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核子彈

2006-10-16 2:46 am
邊幾個國家有核子彈?
為什麽核子彈有輻射?

回答 (3)

2006-10-17 12:25 am
✔ 最佳答案
希望能幫到您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40.gif

Q:1邊幾個國家有核子彈?
A:2在二次大戰時,美國率先研製出原子彈,之後世界各國也都紛紛加入了研製核武的行列,便開始了一場核子軍備競賽,從1945到1996年這段期間,全球大約進行了2000多次的核子試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上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研製核武的能力,1996年除了國際公認的五個核武國:美、蘇、英、法、中之外,像是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南非、以色列、伊朗、伊拉克、北韓等國都擁有研製核武的潛力,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已獲得核子武器,像敘利亞、利比亞等其他國家也正在設法獲取更多的核技術來研製核武,在當今的世界上,核武已不再是國際強國的專利。
Q:1為什麽核子彈有輻射
A:2所有物質都是由稱為原子的單位組成,而每粒原子有一個原子核,由電子包圍。有些原子,例如40鉀,其原子核處於不穩定狀態,它們會自發地改變本身的結構,以致其物理和化學性質亦有相應改變。當不穩定的原子核發生這種改變時,它會釋放出肉眼看不見的粒子或電磁波。這些不穩定的原子核具有放射性,放射性原子核稱為放射性核素,而放出的粒子和電磁波稱為輻射。

宇宙充滿輻射。自古以來,地球上的生命便暴露於自然環境的輻射中。輻射無聲、無色、無臭、無味,亦無法憑觸覺感覺其存在。不過,利用儀器,可以探測和量度輻射。

2006-10-21 16:43:47 補充:
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

2006-10-21 16:44:16 補充:
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下面D人淨係色得去維基大家唔好投下面呀!!!!!!
參考: 100%自已找的!!!!
2006-11-18 12:54 am
好笑,閣下在參考資料處打100%自已找的!!!!
即是沒有註明出處,也是抄人答案而當自己的答案一種
別人比起閣下還有尊重知識產權的心.
其他回答者全都有列明出處,唯獨閣下是無
居然還唆擺他人不投其他回答者,可恥
如此垃圾,理應負評
2006-10-17 2:41 am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核弹)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0/Nagasakibomb.jpg/180px-Nagasakibomb.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45年投下在日本長崎的核武器,引起高達18公里的蘑菇雲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編輯

種類

核武器

生物武器

化學武器

放射性武器

國家

美國、俄羅斯、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國

以色列、英國、

北韓、印度、

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

保加利亞、白俄羅斯、

智利、古巴、

埃塞俄比亞、埃及、

印尼、伊朗、

哈薩克、老撾、

利比亞、緬甸、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黑山、

南非、南韓、

蘇丹、敘利亞、

台灣、泰國、

烏克蘭、越南
核武器,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衝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亦有些還在武器內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輕元素,以增大輻射強度擴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彈)。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
人類曾兩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到目前為止共有八個國家曾使用核武器作試驗,分別為: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巴基斯坦、北韓。至今有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巴基斯坦及北韓宣佈擁有核武。一般相信以色列亦擁有核武,但以色列對此不承認亦不否認。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可能仍然擁有蘇聯時代遺留的核武。有人相信伊朗亦正在發展核武。





目錄[隱藏]

1 種類

1.1 核分裂武器
1.2 核融合武器
1.3 裂變/核融合武器
1.4 骯髒彈
1.5 感生放射:鈷核彈
1.6 中子彈
2 核彈爆發的效應

2.1 當量
2.2 衝擊波的破壞
2.3 熱輻射
2.4 電磁脈衝
2.5 原始粒子輻射
2.6 放射性塵埃
3 武器的投送
4 文化上的核武器



[編輯]

種類
[編輯]

