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與義的人

2006-10-15 10:47 pm
在歷史上,誰人的事績最能表達仁與義

回答 (3)

2006-10-15 11:04 pm
✔ 最佳答案
首先,要解释仁和義的定義~

─無私的普遍的惻隱之心。
─能愛家人、國人、天下一切人,以至於對禽獸,都欲見其生,不欲見其死,對於草木山川都可有
情。
─仁極至於樂觀彼萬物之生生不已,而有贊天地之化育,故人可補自然天地之所不足,而與自然之
天地參。
─是愛人的能力,對人能主動關懷、尊重、了解、負責,凡事只求己心所安,其他一概不與計較,
而對物亦有惜愛之情。

仁的表現:
見到他人遭逢不幸,而有惻隱同情之心,這是仁的表現。華東大水災時見到遍地災黎,埃塞俄比亞飢荒的野有餓殍,都令人有無限傷痛淒切之感,而踴躍伸出同情之手,願意盡自己的力量,給予援助。這就是仁的存心受到激發而見於義的行為。



─本於人格尊嚴的自覺,不受「嗟來之食」與「所欲有甚於生者」正體現「義」。
─公平正直之心,而求使人我皆得其所,求人與人之平等,家與家之平等,國與國之平等,實現各
種平等之社會思想,以維持社會之秩序。
─人為了正義,寧死不屈,表現驚天動地泣鬼神之氣節。
─在人自然之生存之上,有一超自然生存之精神價值精神生命。
─ 一種承擔艱巨的能力,一切捨身取義的行為。

義的表現:
見到理所當為的事,我們會挺身而出,無所反顧;對於不合理的事,我們不惜聲討,大加撻伐,例如自五四以來的多次學生運動,就是年青人要求公平合義的呼聲。這是義的表現。
能表达出两者,非孔子莫属!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一般所指的"聖人",就是他的代名詞。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
   他的先世弗父何,是著名的宋國大夫,曾讓位於宋厲公。但後來宋國內亂,弗父何的後代孔父嘉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改姓孔,傳了四世,便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叔梁紇是魯國的勇士,曾為國立下戰功,被封於陬邑,又稱陬人紇。所以,孔子也算是貴族之後。不過,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了。而據漢經學家的考證,孔子母親顏氏不是叔梁紇的正室,因此她享受不到榮華富貴,終身貧困。孔子實際上是他父親的私生子。




   孔子在貧窮的環境下長大,以至他很早就認識了人生,即是較一般同齡的少年早熟。他本人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在少年時,沒有受過正式的"君子"的教育(古時,"君子"一詞原指貴族,而"小人"即是下層人民,這和當今的定義不同),相反,卻有很多謀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貧困的生活。但他在生活的魯國,至少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傳統。其倫理教育使國民也受到周禮的影響。這樣的背景,使孔子不但沒布成為魯國制度的叛逆者,反而令他因對魯國現實生活的不滿,發展到仰慕往古的周禮。


   孔子他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可見他的思想大致在這段時期完成,但歷史對他這段人生的事蹟沒有什麼詳盡的記載,只知他開始講學,廣收弟子,且為過魯國權貴季氏當過委吏、乘田等官職。


   不過,他所辦的私學,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聞名。連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子弟也受學於孔子。後來,由於孟孫氏平定了奸臣陽虎之亂,勢力大增,孔子受孟孫氏推薦,出任中都宰,"四方皆則之",不久,歷任司空,再到大司寇。時為魯定公十年,孔子51歲。他在任最為人稱道的事蹟,是齊魯夾谷之會。會上齊國原以武力相脅,要求魯國為其保護國;但孔子事前做好準備,以更多的軍隊防守,使齊人不得逞,且歸還了汶陽三處之地。但不久之後,孔子便因"墮三都"之事,被魯國貴族迫害,最後離開魯國,是為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自此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過程中,孔子曾經歷絕糧,甚至被人圍困。所幸兩之都有人幫其解圍。不過,既然自己的抱負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為他行禮,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2006-10-15 10:59 pm
關羽,劉備,諸葛亮,岳飛.樂毅,孫武
2006-10-15 10:50 pm
仲使問...梗就孔子啦....


收錄日期: 2021-04-27 22:11: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5000051KK029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