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氣歌

2006-10-15 1:43 am
係文天祥 正氣歌裡面

出現左好多個人物

有張良

太史簡

董狐筆

蘇武

嵆侍中

張睢陽

顏常山

1.佢地係咩人

2.咁佢地有咩關係呢

3.點解文天祥要講佢地呢

越詳細越好

謝謝!

回答 (2)

2006-10-17 4:50 am
✔ 最佳答案
十二正氣典範

 文天祥所表現的正氣一點都不抽象,他在〈正氣歌〉裡,明確列舉十二個歷史人物作為典範,他們是他心目中天地間正氣的代表,也是他身體力行的榜樣。他們是些什麼人呢?

 他首先舉出兩位史學家:「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春秋時代齊國的大臣崔杼使人謀殺了齊莊公,齊國的史官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把史官殺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著寫崔杼弒君,又被殺了,另一個弟弟再接著寫,卒使權臣殺不下去而作罷。當時還有一位南史準備好竹簡,如果史官再被殺,他將前往書之,這是齊國史官的不屈精神。晉國的董狐也是如此,不畏強梁而直書「趙盾弒其君」,因而博得孔子的讚譽:「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這些歷史書寫者所表現的凜然正氣,主要在忠於他們的職業;寫歷史就要寫得真實,為了真實可以抗拒任何的壓力,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內,即呂東萊所謂「身可殺而筆不可奪,斧鉞有敝,筆鋒益強,威加一國,而莫能增損汗簡之半辭」那種氣概。

 文天祥接著列舉的兩位是:「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秦始皇以武力統一中國,建立空前的集權統治,威懾天下,誰敢攖其鋒?唯張良毀家抒難,僱力士,鑄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子,攻擊出巡的秦始皇於博浪沙(今河南省陽武縣之東南),雖然誤中副車,已使獨裁者震怖而大索天下。北宋的蘇東坡對於此舉並不以為然,在〈留侯論〉一文中說,「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認為張子房要有大政治家的風範,不應去搞暗殺的勾當。然而張良之一椎畢竟表現了敢於挑戰強權的大無畏精神,令秦政權震驚動搖。元代詩人陳孚有詩曰:「一擊軍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人間鐵未銷!」秦始皇不是收天下兵器鑄為十二金人嗎,怎麼人間尚有餘鐵打造大椎來攻擊他呢?詰問口氣頗多反諷,而嘲弄秦政者,正是張良之一擊。張良固然是韓國的公子,但被秦滅亡的其他各國公子多矣,而惟獨張良有此膽氣,胡曾在〈詠史詩〉中不云乎:「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擄諸侯;山東不是無公子,何僅張良獨報讎?」(汪榮祖)



●蘇武精神當然更加了不起,他生當漢武帝之世,正與匈奴對峙,他出使匈奴被滯留,屢經苦難而不屈:先是自殺未遂,然後因拒降而被關在一個冰冷的大窖之中,而且不給食物,只好吞食雪水與旃毛,數日不死,遂又被解往北海(很可能就是今之貝加爾湖),要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產乳才能回來,等於斷絕了他的歸念。蘇武於無望之中,在北海牧羊,生活極其艱苦,常挖野鼠為食,仍不移志。李陵投降匈奴後也來勸蘇武,說是「人生如朝露,何自苦如此」!亦不為所動,直到漢武帝死後,匈奴與漢和親,才被放歸,度過了十九年的非人生活。蘇武出使時尚是壯年,回來時鬚髮盡白。經過十九年煉獄般的考驗而不屈服,該是何等修養!大唐詩人杜牧設身處地,充分體會到蘇武的精神力量,詩曰:「何處吹笳薄暮天?塞桓高鳥沒狼煙;游人一聽頭堪白,蘇武爭禁十九年!」以詩筆揣想蘇武所忍受的悲苦環境:在荒涼的塞外於暮色中聽到淒涼的胡笳,在狼煙裡只見忽隱忽現的飛鳥,一般人一旦身臨此境,片刻就會因難忍而頭白,蘇武居然能夠挨上十九年漫長的歲月,實在太了不起了。

 然後是後漢的嚴顏和西晉的嵇紹:「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嚴顏是軍人,被俘之後不肯投降,發出寧願為斷頭將軍的豪語,表現出一個職業軍人的氣概。嵇紹是嵇康的兒子,相貌堂堂,有人形容他「昂昂然如野鶴之在雞群」。「鶴立雞群」後來成為成語。晉帝北征,徵召嵇紹同行;當王師在蕩陰被打敗時,百官與侍衛統統潰逃,唯有嵇紹隻身衛主;敵人射箭如雨,嵇紹中箭死於皇帝身旁;血濺御衣。事後皇帝捨不得讓人洗去血跡,說是「此嵇侍中血,勿去!」為人臣者以性命實踐忠義,帝王則以情義回報忠義,可稱佳話。