核分裂武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b/Fission_bomb_assembly_methods.svg/160px-Fission_bomb_assembly_methods.svg.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兩種核分裂起爆方式
核分裂核武透過核分裂釋放能量。重核子如鈾或鈽在中子轟擊下產生分裂,分成為較輕的核子,同時釋放更多的中子,造成連鎖反應。傳統上分裂核武稱為原子彈。
大部分的分裂核武是使用化學炸藥,把在臨界質量以下的鈾-235或鈽擠壓成超越臨界質量的一塊,然後在中子照射下產生不受控的連鎖反應,釋放大量能量。起爆的方式可分為鎗式和內爆式。美國第一枚投擲在日本廣島的核武小男孩即為鎗式起爆的鈾彈。第二枚投擲在長崎的胖子為內爆式起爆的鈽彈。
一磅的鈾-235可放出大約三千七百億焦耳的能量,約為82太焦耳/公斤 (TJ/kg)。一般的連鎖反應只維持一微秒 (μs),功率約為82 艾瓦/公斤 (EW/kg), 或每原子 200兆電子伏/秒。
[編輯]

核融合武器
核融合核武透過氫或氦結合成較重的元素,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使用核融合過程的武器亦常被稱為氫彈,因為氫是核融合的常用材料。核融合核武有時亦稱熱核武器,因為它們的連鎖反應需要更高的溫度啟動。
一般的氫彈會先引爆作為前級的分裂彈,造成足較的溫度及壓力,之後的後級核融合才會開始。後級可以無限制地連鎖起來,製成比普通分裂強力很多的核武。
[編輯]

分裂/核融合武器
區別核武器是於屬於分裂還是核融合核武,要靠分辯武器能量的主要來源。因為現代的核武通常結合兩種核反應:聚變需要先以裂變產生足較的溫度及壓力啟動;同時裂變在聚變開始後效率會得到提高。故此部分核武是三級設計:最先在外圍第一級先用核裂變,造成聚變條件。中部第二級聚變發生後,再引起彈頭中心的第三級的第二次裂變反應,造成裂-聚-裂反應的三級核彈。
[編輯]

骯髒彈
骯髒彈(dirty bomb)現在是作為一個術語代指具有放射性、非核武器的武器。它裝填着放射性材料,爆炸的時候將放射性物質拋射散佈,造成相當於核放射性塵埃的污染,造成災難性的生態破壞。自九一一之後,西方政府最主要擔心的一個就是恐怖分子可能利用髒彈襲擊人口稠密區,作為區域封鎖武器,就像其他更高級的更複雜的放射性武器,可以將這個地區在以後的數年或十幾年中,退化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放射性地區。然而大多數的分析人士認為,髒彈的作用更主要體現在心理方面,而它所造成的污染可以用昂貴但是有效的淨化措施來治理。
[編輯]

感生放射:鈷核彈
鈷核彈的原理是在彈殼使用鈷元素。核融合釋放的中子會令鈷變成鈷-60,一種會在長期(約五年內)釋放強烈伽傌射線的同位素,目的是維持長時期的強放射污染。除了使用鈷外,亦可使用金造成維持數天污染,或用鋅及鉈造成維持數月的污染。不過由於三級的裂-聚-裂核武亦能部分達成同一目的,故此已知的核武國沒有承認有生產鈷核彈。
[編輯]

中子彈
中子彈是小型的熱核武器。武器內的X射線反射鏡及彈殼以鉻或鎳製成,讓核融合中產生的中子離開彈體。高能量的中子流比其他放射更具穿透能力。一般能阻隔伽傌射線的物料通常不足以抵擋中子流。因為只有水和電解質才能吸收中子,而生物中含大量水份,所以中子流對生物產生的傷害比伽傌射線更大。原先製造中子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殺人而不毀物(被戲稱為「業主炸彈」或「按揭貸款炸彈」:能殺死屋內的人,但房子無損)。中子彈所產生的熱能及衝擊波被故意減低,而中子流則被加強。但事實上中子彈的熱及火仍然會對建築物造成一定的損毀。所謂「殺人不毀物」只是相對其他熱核武器。中子彈所加強的放射,只限於引爆的一刻,與感生放射核彈的長期放射有所不同。
[編輯]

核彈爆發的效應
一個核子武器的能量主要通過四種機制放射出來:

