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次魯迅問內山完造,日本小孩子是不是一生下來就吃母乳? 內山說:「因地而異吧。先吃一種叫作『五香』的東西,然後才吃母乳。」
「原來如此。這種習慣跟我的故鄉的習慣很相像呢。」於是魯迅談起了紹興的風俗。
在家鄉,小孩子生下來,吃奶以前要先讓他依次嘗醋、鹽、黃蓮、鉤藤和糖五種東西。醋是酸味,鹽是鹹味,黃蓮是苦味,釣藤是人生的刺(荊棘),代表痛苦,最後才能嘗到人生的甜味。
「從這件事也可看出中國人對小孩子成長的希望。」魯迅意味深長的說。
──〔日〕內山完造:
《憶魯迅先生》
~~~~~~~~~~~~~~~~~~~~~~~~~~~~~~~~~~~~~~~~~~~~~~~~~~~~~~~~~~~~~~~~~~
魯迅小時侯天資很高,家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胡羊尾巴」,意思是短小靈活,敏捷利落。
那時,私塾先生常用對課來教學生練習做詩。有一天, 塾師壽鏡吾先生出了個「獨角獸」。同學們各顯神通,有的對「一頭蛇」,有的「三角蟾」,也有的對「八腳蟲」、「九頭鳥」;魯迅卻別出心裁的對了個「比目魚」。壽先生禁不住連連稱好,說「獨」不是數位,但是有單的意思,「比」也不是數位,卻有雙的意思。可見他是用心對出來的。魯迅的對課本上,全是老師批註的紅圈圈。
──周建人:
《太師母談魯迅先生》
~~~~~~~~~~~~~~~~~~~~~~~~~~~~~~~~~~~~~~~~~~~~~~~~~~~~~~~~~~~~~~~~~~~~~~
魯迅在礦路學堂求學時年僅18歲,是學堂中年齡最小成績卻最好的學生。
礦路學堂上、下午各上兩小時課,開設的礦物學、地質學大多是紙上談兵,教師也不做什麼講解,只是抄抄書。
魯迅在課後從不復習功課,倒是成天讀小說,《紅樓夢》幾乎都能背下來了。當時學堂規定每星期做一次作文,第一名獎勵一枚三等銀牌;月考第一名也獎一枚三等銀牌。四枚三等銀牌可以換一枚二等銀牌,四枚二等銀牌可以換一枚三等金牌。
魯迅是班上唯一得過這種金牌的人。
──張協和:
《憶魯迅先生在南京
礦路學堂》
~~~~~~~~~~~~~~~~~~~~~~~~~~~~~~~~~~~~~~~~~~~~~~~~~~~~~~~~~~~~~~~~~
據說魯迅在北京紹興會館的時候,曾經將壁虎養在一個小盒子裡,天天拿東西餵它。壁虎俗稱五毒之一,但魯迅卻說壁虎無毒。「有毒是人們冤枉牠的。」魯迅還常常這樣為壁虎辯護。
不過更有意思的是魯迅還和豬決鬥過。那是在廈門的時候,那裡相思樹鬱鬱蔥蔥,隨處可見。有一天,魯迅看見一頭豬在啃相思樹的葉子,心下不平。於是就決定和豬決鬥了。恰好被走來的一個同事看到,他笑著問:「哈哈,你怎麼同豬決鬥起來了?」魯迅神祕的說:「老兄,這話不便告訴你。」原來此時魯迅跟許廣平正在兩地相思。
──章衣萍:《憶魯迅》
~~~~~~~~~~~~~~~~~~~~~~~~~~~~~~~~~~~~~~~~~~~~~~~~~~~~~~~~~~~~~~~~~~~~~
魯迅在教育部任職的時候,天天坐黃包車上班。在別人眼裡,教育部是「衙門」,魯迅也算個「官」。於是,想當然的認為他有一種「官」的冷漠和自私。
大雪初晴的一天,魯迅的包車夫照例拉他出門。由於天寒路滑,車夫把魯迅摔倒了。車夫的腿摔傷了,魯迅的門牙被撞掉,滿口是血。
回到家,大家看到他的樣子都十分驚慌,沒想到魯迅依舊談笑風生,說:「世道真是變壞了,靠腿吃飯的跌傷了腿,靠嘴吃飯的撞壞了嘴。」
魯迅這句話,弄的大家哭笑不得。
──吳克剛: 《憶魯迅並及愛羅先珂》
~~~~~~~~~~~~~~~~~~~~~~~~~~~~~~~~~~~~~~~~~~~~~~~~~~~~~~~~~~~~~~~~~
一次吃飯,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女兒周曄看看爸爸的鼻子,又看看伯父的鼻子說:「大爹,你和爸爸的相貌很像,可是有一點不同。」
「什麼不同呢?」魯迅笑著問。
「爸爸的鼻子高聳而直,而你的卻扁平得很呢!」周曄像是有什麼重大發現。魯迅笑得更深了:
「你不知道,小時候我的鼻子和你爸爸的一樣的。後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周曄想肯定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週都是黑洞洞的,因為太黑暗了,所以人就容易碰壁。」魯迅說。
「哦!」周曄恍然大悟。大家卻大笑起來。
~~~~~~~~~~~~~~~~~~~~~~~~~~~~~~~~~~~~~~~~~~~~~~~~~~~~~~~~~~~~~~~~~~~
魯迅有一次穿著普通的到一家高級飯店去拜訪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飯店的看門人打量了魯迅一眼說:「走後門去!」
當魯迅從後門進去走到電梯前,開電梯的向魯迅擺擺頭:「走樓梯上去!」
魯迅沒說什麼,便爬樓上去拜訪了朋友。
據說史沫特萊有個習慣:送客只送到自己房門。這一點服務人員已司空見慣。結果那天,史沫特萊不但把魯迅恭敬的送出房門,還送上電梯、陪下電梯,一直送到正門口,目送魯迅遠去。
結果弄得剛才那位看門人和開電梯的心懷疑懼,不知道魯迅到底什麼來頭。
──曹靖華:
《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