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英雄首立功是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英雄首立功是講述劉、關、張三個人加入到涿郡太守劉焉的旗下,共同鎮壓了以程志遠為首的黃巾軍。
張飛
在小說裏,從他 義釋嚴顔、智取瓦口隘 可以看出他還是個有一定智謀的人,並非有勇無謀。
張飛是劉備集團中的重要成員,他跟荊州 的關係也很密切。劉備在荊州立足後,他先是做宜都太守,後又調到南郡,跟諸葛亮、關羽、趙雲一起守荊州,曾與趙雲共同攔江截下阿斗。後來與諸葛亮、趙雲一 起入川,協助劉備攻取益州,成為巴西太守。劉備稱帝後,升任車車奇將軍,是當時蜀漢軍銜最高的將領漢代車車奇將軍僅次於大將軍,蜀漢對大將軍一職未設 ,同時兼任司隸校尉,統管京師成都,不久被害。本文對張飛作一個比較宏觀的研究,著重講講他的傳奇色彩。
從張飛形象的産生及形成過程看,我們可 以發現張飛至少有三個形象,三個張飛。一個是《三國演義》成書之前主要由宋、元民間藝人塑造的張飛,這個張飛的性子暴烈,英雄壯舉充滿傳奇色彩,其武藝之 高強三國其他名將均無人能及,屬於極事誇張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奇式英雄;一個是《三國演義》塑造的張飛,這個張飛被羅貫中和毛宗崗父子作了一番改造,摒棄 了民間傳說中一些過於誇張的內容,又保留了傳奇式張飛的基本性格特點和故事,其總體形象介乎傳奇與史實之間,半真半假,英雄還是英雄,只是不像先前那麽神 奇了;再一個是史書中的張飛,這個張飛是實實在在的三國英雄,最接近歷史的真實。我們說最接近歷史真實,因為史書對張飛的記載過於簡略,難以盡觀其全貌。
義俠的暴烈性格
張飛的性格特點,史書中略有記載。按《三國志·蜀志·張飛傳》,主要說他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他常常鞭打手下的武士,又把這些人安排在自己身邊,結果自取禍害,被帳下將領張達、範疆殺害。
從史書中記載可知,張飛性格上確有“暴”的一面,這主要反映為對部屬責打過多而不知體恤。陳壽對關羽、張飛的性格特點曾作這樣的評論:“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之常數也。”
宋元藝人塑造的張飛,對張飛性格上“暴”的一面大加發揮,描述張飛的脾氣極端暴躁,使張飛成了典型的莽漢。而這種暴躁不是表現為對部屬的動不動鞭打施刑,主要表現為對惡勢力的極端痛恨,這樣,使張飛的暴躁行為帶有“路見不平一聲吼” 的俠義性,也具有很強的傳奇色彩。元代《三國志平話》在開始部分就重點寫了張飛,把張飛的暴烈性格一下子展現在讀者與聽衆面前。
平話寫劉、關、張在破黃巾後回到京師, 常侍(宦官)段王圭乘機懸秤賣官,向劉備索賄,張飛大怒,揮拳向段王圭打去,把其兩顆大牙打掉。國舅董承出面奏請獻帝,給劉備補了一個安喜縣尉。漢安喜縣 屬定州,故城址在今河北定縣。縣尉是主管緝拿盜賊的武官,職位並不高。定州太守對劉備的上任仍感不滿,從中刁難,並加以羞辱。張飛又大怒,乘夜殺了太守。 事情鬧大了,朝廷命督郵崔廉前來查辦。督郵作為郡太守屬吏,本來專司督察各縣和宣達教令之責。這個崔督郵一到安喜縣就大擺架子,作威作福,要擒拿劉備。張 飛怒不可遏,反把督郵抓來,縛在系馬樁上痛打,一口氣打了一百大棒,將督郵打死。張飛覺得還不解恨,又將督郵分屍六段,並把督郵的頭顱吊在北門。