衝擊波 40%-60%
熱輻射 30%-50%
原始粒子輻射 5%
殘留放射性(放射性塵埃) 5%-10%
能量以何種形式被釋放還要仰賴武器的設計以及爆炸時的環境。放射性塵埃的能量釋放是持續的,而其他三種都是立即的短暫的爆發。
這最初三種機制釋放的能量根據炸彈的尺寸而有區別。熱輻射機制相對於距離衰減最緩慢,所以越是大當量的核彈,這種機制就越顯得重要。粒子輻射被大氣強烈吸收,所以他只在小威力的爆炸中體現出重要性。而衝擊波效應的衰減,是介於上述二者之間的。 在爆發的一瞬間,核裝藥在一微秒內達到平衡溫度。在這一時刻,大約75%的能量都以熱輻射形式,特別是以軟X射線的形式存在,而其他的殘餘能量則都表現為武器碎片的動能。接下來,這些軟X射線和碎片怎樣與周圍媒質作用就成為衝擊波和光以及粒子之間怎樣分攤能量的決定因素。總的來說,若是在爆心周圍物質很密集,那麼它們將非常有效的吸收能量,衝擊波的強度將會被加強。 當爆發在接近海平面的大氣中進行時,絕大多數的軟X射線將在數英尺內被吸收。一些能量轉而形成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波段的輻射,但更多的被用來加熱空氣,形成火球。 在高空的爆發中,由於空氣密度的降低,軟X射線更趨向於行走更長的距離,在它們終究被吸收後,只有更少量的能量用來推動衝擊波(海平面的50%或更少),而剩餘的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熱輻射。
[編輯]

當量
核武器的爆發的主要機制(衝擊波和輻射)所造成的效果可以和傳統炸葯相比較。主要的不同是,核武器的能量釋放更迅速也更強烈。因此,人們常用同等爆炸威力的三硝基甲苯(TNT)的質量來衡量核武器的威力: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1/Tsarbomb.jpg/180px-Tsarbomb.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前蘇聯五千萬噸當量的Tsar Bomb



名稱
當量(千噸)
備注

Davy Crockett
(可變當量)
0.01-0.1
質量僅23kg,美國投放的最輕量級的核彈

廣島原子彈
(小男孩)
13
槍式鈾235核分裂彈

長崎原子彈
(胖子)
20-22
內爆式鈈239核分裂彈

W-76
100
10枚可能裝備了北極星-2型飛彈

B-61Mod3
0.3/1.5/60/170
自由落體炸彈,4度可變當量

B-61Mod10
5
自由落體炸彈 可用戰術飛機投放,如F/A-18,A-10

W-87
300
10枚可能裝備了LG-118A和平保衛者

W-88
475
8枚可能裝備在北極星-2型飛彈上

Castle Bravo
15000
美國最大當量的測試彈頭

EC17/MK17
EC24/MK24
B41/MK41
25000
美國裝備部隊的最大當量彈頭,由B-36攜帶,自由落體炸彈,1957年退役

Tsar Bomba
50000
前蘇聯最大當量的測試彈頭
[編輯]

衝擊波的破壞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0/Hiroshima_aftermath.jpg/180px-Hiroshima_aftermath.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日本廣島在原爆之後
核彈的主要的破壞力來自於衝擊波效應。絕大多數的建築(當然除了特別加固和抗衝擊結構的工事),將受到致命的摧毀。衝擊波的速度將超過每小時幾百公里,而他肆虐的範圍會隨着核武器當量的增加而增加。兩種相似又不同的現象將隨衝擊波的到來而產生:

靜態超壓:衝擊波帶來的壓強急速升高,任何給定點的靜態超壓正比於衝擊波中的空氣密度;
動態壓強:即是被形成衝擊波的疾風拉扯的效應,疾風會推動、搖晃和撕裂周圍的物體。
大多數核武器空爆造成的破壞就是由靜態超壓和動態的疾風合成的效果。較長時間的超壓拉動建築結構使其變得脆弱,這時吹來的疾風再一舉將其摧毀。壓縮、真空和拉扯效應總共會持續若干秒鐘,或者更長。而這裡的疾風比世界上任何可能出現過的颶風都要更加凶猛
[編輯]

