虛偽、醜惡和荒誕現象。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幹,而是一種在更高層次上的順其自然的行為。要體驗老子所說的道,就必須無欲、無為,無為即可以見道,道是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自然規律的理解。既然宇宙的本原是道,而道是自然無為的,那麼人也應該遵循道,所以人也應自然無為,以無為的態度和方式處事。可以看出,道家的無為首先是指人自身沒有私求,對外界不妄加幹預的處世態度;其次是指順應自然,不加強制的存在狀態;再次是指自由自在,不受束縛的精神境界。人無私求、不安作、不強制,是順應自然的狀態和過程;而無拘無束的自由則是順應自然的結果。


2.「無為而治」是無己、無功、無名
莊子繼承老子思想,進一步闡述無為而有為思想,並把無為具體化為三個層次:無己、無功、無名。《莊子逍遙遊》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呼待?」講的就是無為境界,那麼人們如何達到這一境界呢?莊子說聖人要做到「無己」、「無功」、「無名」。莊子用惠子種大部瓠和不龜手之藥的故事說明「至人無己」,又用藐姑射山上的神人和堯來說明「神人無功」,用堯讓天下來說明「聖人無名」。


「無己」有兩個含義,一是精神自由,一是排除個人成見,一切順應自然,是屬於無為範疇的。無己即可理解為無為,也即順應自然而為。莊子說經商的宋人根據自己戴帽子的習慣,就臆斷越人也戴帽子,於是去越國做帽子生意,結果陪了大錢;惠子抱著大瓠只能做瓠的成見,只好把辛辛苦苦種成的大瓠雜碎丟掉;善制不龜手藥的宋人囿於世代以藥塗手,漂洗絲絮的成見,不知道把這種藥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可以說這三個人都是「有己」,一但有己,就無法順應自然,只有無己的至人,才能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才能順應自然,無往而不成功。可見莊子批評的三個人都是因為懷有個人成見,辦事不能順應自然。


莊子「神人無功」的寓言故事更能說明「無為而無不為」的主題。《消遙遊》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悼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飛,禦飛龍,而遊四海之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遠離人間,不肯以物為事,一切順應自然,任百姓自由生息發展,他們主觀上沒有主動的願望,也沒有建功的行為,這可以說是無為階段。然而這些無為的神人,在物質上卻能「使物不疵鬁而年穀熱」,萬物各得其所,在精神上能感化人中之傑——堯,這可以說是無不為的階段。


聖人無名也是講無為,名與實相比較,實屬於本然的東西,而名屬於人為的東西,實為主,名為賓,聖人應該有其實,摒其名,拋棄人為的東西。做事不注重名利,而注重實效,如果說有名,名也不過是實帶來的附屬物而已。


此外,莊子還用無用就是大用思想來說明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秋水》說「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作為萬物之一的人,其存在,行為方式也應該無為,應該「無以人滅天」,即順應自然而無以人為,順應萬物之理而不為不作,人的無為來自人的自然本性,也應順應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不要故意去強為、妄為。所以莊子認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把無為作為人們最高的行為準則。


美籍華人陳榮捷教授曾把老子的「無為」說成「不採取反自然的行為」。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教授把老子的「無為」定義為「禁止反自然的行為」。可見老子所說的無為指戒絕反自然的行為,而不是戒絕人的一切活動。所謂無為而治,《淮南子·原道》解釋為「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這就合理地闡述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使老子思想具有強烈的生命力。
2006-10-16 10:39 pm
Not do any thank,and can do it.
2006-10-16 10:33 pm
西漢之初,黃老學派的「清靜無為」思想成了治政之主導思想。黃老學派亦即道家學派,該派把黃帝、老子尊奉為創始人,主張「無為而治」的統治術,認為治政者只要政治措施簡單,不多生事端,老百姓就能安靜下來而不會起來造反。高祖時就已推行「無為而治」,惠帝繼之。到了文帝及其子景帝執政期間,進一步大力執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之政策。


無為而治

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用任何手段治理百姓,其政治原則是純任自然,返樸歸真,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使教化普及,人民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莊子又認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自已應先安立己道,然後才去扶助別人建立道德。治理天下時應心情淡泊,順應本性,無所偏私,天下自然太平。同時,由於古今情勢不同,禮義法度隨時會變,所以仁義是先王暫時的治理工具,不可執守久居。


與民休息

與即給與、幫助;休息即休養生息。「與民休息」意謂在保證王朝統治的前提下,盡量讓百姓休養生息,鼓勵生產,輕徭薄賦,不向外開拓。

秦亡後,由於久經戰亂,社會蕭條,人民困苦;西漢立國,為使國力慢慢回復,故採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情況。高祖時,曾下令解散大量軍隊, 讓兵士回鄉務農;提倡「重農抑商」,不妄作邊釁,不擾農時,讓農民有時間從事生產;又減免賦稅徭役,減輕人民負擔;他還令富豪遷徙,杜絕土地兼併。

文帝即位,繼續推行高祖時的與民休息政策,他先廢除連坐法,又把賦稅由高祖時的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甚至曾一度全免,丁男徭役則由一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而文帝亦以身作則,生活十分樸素。至其子景帝登位,秉承傳統,繼續採取與民休息政策,他正式把三十稅一定為制度,又興辦水利,使社會進一步安定、繁榮。

由是漢初與民休息,社會經濟逐漸復甦,百姓人心樂足,出現了錢幣久久不用數不盡,糧食年年屯積吃不完的豐裕景象。

http://www.china10k. com/Trad/history/2/2 2/22z/22z06/22z0609. htm
http://www.chicultur e.net/0302/html/c01/ 0302c09.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17: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6000051KK012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