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後現代主義是一個理論上無法定義的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形式約定俗成的言說習慣,來建立/界定,或者規範後現代主義。目前,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及政治學均就當下的後現代境況,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說,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故此,要為後現代主義進行定義是近乎不可能的。如果以單純的歷史發展角度來說,最早出現後現代境況的是哲學和建築學,當中領先其他範疇的,尤其是六十年以來的建築師,由於反對全球性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關注,引起不同建築師的大膽創作,發展出既獨特又多元化的後現代式建築方案。而哲學界則先後出現不同學者就相類似的人文境況進行解說,其中能夠為後現代主義準確表述的哲學解說,可算是法國的解構主義。
目錄[隱藏]
1 歷史背景
2 哲學
2.1 文學批評及文化理論
2.2 社會批評
3 藝術創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築
3.2 設計
3.3 文學
3.4 電影
4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背景
若果論者接受現代主義是戰後社會的處境--人類以刻苦自強精神來重建文明,建立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社會發展運動,當中又結合美國的清教精神,和冷戰時代的美蘇二元對立政治方式,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為甚麼後現代主義衍生的文化信念是反對主流方案,反對單一以理性為中心,反對二元對立,反對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
相反的,對於現代主義以前的舊式社會生活,人們滿有懷念之情。建築師對都市文明和鄉間生活的反思,引起我們對現代工業社會和資本主義對人類正面和負面影響的思考。當然由於我們巳經沒有方法脫離現代生活方式的制約,而各種現代主義所帶來的惡果,並不足以完全否定現代生活,思想家和各種藝術家就以各自的方式,解開我們對現代生活(包括全球一體化經濟、美式民主政治)的迷思。
為當下人類這種情結提供最深刻解說,而且為解開迷思提供方法論基礎和實則演練的是法國的解構主義。必需注意的是解構主義並不是毀滅主義。因為解構主義對於任何形式透過語言傳達的思想都進行解構,令我們知道思想的不穩定性,知識的無常,對任何思想進行系統化、集體性的統一解說都是謬誤的。不過,這提法並不是極端的反智論,或者虛無主義,因為德希達反對的並不是思想或者知識本身,而是對思想成為體系,或者集結成為政治力量(例如各種意識型態)的反動,德希達為所有我們認為是經典的核心理念,進行原教旨式的辯式,用類似中國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分析方法,令意義向外擴散。
論者認為解構主義是以解釋學(Hermeneutics)的一種變現,而且是極端原教旨主義的一種操作。由於語言成為哲學論說的必然方式,解構語言(包括內容及形式的交差指涉)進行極端細微的 close reading ,就能夠策略上解讀文字所包裹著的理念。其實後現代主義所使用的解讀文字方法,並不是德希達所獨創的。於七十年代當解構主義傳到美國之後,在耶魯大學的幾位學者之中,就有Harold Bloom有關猶太神秘解經學Kabala的研究,成為一種獨特的解讀語言方式。這些也是後現代理論中最為神秘的部份。
解構主義的思想根源有現象學、海德格爾和東方哲學。其中海德格爾晚期哲學亦深具東方(莊子)色彩。對東方哲學有理解的,應不難在解構主義中找到東方哲學的脈絡。
[編輯]
哲學
哲學論述是後現代主義熱鬧的場境,各參加論述的有:
雅克·德希達的解構主義
詹明信的晚期資本主義邏輯
尤爾根·哈貝馬斯的現代主義永不完成論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關於全球化和後現代社會的討論
1.哲學的非指向性期待
總的來看,後現代思維在哲學上抱持一種對於邏輯性觀念與結構性闡釋的「不輕信/懷疑」的態度。這種態度導致其本身對於思想、事物以及外在感覺的願望缺失,因為在後現代者看來,他們的思考無從依靠,他們既不肯定歷史的經驗,也不相信意義的本源及其真實性,對未來更無所希冀。除了懷疑之外,他們的思想在理性思維者看來幾乎是凝滯的,他們只能寄生在現代啟蒙理性之上作個永遠的搗蛋鬼。因此大部分學者(在他們的頭腦中現代理性佔有絕對的比重)都慣於使用啟蒙的眼光和理性的辭彙,把後現代當作一個對立面來闡釋,於是一大批具有明確指向性(反抗性)的詞語(如:顛覆、反叛、否定、拒絕、抵制、反**、非**或無 **等)在後現代的定義中大行其道,一時間,後現代在哲學上的破壞/叛逆者身份深入人心。而實際上,象Derrida(1967, Of Grammatology)所提醒的那樣,我們正中了語言的圈套,忽視了在(邏各斯)中心主義及二元對立體系指導下的語言構成力量,想當然地把無辜的後現代想象成了一個具有明確目的性的抗體。當我們把後現代看作是零散化與叛逆性的代表時,我們本身就已經失去了思維的平衡性,站在了理性的一邊,以整體性的二元對立(的視角)去看待後現代現象。這種行為本身造成了一種對後現代理解的偏激和錯位。可悲的是,我們即使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公正,卻無力改變這個現實,因為我們的語言無論在歷時的傳統上還是在共時的平面中都具有無法逾越的局限性。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儘可能地以個性自由的心緒和非在場的懷疑態度去平和地參與後現代的一切,即所謂的非指向性心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8C%E7%8F%BE%E4%BB%A3%E4%B8%BB%E7%BE%A9&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