熱輻射
核武器的爆炸會伴隨有大量的電磁波輻射爆發,分佈在可見光波段,及紅外的和紫外的波段上。主要的傷害機制是造成灼傷及對肉眼的傷害。在晴朗的天氣下,作用範圍可超過衝擊波。輻射光的能量是如此之強,它可以在衝擊波留下的廢墟中再製造一場大火。而熱輻射所作用的範圍,隨武器當量的增加而顯著地增長。
由於熱輻射線是以直線傳播的,所以任何不透明的物體都可以成為有效的壁壘阻止其傳播。但是,如果空氣中有霧氣,這些小水珠可以散射輻射線使其向四面八方傳播,於是所有的壁壘都會顯著地喪失作用。 當熱輻射線作用於一個物體時,部分的能量會被反射,部分被傳導和轉化掉,而剩下的會被吸收。吸收的比率取決於物體的特性和顏色。一個薄片狀的物體可以將大部分的能量傳導掉,同時淺顏色的物體可以反射許多輻射,它們受到的傷害都會小一些。對輻射線的吸收造成溫度在表面的迅速升高,例如木材、紙張、織物等都會被點燃和烤焦。如果恰好這種物質是不良導體,那麼加熱現象只會在表面產生。 事實上,物質是否被點燃還仰賴於熱輻射持續的長短,物質的厚度和包含的水分。在近距離上,所有的物質都會被加熱蒸發,而在最遠的距離上,只有最容易點燃和最脆弱的物質才會受到傷害。火災並不一定只是熱輻射線產生的,衝擊波造成的混亂氣流,也可能誘發大火。在廣島轟炸中,就有一場空前巨大的火災,持續了20分鐘。火焰加熱空氣使其上升,周圍的空氣填補這一真空,造成持續的指向爆心的強風。然而這種現象並不是核爆炸所特有的,在二戰的大轟炸中,大量的燃燒彈或經常發生的森林火災中的烈焰也能造成大風。
[編輯]

電磁脈衝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a/Little_boy.jpg/180px-Little_boy.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人類首次用於實戰的核武:「小男孩」
γ射線通過康普頓散射效應將電子反衝加速,得到高能的電子。這些電子被地磁場捕捉,在地表以上20到40公里的高度上產生共振。周期性振動的電子即可產生連續的電磁脈衝(EMP),持續大約1毫秒。下一個持續大約1秒數量級的效應是,大量的長條形的金屬物體(如電纜),在電磁波通過時會像天線一樣工作併產生高壓。這些強大的短暫的高壓,可以摧毀未經屏蔽保護的電子設備甚至是電線本身。但這種可怕的電磁脈衝對生物的影響人們卻不甚了了。另外灼熱的空氣破壞了電離層,也會使無線電通訊受到影響。
唯一能夠保護電子設備不受脈衝摧毀的措施是將其完全包裹在良導體內,或別的形式的法拉第籠內。當然,對於無線電通訊設備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將收不到任何訊號。最大當量的核彈被用來實現大面積的,甚至是洲際範圍的電磁轟炸。
[編輯]

原始粒子輻射
核彈空爆中,大約5%的能量,以最原始的粒子和γ射線形式輻射掉了。分裂彈和核融合彈的中子輻射有很大不同。然而γ輻射的結構,無論是在這類爆炸式的核反應中,還是短半衰期的物質衰變中都是類似的。核反應粒子輻射隨距離衰減快的原因,一個是它們的散佈面積正比半徑立方,強度即正比半徑立方的倒數,一個是它們被大氣強烈地吸收和散射。
粒子輻射的結構也與距離有關,在近爆心的地點,中子輻射強於γ輻射,但隨着距離的增加,中子-伽瑪比將減小。最終,中子成分與γ成分相比即可忽略。要注意的是,上述的這些距離,並不隨爆炸當量的增加而有十分顯著的變化。因此,越大當量的爆炸中,原始粒子輻射的效果就越不顯著。在大塊頭的核彈中,譬如大於50kt,衝擊波和熱輻射的威力使得粒子輻射機制相形見絀,以至於被忽略。
[編輯]

放射性塵埃
剩餘的放射性殘骸通過兩種效應殺傷:放射性塵埃和中子感應機制,剩餘粒子放射線從下列物質中產生:

