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傷寒染病論)的作者及主要內容?

2006-10-15 2:28 am
簡述(傷寒染病論)的作者及主要內容?
大家幫幫忙,幫我答左佢=v=謝謝大家,萬分感激!!

回答 (3)

2006-10-15 2:42 am
✔ 最佳答案
由中醫的醫聖張仲景所編著的。
東漢張仲景:傷寒染病論

其實傷寒論是「傷寒雜病論」其中一篇來的,先介紹一下作者作仲景和傷寒雜病論吧。

【張仲景之介紹】(約150年—約219年)

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境內)著名醫學家,人稱「醫聖」。撰《傷寒雜病論》。曾任長沙太守,因此被稱為張長沙。

東漢末年,動亂頻繁,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他「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學醫於同郡張伯祖。他鑽研了《黃帝內經》、《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並廣泛搜集有效方劑,著《傷寒雑病論》。該書面世不久即散失,經後人多次收集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分論外感熱病與內科雜病。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總結了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傷寒雜病論之簡單介紹】

《傷寒雜病論》成書於東漢,作者為封號「醫聖」的張仲景。此書總結《黃帝內經》、《難經》之思維體系,實踐於內科辨證論治上,於外感傷寒創設「六經辨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並列方治。並於雜病上,於霍亂病、百合病、陰陽毒、瘧病、虛勞、瘀血病、胸痹病、水飲病、咳嗽病、婦女雜病等皆有涉入,列方處置,堪稱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相對於《內》、《難》的生理學經典角色。

「古本與現代版本」

【現世流通本】
此書歷經戰亂之後佚失復現,而分存成兩本——《傷寒論》與《金匱要略》。

《傷寒論》:一本為北宋林億所校;一本為金成無己所注。
《金匱要略》:北宋初年林億於金匱中發現竹冊,而將之成書,內容除了雜病條文,亦包含部分傷寒條文。
至清代由國家編撰,將宋本條文矛盾不一致處一一刪除,成為醫宗金鑑版本。 此二書乃普世公認之《傷寒雜病論》版本。

【古本】
然而於清末民初,仲景後人流傳出來合一本,分別有《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與《傷寒雜病論長沙古本》,現前已刊行於世。長沙古本和桂林古本大抵上相同,僅有些微出入,以其較不普及,故後文以桂林古本為代表。

根據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稱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現存宋本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為第七稿,而《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為第十二稿。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條文不矛盾)上來說,桂林古本較為齊全。其內容多出的篇章主要有:

溫病;
六淫病——傷暑病、熱病、濕病、傷燥病、傷風病、寒病;
其餘條目、處方或有補宋本所缺者,比如五藏結之處方;或有與宋本不同者,比如宋本的四逆散在桂林古本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且出現在「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然而現世亦有說法倡論桂林古本乃偽書。

【傷寒論簡單介紹】
《傷寒論》是《傷寒雜病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較為完善、理論聯繫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東漢末年張仲景撰。此書既是一部研究外感熱病的專著,又包括了部分雜病辨治內容。其辨治理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

~~成書歷史~~
東漢末年張仲景所撰的《傷寒雜病論》原書共十六卷(約成書於公元200年至210年),寫成後因三國時期戰亂頻繁,原書散佚不全。後經西晉太醫令王叔和蒐集整理,將其中的傷寒部分重新編纂,名為《傷寒論》,此書經東晉、南北朝時期,流傳於民間。

唐代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時,書中亦記載了少部分《傷寒論》內容,且有「江南諸師秘仲景方而不傳」的感慨,等到晚年撰《千金翼方》時(約成書於680年),則《傷寒論》全書內容已大部分載於卷九、卷十之中,故可說是《傷寒論》最早的版本,又稱唐本。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復經校正醫書局高保衡、孫奇﹑林億等加以校訂,此時已發明印刷術,並重新刻版印行,成為當時《傷寒論》之通行本,共十卷,又稱宋本或志平本。

金皇統四年(1144年)成無己以宋本為底本稍加刪削,並詳加注釋,撰成《註解傷寒論》,於1172年正式刊行,又稱成注本,至明嘉靖年間汪濟川校訂而復刻,流傳後世,故亦可稱汪校本。