歷史上真正怒鞭督郵的是劉備而不是張飛。平話將此移到張飛身上,並增加了拳打段王圭、夜殺太守等完全沒有史實依據的情節,以表現張飛對惡勢力的毫不容情。
《三國演義》開頭也寫了劉、關、張在破 黃巾後回京,遇到十常侍賣官鬻爵,致使劉備“聽候日久,不得除授。”但刪去了張飛打段王圭、殺太守情節,對打死督郵、分屍六段也作了刪除,重點突出了怒鞭 督郵,讓劉備喝令張飛住手,繳印辭官而去(歷史上,劉備鞭打督郵後是自己繳印辭官的)。《演義》一方面刪去了張飛的一些極端行為,一方面又保留了表現張飛 暴烈性格的主要內容,使先前民間藝人塑造的原始型張飛形象得到改造,趨於合理,但作為民間稱頌的傳奇式英雄的色彩,特別是一些疾惡如仇、敢作敢為的特點, 則減弱了不少。
神勇的第一英雄
歷史上,張飛是劉備集團數一數二的猛 將,人們常將他跟關羽並稱。如東吳周瑜視關羽、張飛為“熊虎之將”、曹魏謀臣程昱等稱他倆為“萬人之敵”。《三國志》作者陳壽也說:“關羽、張飛皆稱萬人 之敵,為世虎臣。”但陳壽又明確指出:“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宋、元民間藝人塑造的張飛,其雄壯威猛則高於關羽,連呂布也對之膽怯三分,是人們心目中 的第一等英雄。
《張飛傳》記述其平生事迹,主要有這樣 幾件:長阪之戰中率二十騎拒後,據水斷橋、目真目橫矛高呼決戰,曹軍“皆無敢近者”;入川助劉備攻取益州時在江州擒獲劉璋巴郡太守(巴郡治今重慶)嚴顔, 壯其臨斬不懼而釋之;在巴西之戰中大破曹將張合阝。此外,孫夫人回吳時與趙雲一起攔江截下阿斗,見裴松之注引的《雲別傳》,至於古城會等均史無所載。陳壽 記述張飛幾件事迹,描寫生動,故事本身很富傳奇色彩,這在其他名將傳裏是少見的。
張飛這些英雄行為在宋元民間藝人口頭和 在元代戲曲中都有反映,藝人們並發揮想像,使一些故事更富傳奇色彩。如長阪之戰中張飛據水斷橋喝住曹兵追擊,在平話中張飛“誰敢共吾決死”一聲吼,把橋梁 都喝斷了,使曹軍倒退三十裏。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在他的雜劇《關大王單刀會》中進而形容張飛的長阪雄風: “他 瞅一瞅漫天塵土橋先斷,喝一聲拍岸驚濤水倒流。”有的民間故事說張飛喝斷橋梁水倒流,是因為張飛喝醒了河龍,河龍騰身把橋給折斷了,河水為之斷流,張飛因 而有“斷水張飛”之稱,更富神話色彩。《三國演義》寫《張翼德大鬧長阪橋》,沒有了喝斷橋梁、水倒流,卻喝破了曹操身邊將士夏侯傑的肝膽,當場倒撞馬下, 使曹操大驚失色回馬而走,劉備得以脫身。
呂布的武藝高強,《三國演義》寫他迎擊 以袁紹為首的八路諸侯時連殺數將,殺得諸侯們個個心驚膽戰,後來劉、關、張一齊上陣,圍住呂布廝殺,才把呂布殺退。這就是《演義》的著名章節“虎牢關三英 戰呂布”。在平話裏,張飛獨戰呂布,兩人交戰六十個回合,張飛如神,愈戰愈勇,而呂布心怯,撥馬上關,堅閉不出。張飛獨戰呂布便把呂布打敗了。