 然後是因安史之亂而殉難的張巡與顏杲卿:「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張巡堅守睢陽,城破後敵將尹子奇問張巡,聽說你每次打仗都咬牙切齒,甚至把牙齒咬碎,張巡回答說:「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尹子奇用大刀將張巡的嘴巴剔開看他的牙齒,果然只剩下幾顆!足見張巡守城是如何的盡職,事實上他已守城甚久,糧盡後易子而食,張巡又殺了他的妾以饗軍士,慘烈有如此!顏杲卿是顏真卿的哥哥,也是城破被執,安祿山以為顏之常山令官位由他推薦而得,故責備顏背叛他,顏瞪眼義正辭嚴地說:「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怎麼會跟你一起叛亂,並罵安祿山原是營州的一個牧羊羯奴,竟然辜負皇恩而造反。祿山大怒,將顏凌遲處死,但顏氣絕之前仍然大罵不息,舌頭竟也被割掉。

 然後是漢末的管寧:「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管寧是傳統清流的典範,他經常戴黑帽,穿短衣布裙,清寒自處。他自少就孤貧,但絕不受餽贈。《世說新語》提到一件逸事:管寧與華歆同窗讀書,街上有貴人的車隊路過,華歆即去看熱鬧,管寧因而覺得華歆心存富貴,不是他的朋友,斷然絕交。當黃巾亂起,他偕同友人避居遼東;局勢稍安後,大家都急著回中原,唯獨管寧晏然不動。到魏文帝即位後徵召他,他才將家小送回,但屢次堅決不接受官位,得到「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的名聲,真是視黃金如糞土的人物。這種「淵雅高尚」行為的難處在於禁得起富貴利祿的誘惑,禁得起甘於寂寞的考驗,不失為學者的典範。(汪榮祖)




●然後是名垂千古的諸葛亮:「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另有〈懷孔明〉詩曰:「斜谷事不濟,將星隕營中;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世以成敗論,操懿真英雄!」〈出師表〉之所以壯烈,因其明漢賊不兩立的大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成一種難以企及的行為模式。若一定要以成敗論英雄,那麼篡漢的曹操、篡魏的司馬懿豈不成了真正的英雄嗎?明代學者楊慎因而有句曰:「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然後是東晉的祖逖:「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晉室諸王爭權,自相殘殺,遂使五胡亂華,政權東移。當東晉王朝正在拓定江南,尚無暇顧及北伐,祖逖首先上書自效,遂授逖奮威將軍,命招募部曲渡江。祖逖於中流擊楫發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此去若不成功,有如大江東流,一去不返,以示決心。壯烈的決心正是文天祥所重,近人吳來發讚美祖逖,「擊楫征江北,揮鞭挽溺舟;壯哉英祖逖,千古美名留」,也正是此意。

 最後是唐代忠臣段秀實:「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李唐於安史之亂後,朝廷害怕更易,往往授降將以方鎮的重任,於是安史餘孽仍然桀驁難制,唐代宗只能羈縻而已。唐德宗才開始勵精求治,拒絕了李惟岳要求承襲他父親李寶臣遺留下來的成德節度使職務,然而惟岳卻抗命不從;李惟岳雖不久死去,但盧龍的朱滔接著造反,引發連續效應,皆自稱王,並推朱滔為盟主。德宗興兵討伐,然而朱滔的哥哥朱泚在京師乘機盜據宮闕,迫帝逃奔奉天(今之陝西乾縣)。段秀實詐從朱泚,暗中卻與幾位將領同謀殺泚,然後想以軍隊來迎接聖駕。有一天朱泚召秀實議事,兩人並膝而坐,當語及僭位,秀實不禁勃然而起,奪取身旁另一官員源休的象笏,襲擊朱泚並大罵狂賊。朱泚腦門子被擊流血,匍匐而行,眾人愕然初不敢動,尋同謀者未至,遂被殺。德宗在奉天聽說此事,哭得很傷心。段秀實之一擊,表現了不顧性命的正義之怒,視逆豎如無人,贏得文天祥的敬重。

文天祥的正氣

 〈正氣歌〉以「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作結,「古道」正是十二典範所呈現在文天祥眼前的行為模式。他也無愧先賢,或更過之。詩言志,他早年的詩作數量雖然較多,大都平庸,亦無大作為;然而自元兵南侵後,他奉詔勤王,歷經艱險,苦心想保住南宋半壁江山;雖然兵敗不屈,入獄兩年後從容就義,其事已可歌可泣,而這一時期的詩作更是直書胸臆,十分沉痛悲壯。

 南宋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長江下游告急,文天祥變賣家產為軍費勤王,翌年元兵攻陷京師臨安(今之杭州),派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樞密使(有如今之國防部長)的身分到元軍請和,因與蒙元丞相伯顏抗辯而被拘留,但過江時與隨從十二人得機脫逃,在南通乘海船經溫州前往福州途中,曾作〈揚子江〉一首云: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生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汪榮祖)









  最後一個沒打完~因為會超過2000字,請連結下面網址
2006-10-15 6:29 am
共同點:佢地都係名臣加忠臣!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09: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4000051KK039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