由於宋本幾乎無注釋,不便研讀,自成注本刊出後,宋本流傳日漸稀少,至明朝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只有少數藏書家擁有,至今中國已無宋版的原校刻本。明萬曆年間,當時的著名藏書家趙開美為尋找宋本頗費周章,最後終於在名醫沈南昉處見到,而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將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及《註解傷寒論》合刻為《仲景全書》,此本《傷寒論》又稱為趙刻本,而因為逼真於宋版,所以亦被稱為宋本。今日所謂的「宋本」實際上是「趙刻本」。清朝初年,《仲景全書》傳至日本,藏於楓山秘府,之後,日本亦加以復刻。趙刻本刊行後,流傳亦不廣,原刻存世絕少,今日中國中醫研究院藏有趙開美的原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有縮微膠卷。

現今流傳的宋金版本有兩種:一是明趙開美復刻宋版治平本,一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又稱成注本。
參考: 維基百科 和 自己整理
2006-10-15 2:36 am
張仲景
    名機,字仲景, 生於約西元150年, 漢桓帝和平元年, 死於西元219年, 漢獻帝建安24年.
所謂傷寒是指一切外來感染,熱病, 疫病的統稱, "傷寒論"首創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辨證論的原則和方法.
2006-10-15 2:33 am
張仲景(150-219),名機,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醫,被後人稱為「醫聖」。他一生著有多種醫學著作,其中《傷寒雜病論》(古之傷寒,泛指外感及熱性傳染病)是臨床醫學的經典。他創立了中醫系統的病因學說,把形形色色的致病原因概括為三大類,前兩類乃因邪氣入侵人體臟腑及血脈所致,後一類則源於生活調養不當,所以強調要注意「養慎」。他認為,要避免外來邪氣侵犯人體,就須堅持導引吐納(調整呼吸)鍛煉,防患於前。稍有不適,可先作吐納調理,如無效,就要立即醫治,避免病情加重。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1403/html/d15/images/space.gif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1403/html/d09/images/space.gif


http://www.chiculture.net/1403/html/d09/1403d09.html
《傷寒論》是《傷寒雜病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較為完善、理論聯繫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東漢末年張仲景撰。此書既是一部研究外感熱病的專著,又包括了部分雜病辨治內容。其辨治理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
[編輯]

成書歷史
東漢末年張仲景所撰的《傷寒雜病論》原書共十六卷(約成書於公元200年至210年),寫成後因三國時期戰亂頻繁,原書散佚不全。後經西晉太醫令王叔和蒐集整理,將其中的傷寒部分重新編纂,名為《傷寒論》,此書經東晉、南北朝時期,流傳於民間。
唐代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時,書中亦記載了少部分《傷寒論》內容,且有「江南諸師秘仲景方而不傳」的感慨,等到晚年撰《千金翼方》時(約成書於680年),則《傷寒論》全書內容已大部分載於卷九、卷十之中,故可說是《傷寒論》最早的版本,又稱唐本。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復經校正醫書局高保衡、孫奇﹑林億等加以校訂,此時已發明印刷術,並重新刻版印行,成為當時《傷寒論》之通行本,共十卷,又稱宋本或志平本。
金皇統四年(1144年)成無己以宋本為底本稍加刪削,並詳加注釋,撰成《註解傷寒論》,於1172年正式刊行,又稱成注本,至明嘉靖年間汪濟川校訂而復刻,流傳後世,故亦可稱汪校本。
由於宋本幾乎無注釋,不便研讀,自成注本刊出後,宋本流傳日漸稀少,至明朝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只有少數藏書家擁有,至今中國已無宋版的原校刻本。明萬曆年間,當時的著名藏書家趙開美為尋找宋本頗費周章,最後終於在名醫沈南昉處見到,而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將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及《註解傷寒論》合刻為《仲景全書》,此本《傷寒論》又稱為趙刻本,而因為逼真於宋版,所以亦被稱為宋本。今日所謂的「宋本」實際上是「趙刻本」。清朝初年,《仲景全書》傳至日本,藏於楓山秘府,之後,日本亦加以復刻。趙刻本刊行後,流傳亦不廣,原刻存世絕少,今日中國中醫研究院藏有趙開美的原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有縮微膠卷。
現今流傳的宋金版本有兩種:一是明趙開美復刻宋版治平本,一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又稱成注本。

收錄日期: 2021-04-21 12:07: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4000051KK043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