在平話和元雜劇《杏林莊》裏,張飛還是 破黃巾的主角。這個故事說黃巾頭目張寶等聚集杏林莊,想要侵犯幽州。劉備受派遣為先鋒前往抵抗,張飛單騎入寨,勇猛衝殺,勢如破竹,劉備一舉佔領了杏林 莊。張寶等退至袞州,張飛只帶了十三騎馬軍前去招降,孤膽闖虎穴,毫無懼色,最後用計襲取了袞州,張寶死於亂軍之中,黃巾軍四下潰散。張飛獨破黃巾,何等 英雄,真是衆皆莫及,歷史上鎮壓黃巾軍的朝廷命官朱雋、皇甫嵩、盧植等統統不見了,連劉備、關羽也成了陪襯式人物。
平話和雜劇對計捉嚴顔、智取瓦口隘等故事也作了生動描述,使張飛的英雄行為既帶有俠義的色彩,又籠罩著智慧的光環。
張飛使用的武器也帶有傳奇性,這是古代傳奇式英雄的特徵之一。《張飛傳》中提到張飛使用的武器是矛(在長阪“目真目橫矛”),平話與張飛使用的是 “丈 八神矛”。如單戰呂布時,平話描寫:“呂布大叫‘大眼漢出馬!’張飛大怒,出馬,手持丈八神矛,睜雙圓眼,直取呂布……”《三國演義》寫張飛手中的武器是 “丈八蛇矛”。按清代王日卓的《兵杖記》,一丈八尺的矛即謂之蛇矛,故丈八神矛與丈八蛇矛是同一兵器。民間故事為張飛的丈八蛇矛創造了多種傳說,每種傳說 都跟英雄為百姓捉蛇除害有關,說張飛把大毒蛇捉住後,那蛇就變成了一杆長矛。
張飛在歷史上本是個雄壯威猛的英雄。在 明代以前,人們最推崇的武將是張飛,將張飛看作武將的代表人物。南北朝史書中常將驍勇之人比作張飛、關羽。關、張兩人名字並列,一般都是張飛的名字在前。 如《晉書》、南朝《宋書》、北朝《魏書》都是張飛名字在關羽之前。到宋、元間,在有關三國故事的民間口頭創作中,張飛形象常常處於整個故事的中心,承襲了 南北朝以來視張飛為武將代表的歷史傳統。《三國志平話》中開頭寫的幾件事,張飛的舉動扮演著故事的主要角色。劉、關、張三人結義是先從張飛寫起的,倡議一 起投軍的也是張飛,痛打段王圭、夜殺太守、打死督郵都是張飛所為。《平話》本上卷的情節標名中,劉、關、張三人只有張飛的名字經常提到。
民間喜愛張飛,是因為張飛的性格特點與 英雄行為跟平民百姓的喜怒愛憎是相通的。如平話裏對他夜殺太守、打死督郵後分屍六段等可怕行為也不加責備,反作讚揚,就因為人們期待有這樣一位英雄來為民 除害,以消一消心中對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怨氣。這是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種反映。人們將自己對英雄人物的審美情感與期望融入到對張飛形象的塑造之中,使 張飛成為平民所理想的英雄。這是張飛所以富有傳奇色彩、成為三國第一好漢的根本原因。
從文學創作來說,人們將張飛塑造為耿直 的魯莽漢形象,在創作意圖上也有襯托處事謹慎的諸葛亮的意思。張飛和諸葛亮的性格是強烈的對比,兩人一個魯莽,一個謹慎,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更具有典型 意義。平話中張飛起初對孔明很輕蔑,劉備二次造訪,諸葛亮仍然不肯出山,張飛就曾大發牢騷,表示不滿。後來孔明當了軍師,教軍時聲明違令者斬。張飛在階下 大叫:“皇叔不可,牧牛村夫豈能為軍令。” 《三國演義》對此作了些刪節,但民間口頭創作進而發展了這個矛盾,極富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