分裂產物。分裂產物是由鈾或鈈在分裂反應中產生的中等質量的同位素。在分裂反應中,實際上產生的產物有超過300種。大多數是放射性的,且半衰期的長短不一,區別很大。短則幾分之一秒,長則在數年內都有致命的放射性。它們衰變的經典機制是釋放beta和γ射線。1千噸的當量中,有大約60克的放射性分裂產物。引爆一分鐘之後,分裂產物的放射性等同於3千萬公斤的鐳同時衰變,也就是大約1.1E21Bq。
未分裂的裝藥。分裂物質的利用,在核武器中可謂是很不充分,大量的鈾和鈈在分裂前就被炸得四分五裂。這些核裝藥,以alpha衰變的形式緩慢地輻射,而它們的重要性也相對較小。
中子感應效應。當一個原子核在中子爆發的時候捕獲了中子,作為一種已知的必然機制,它將變為放射性併在較長的周期內放射beta和γ射線。中子爆發作為最原始的核放射線,必將引起殘留的中子感應效應。另外,環境物質,如土壤、空氣和水,也將被感應激發,這取決於它們的化學成分和距爆心的距離。舉例來說,在近爆心的地區,土壤中的礦物質由於中子爆發會變成有致命放射性的同位素。這是由於多種元素具有中子捕獲能力,像鈉、錳、鋁和矽這樣的元素,都存在於土壤中且參與了中子感應效應。但這種效應並不重要,因為它只限於很有限的一塊區域內。
在近地面的爆炸中,大量的土壤或水分將被火球加熱蒸發,上升成為放射雲。這些物質凝結後,由於混合了分裂產物和中子感應產物,將變得具有放射性。較大的顆粒將在24小時內沉降到爆心附近(也與風速和天氣有關),而較小的顆粒有可能會在全球大氣系統中漂流數周以至數月。一些當地沉降物覆蓋的面積會遠遠大於熱輻射和衝擊波的範圍,特別是在大當量的核爆中。在水面附近的核爆中,塵埃顆粒將較小,下落的比例將較小,而分佈的面積就會比較廣大。大量海水中的鹽和一些水分,可以作為凝結核,引起當地的降雨從而使當地的核沉降大大增加。
全球放射性沉降的生物學破壞作用是由長半衰期的同位素在生物體內的富集主導的。像鍶-90或銫-137這類元素,通過食物等進入人體。化學上,這些同位素和鈣很像,他們會被誤認為鈣,而被吸收並沉積在骨骼中。這些高放射性的物質將會造成例如像白血病一類的放射性疾病。全球沉降的傷害效果毋庸置疑是小於當地的放射塵埃的。
在普遍的情況下,衝擊波和熱輻射的殺傷將遠大於放射線的傷害。但是,放射線的輻射傷害比衝擊波和熱輻射更加複雜,人們對它也存在誤解。各式各樣的生物變異將在輻射區內的動物中發生。全身攝入高劑量放射性元素的個體將會立即死亡,其他攝入劑量較少的個體將會苟活,但也會隨後來的併發症而死去。
[編輯]

武器的投送
戰略核武器常指用來摧毀戰略目標(如城市)的大當量核武器;戰術核武器是指用於摧毀小型的特定目標(如軍事、通訊或永備工事等目標)的較小的類型。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在廣島和長崎投放的原子彈只能算是戰術核彈(當量分別為13和22千噸),同時現代的戰術核彈比之又要緊湊和輕巧。 核武器的基本投放方式有:

自由落體炸彈:早期的核武器太大了,他們只能被B-29等飛機運載和投放,但在50年代中期,可由戰鬥轟炸機搭載的較小型的核武器被研製出來。這種新型空基的自由落體炸彈運用了多種新技術,包括翻滾轟炸(toss bombing),傘降投擲(parachute-retarded delivery),臥倒模式(laydown mode),以保證給與載機足夠的逃離時間。
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採用拋射物彈道飛行,通常用於超視距的彈頭投送。機動彈道飛彈具有十到上百公里的射程,洲際彈道飛彈(ICBM)和軌道轟炸系統(SLBM,原意是人造衛星發射的彈道飛彈satellit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因其整個系統採用軌道彈道部署在太空,可以實現全球轟炸,故譯為「軌道轟炸系統」)採用亞軌道或部分軌道彈道以達到全球打擊的效果。較早的彈道飛彈攜載單一的彈頭,每一個有百萬噸級的當量。自上世紀70年代之後,更新的彈道武器使用多彈頭分導技術(MIRVs),每顆飛彈可攜帶一打彈頭,而每個彈頭的當量下降到千噸級。這樣一次發射就可威脅多個目標,或對一個目標造成更有效的打擊。
巡航飛彈:這種飛彈使用噴氣發動機或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以低空巡航的方式飛行,使用自動導航系統(基本上是慣導,但也有GPS導航和雷達中繼制導作為輔助),突防能力更強。巡航飛彈的射程較之彈道飛彈要近,且攜載能力也要差一些,當今也沒有服役的多彈頭巡航飛彈。飛彈可從潛艇、艦船及飛機上發射。
其他可能的投送方式包括榴彈炮的核炮彈、核地雷(藍孔雀)、核深水炸彈、核魚雷、核迫擊炮彈。50年代,美國研製了用於空中截擊的無控空-空火箭箭載小型核彈頭,裝備於F-106型截擊機,但其在60年代就基本退役,而核深水炸彈也在90年代退役。可由兩人攜帶的小型戰術核彈也已研製成功,被一些媒體誇張為所謂的手提箱炸彈,它被稱為「特別打擊核武庫」(「Special Atomic Demolition munition」)。儘管如此,人們還在追求當量與便攜性的最佳整合,以達到最大的軍事效用。
[編輯]

文化上的核武器
核武器已變成一種流行文化,二戰之後的時代也被人稱作原子時代。安迪•瓦赫將原子彈驚人的能量和末日般的視覺效果作為作品《原子炸彈》的主題,於1965年搬上了銀幕;詹姆斯•羅森奎斯特拍有電影《F-111》,格利高里•格林對原子彈嘲弄也成為經典;藝術家詹姆斯•阿考德試圖用鈾來製作他的作品.
許多的電影都致力於表現核戰爭及其恐怖的威脅(包括核輻射導致的變異怪獸):

《奇愛博士》
《人猿星球》
《哥斯拉》(Godzilla 1954)
《海灘》(On the Beach 1959)
《我怎樣學會停止擔憂愛上炸彈/奇愛博士》(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
《失敗的安全》(Fail-Safe 1964)
《遊戲戰爭》(The War Game 1966)
《明日》 (The Day After 1983)
《起風》 (When the Wind Blows 1982)
《聖約》(Testament 1983)
《終結者》(The Terminator 1984)
《線索》( Threads 1985)
《戰爭遊戲》 (WarGames 1983)
《奇跡一英里》( Miracle Mile 1988)
《曙光》(By Dawn's Early Light 1990)
《真實的謊言》 (True Lies 1994)
《斷箭行動》(Broken Arrow 1996)
《和平製造者》(The Peacemaker 1997)
《超極限恐懼》( The Sum of All Fears 2002)
《偷走太陽的人》(Taiyo o nusunda otoko / The Man Who Stole the Sun 1979)

其中,哥斯拉被認為深刻地分析了投擲在日本原子彈的社會效果,並被認為是被核試驗的現狀警醒的新一代具有更廣闊視野的作品。
核武器也常常是科幻小說的主角。鏈式反應和核彈最早就曾被科幻小說家克利夫•卡特梅爾作為1944年作品「最後通牒」的主要內容,以至於他不幸地被聯邦調查局列為嫌疑,懷疑他泄露曼哈頓工程的計劃。甚至早在1914年H·G·威爾斯的小說《解放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就有提到「原子炸彈」一詞,當時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放射性衰變並估計到了其中所可能蘊含的能量。在威爾斯的小說中,所謂的原子彈威力不過一般,但整個世界的原子都將被引爆,一切都將歸於寂靜。就連這些原子彈本身也曾被擬人化,以代表那些成熟的、有着敏銳眼光、不拘小節、精力旺盛和深刻的人。
核武器也是和平組織堅定不移的攻訐對象,裁核運動組織(CND)是最主要的一個,其由「N」(nuclear) 和「D」(disarmament)組成的標誌是現在流行的和平標誌之一。 還有一首歌「曼哈頓計劃」是有關於曼哈頓計劃的,由Rush樂隊演唱,收錄在唱片《Power Windows》中。


參考: WIKI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30: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5000051KK048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